冬至一壶酒 与尔共消寒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倒数第三个节气,在北半球全年中,这也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从这天起,各地都进入数九寒天,一年也到了最冷的阶段。

在北方,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而在南方,汤圆是冬至节日的传统食物,代表着家庭成员的和谐共处。吃汤圆的习惯也成为了冬至节日的一大特色。

但不论南方北方,民间都有这样的俗语,“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冬至饮酒,天长地久”,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用酒来御寒、驱寒暖身、健康和助眠。所以冬至这天,喝酒必不可少,喝对了酒,暖身又暖心。

冬至第一杯酒:暖身

越是寒冷的日子,越想靠近温暖。古人认为喝酒能够让身体越喝越暖和,尤其是在冬至这天,喝一杯温热的白酒,一天的疲倦和寒冷都能够被这一杯温酒所融化消散。冬至之后气温骤降,不少人有手脚冰冷的问题,喝酒可以刺激血液循环,使人的身体发热,既温暖又暖心。

同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古书记载:“冬至,互相拜贺,拥炉会饮,谓之‘扶阳’”。冬至时,阳气既小又弱,需要扶助以使其健旺,人力当然无法加快太阳的回归,而素有“百药之长”之称的白酒,本身具有辛散温通的功效,所以大家拥炉温酒,以扶阳气,以利健康。

民间俗语“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喝的便是冬至暖身酒。

冬至第二杯酒:健康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古籍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简而言之,在我国历史上,这一天是皇帝祭天、百官朝贺、百姓团圆、祈求丰年的大日子,所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时至今日,我国很多地方也仍然保留着冬至回家过团圆节、喝团圆酒的传统。冬至这样适合饮酒的时节,对养生非常有益,冬至过后都是阴湿寒冷的气候,我们的身体很容易被湿气入侵,从而降低抵抗力。所以在这个时候喝点酒,不仅能够起到驱寒祛湿、舒筋活血的作用,同时对于身体虚弱者还有强脾健胃、安神助眠的功效。因此,冬至这天也应喝一口好酒,喝一口健康酒。

冬至第三杯酒:助眠

白天在这座喧嚣的城市中奔波,晚上在温暖的家里享受属于自己的夜色。在当今这个快节奏四处奔忙的社会,夜晚,结束了一天的奔波后安静下来,在家中小酌一杯,不仅促进血液循环,亦有助于睡眠。适量饮酒,有助于在漫漫冬夜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

水越饮越寒,酒越饮越暖。冬至日,温一壶酒,佳酿入喉,或围炉闲话往事,或对饮小酌数杯,醇厚诱人,温暖融洽。在这岁末之际,回首2024,不管经历了顺境还是逆境,温一壶酱香美酒,融入亲情的暖意,一切皆是美好。

温泉酒宴

邂逅温暖派对

冬日仪式感,莫过于“斟一壶酒,泡一池泉”,在寒冷的冬日,没有什么比沉浸在温暖的温泉中更惬意的事情了。

位于潼关古城度假景区的女娲泉温泉富含偏硼酸、偏硅酸、锶等十余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我国稀缺的医疗温泉。在这里,您不仅可以享受温泉,还可欣赏独一无二的关、城、河一体化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南倚秦岭、北临黄河的壮丽自然景观。

另外,倘若你是热爱户外的达人,又或者在年会之际期望增添别具一格的项目,那么我们可以为您提供房车租赁服务。

温泉之后,和三五好友斟上一壶凤华年酒,酒香四溢,轻轻抿上一口,醇厚的口感在舌尖散开。快和凤华年一起,开启这场冬日的温泉之旅吧!

浅酌慢饮点缀人生

■陈风英

我喜欢饮酒,是那种在家里与丈夫或是亲朋好友浅酌慢饮的方式。

我是一位对生活很容易满足的人,因为有酒,让这种踏实的生活又多出了许多的幸福细节。闲时或节日来临,我会去菜场买些菜自己回来做,我与家人喜欢在家里做饭,喜欢这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菜端上桌来,每人倒上一杯,边聊边喝,慵懒惬意的感觉遍布全身,我们总会喝到昏昏然半梦半醒的状态,连睡眠都那么香甜。

生活工作的压力比较大,喝酒可以让我喘口气。我从不买醉,只是几小杯而已,舒缓一下精神。一个人在家的日子,有时觉得特别的孤单,有时甚至觉得连自己的呼吸都有回声,尤其是下着雨的时候,更加让人体会到凄风冷雨的意境。这时,我会倒上一杯酒,炒上两个小菜,放上一段音乐,体验白酒带来的“心灵之旅”。入口时有一点香甜,而滑入喉咙是火热的感受,瞬间,头脑有片刻的晕眩,转而是一份完全的松弛。心中立刻温暖起来,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想起夜奔相如的卓文君,从千金小姐降为卖酒女子,依然神情自若,谈笑风生。

俗话说:酒品如人品。常看到生活中一些人酒后做了一些不好的事,就会将全部责任推给酒,认为酒是“祸水”,这是一种很不负责的谬论。酒可以让人呈现出本真的一面,也许呈现醉态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醉酒之后的行为是最本性的。

我认为,喜欢生活的人多半是喜欢喝上一点酒的。喝酒既是一种生活享受,也是一种人生熏陶,一种对生活的体味以及对生命的领悟,感受生活给予的美好享受,以审美的姿态来对待生活,这是一种超越了物质需求的精神升华。在甘美醇厚的酒香中,工作,生活、感情一如既往的继续,白酒只是我生活中的一种点缀,微不足道却“持之以恒”。

酒话南北风

■李新

来南方多年,不大喝白酒,因为在这里,喝白酒的人不多。在饭桌上,主人问我“来点白酒可以吧?”,我说“可以”,之后往往一杯白酒喝到底,没人让我,喝多喝少自己随意。我感觉到气氛太沉闷,站起来说:“我来敬大家一杯。”在座的都举起了杯,但只是举杯,意思意思,并未见多少人喝完,多数杯子里还是饮料。我有些尴尬,后面就不再敬酒了。

但在老家,喝酒就不一样,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一乡村中学,谁家来了客人,往往让我去作陪。这酒桌,往往有一个酒司令,手里拿着酒瓶,咕嘟咕嘟倒了满满一缸子,他先喝下去,然后打通关,所谓通关,就是缸子轮到谁跟前谁就要喝下去,不然没法往下进行。有的说实在不能喝,那就费了很多嘴皮子,再加上旁边人七嘴八舌,那就硬着头皮只好喝下去,龇牙咧嘴、嘴歪眼斜、两腮通红,喝过之后连咳嗽了好几声。轮到我这儿,一大半缸子,酒司令说:“这可以了吧?你说多少就多少。”我连说少点少点再少点,但再少也是一大半缸子。这一大半缸子酒喝下去,我顿时眼冒金星,头也晕乎起来,经不了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颓到桌子底下。事后有人埋怨酒司令,“李老师不会喝,你咋能让李老师喝这么多酒?”酒司令满脸委屈,“谁让他喝了?不让他喝他硬要喝!”其实,我已不记得我是不是硬要喝了,只是在醉的情况下,硬是说“我没醉”,来, 咱再碰一杯,舍命陪君子,谁不喝谁不是男人。舌头根子硬得转不过弯来,说话像涡轮一样在上牙和下牙之间打转。

后来调到市区,因为是在学校工作,所经历的酒场并不多,但因为在报社办了个通讯员证,有时也有些采访工作。有一次采访百货大楼经理,下午五点钟,经理说:“李记者,我们吃个便饭。”经理和一众人带我到附近的饭店。我本来极力做到矜持,强调自己不能喝酒,最多一杯的量,可经不住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和我第一次见面,我能不给人家面子吗?所以这个敬那个敬,一圈人敬下来,我就有些恍惚了。这时候又有人说,文人哪有不会喝酒的?“李白斗酒诗百篇嘛,我再敬李记者一杯。”我已经头重脚轻了,去了一趟厕所,天旋地转差点晕倒,好不容易回到座位上,只听得哐啷啷几声,经理把桌子掀翻了,迷迷糊糊中有人说:“先送李记者回家,先送李记者回家。”原来这家饭店是浙江的一个小伙子开的,仰仗经理扶持,那小老板来敬酒时大概说错了一句话,惹得经理大怒,嚯地把桌子给掀翻了……

说实在的,我不喜欢家乡的酒风。我自己的酒量自己知道,年轻时能喝个三四两就差不多了,然而出席酒场十喝十醉。这时,就有人说我太老实,“你以为那些人真能喝?那些人有两个诀窍:一个是抠酒,去一趟厕所,从嘴里把酒抠出来,回来说:来,再来,喝!二是漏酒,趁人不注意,一仰脖,那酒从唇边漏下去了,还一亮杯子,看,一滴不剩。你是脖子一仰,全下了肚,怎能不醉?”但我说,我们的晋朝老乡刘伶,那么能喝酒,一喝都一个月不醒酒,他还写了篇《酒德颂》,说酒是粮食酿成的,其间不知经过多少道工序,主人请你喝酒,也是拿钱买的,岂能这样浪费?

再说起“李白斗酒诗百篇”,我虽然没那个诗才,但也确实有两回这样的体验,一次是有一年从海南回来路过合肥,在友人处喝了点酒,趁着酒意写了两首诗,赶紧寄给《诗歌报》,很快就发了出来,一首是《海夜深深》,一首是《椰梦》,写得潇洒,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我到现在都佩服自己是如何将那两首诗写出的。另一次是一年冬天我在外面喝了点酒,迎着冷风骑自行车回到单位,写了一首诗《有一种风》,第一句就是“有一种风来自我的假想之外”,到现在我都认为是神来之笔。

酒不仅是对文学创作有积极影响,可以激发想象力,使诗人、作家处于亢奋状态,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更能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因此,适量适度饮酒,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是有好处的。所以,我比较喜欢南方的酒风,一个人在家,小酒吃吃;邀三两朋友,饭店坐坐,老酒喝喝,喝多喝少,各自随意,关键是心情适宜,情感交流。当然,喝黄酒我是不赞成的,要喝喝白酒,不然没味道。我的一位友人也是如此,一次,我请他喝黄酒,他说拿白酒来,黄酒你带回家烧菜去,可见其对黄酒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