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生活|冬至爱吃“长饺子”

全文1042字,阅读约需3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冬至在宝应老家,有一种美食叫“驴打滚”,又叫“长饺子”,寓意长长久久。

02驴打滚是东北地区、老北京和天津卫传统小吃之一,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

03然而,家乡的驴打滚与东北地区、老北京和天津卫的驴打滚做法不同,需要经过糯米浸泡、人工打粉、热水糅面等工序。

04儿时冬至日,母亲会包鸭蛋大小的长饺子,我们小孩子会在锅边学习包饺子。

05尽管长饺子美味,但儿时母亲总是提醒我们不要吃太多,以免吃伤。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潮新闻客户端 徐连生

图片

在家乡有一种美食叫“驴打滚”,名字尽管有点不雅,但却是我儿时最爱吃的冬至美食。“驴打滚”在我们宝应老家又叫“长饺子”,长到冬至夜,有长长久久之意。

我有意识地上网搜索了一下,“驴打滚”也是东北地区、老北京和天津卫传统小吃之一,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我们家乡的“长饺子”尽管也叫驴打滚,但做法却截然不同。

记得儿时过冬最想吃的就是驴打滚,好吃的美食制作可不简单,要经过糯米浸泡、人工打粉、热水糅面等工序,再配好黑桃乌、卜页和土猪肉沫搅拌成的馅心,由母亲包成鸭蛋大小的长饺子。要吃的时候,只要烧一锅白开水,将长饺子下锅煮熟即可食用。

想不到包长饺子如此复杂,儿时母亲在厨房做的时候,我们小孩子边看热闹边用小手学着做,不是做的长饺子破皮了,就是做得歪里斜巴的,而母亲做的长饺子,就像是机器模子刻出来的,大小一致,光滑透亮,看着都那么诱人。

母亲下长饺子时也是有讲究的,水必须烧滚开,长饺子要一只一只顺锅下去,不宜太多太拥挤,否则烧不透煮不熟。每当长饺子起升时,我们小孩子会在锅边喊:“妈妈,长饺子浮起来了!”每当母亲听到这话,会阻止我们:“匣子(小孩),不作兴!长饺子不能叫浮起来,叫起升!”我会一个劲地点头,示意母亲知道了!

第一锅长饺子煮熟了,母亲会在第一时间给我们几个装上一碗,一碗通常两只就装满了。当我拿起筷子轻轻一夹,雪白的饺皮粘粘的,能拖得好长,黑桃乌、卜页夹着肉味的香气扑鼻而来,伴着一丝辣辣的姜香,吃一口在嘴里,唇齿留香,那叫一个美味。小时候别看我小,一顿饭能吃两碗4只呢。

因为长饺子每年冬至日才能吃到,有一次我吃得过多,结果吃结食了,使我两三天不想吃饭,一个劲地打饱气,母亲心疼得不得了。从此之后每到冬至,我不敢再放开肚皮吃,怕再次吃伤。看来再好的美食也要有节制。

图片

老家的长饺子。图片茂才提供。

在我们家中6口人,口味却不完全一样。母亲和两个姐姐喜欢吃面条、面疙瘩汤之类的面食,一天三顿面都行。父亲和我们兄弟俩则更喜欢吃糯米食,尤其是大糕、粘滋饼和长饺子等,哪怕喝粥,都喜欢在粥汤里放几块大糕或粘滋饼,吃起来特别带劲。

公要疙瘩婆要面,母亲总有调和口味的法子。要么在面条汤里放大糕,要么单独给我们爷仨烧,大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又是一年冬至,曾经一家6口人过冬的场景如今只能珍藏在美好的记忆里,我离开家乡不觉已有38年了,自从父母离世后,再也没有吃过长饺子,但那个味道、那个形状永远飘散在我的心中。

有一年冬至日,早上老战友在朋友圈晒出了热腾腾的宝应长饺子,再次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和感慨,似箭光阴,转眼即逝,我不由地感叹道:“还是那个形状,还是那个馅,一样的模样,一样的香,曾经的味儿,尚未飘散远去 ,如今的味儿,又在心中荡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