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如何唤醒“沉睡的青山”,构建“两山”双向转化?如何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三效合一”?从理论到实践,从知道到做到,从小步走到大步行,湟源县找到了一条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可行路径。
资源化:
生态资源“增值变现”从摸清生态家底开始
湟源县的生态到底好不好?这个“家底”到底能不能摸清?这是湟源县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必答题”。
建立河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探索开展森林碳汇、农业碳汇等确权工作,湟源县对全县9个乡镇自然资源分布、质量、保护等级、权属等进行调查摸底,并进行确权登记,累计登记森林、草原、水流等资源的生态资产76个。
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全面摸清各类生态产品数量、质量等底数,形成《生态产品引导目录》《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建立生态产业立项标准,确保县域内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有度可量”。
积极探索GEP核算进规划、进项目、进交易、进考核等应用场景,加快构建以1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和1个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平台为基础,支撑绿色奖补、市场交易、产业实现、质量认证等4项应用的“1+1+4”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湟源模式”,进一步摸清生态资源家底,明确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绿水青山”可量化,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奠定基础。
产业化: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双向奔赴”
如何推动生态与特色现代农牧业、现代生活服务业、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湟源办法,可行!
市场化:
生态产品供与需实现精准对接
“资源从老百姓手中来,资金又回到老百姓手中去,”如何打通“生态”与“富民”之间的转化通道?
为了推进线上线下多元化交易,湟源县建立集电商孵化、农特产品展示、电商培训、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培育“湟源臻品特色馆”“一棵藤”“小茶牧场”等店铺入驻国内大型电商平台;结合东西部协作,引导23家企业和14家合作社参与消费帮扶,涵盖牦牛肉、蒲公英茶、黄蘑菇等45种农畜产品,建设湟源助农馆、古城臻品馆、日月臻品六合体验店,2023年以来累计销售额达3.8亿元,打通生态产品生产、流通、消费渠道,提高生态产品流通效率和价值实现水平。
常态化:
保护补偿机制就是一颗“定心丸”
据了解,湟源县大力推进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统筹推进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和损害赔偿,有力推动生态保护修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近三年累计补偿1396万元;创新生态补偿方式,探索丹噶尔古城等各类保护主体的生态补偿方式,设立生态管护员、巡护员等生态公益岗位,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探索“亩均+”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使生态补偿与生态产品贡献度相符合。
长效化:
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绿色金融助力“点绿成金”有了湟源样本。近年来,湟源县创新生态产品金融服务机制,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展绿色金融创新试点,鼓励企业、村集体和个人依法依规开展林权等使用权抵押、产品订单抵押等绿色信贷业务,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生态产品价值贷”“节水贷”“新能源贷”等多元化融资模式,建立绿色发展奖补额度与GEP(调节服务)核算挂钩机制,试点推行以资源权益抵押为前提的绿色金融产品,推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截至目前,共发放“乡村振兴活畜贷”7038.9万元,累计贴息144.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