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体育局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夯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根基,助力体育强省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山东教育电视台记者:
青少年运动员的未来发展一直是社会关心和家庭关注的焦点问题,请问山东在拓宽运动员成长成才渠道上都做了哪些探索、取得哪些进展?
林春:竞技体育是挑战极限、争金夺银的事业。能够成长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毕竟占少数,大部分青少年运动员都要考大学和参加就业。近年来,全省体育系统坚持以人为本、内外兼修、多措并举,努力解决青少年运动员“升学难”“就业难”的问题。
一方面,重视和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要求各级体育部门积极联合教育部门,共同加强文化课教学,配齐配强教师,开足文化课时;每年组织全省体校文化课统考,将统考成绩与省级比赛参赛资格挂钩,激发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积极性;将运动员学习情况与教练员考核激励相挂钩,教练员既要抓训练,更要抓学习,实行“训练比赛成绩+文化学习水平”双评价,激励青少年运动员实现学习和训练双提升。
另一方面,积极拓展青少年运动员的升学、就业渠道。在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山东部分高校试点推进体育中职与本科“3+4”、体育高职与本科“3+2”贯通培养,其中山东体院附属中学成为全国唯一一家“3+4”足球人才贯通培养试点单位。2021年,山东多个部门联合出台文件,推动普通学校设立体育教练员岗位,目前已有40余人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近20人进入学校担任体育教师。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体育、武术特长兵员储备培养工作规范(试行)》,探索推行体校学生优先入伍参军,今年全省有11名青少年运动员优先应征入伍。
下一步,省体育局将持续在内强素质、外拓“出口”上下功夫,不断畅通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通道,促进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据我了解,在刚刚提到的三大球运动会上,潍坊为山东输送的体育人才最多、表现优异,请问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潍坊有哪些亮点做法和先进经验?
肖建华:近年来,潍坊市以“奥运争光”“省运争先”计划为指引,持续加大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建立科学选材机制,厚植后备人才基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体教融合”原则,扩大体育后备人才选材基础,打通选送通道。在全市布局体教融合示范点168处,从训队员5000余人。“三大球”项目,在全市设立潍坊一中、潍坊七中等训练基地22处,在训队员500余人。确定16所幼儿体育试点单位开展体育启蒙教育和专业指导。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后备人才培养,全市368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每年参训队员达2万人。组织市级体校教练员每年深入200余所学校开展实地选材工作。
二是抓好训练体系建设,用好用活优势资源。加强体校竞技体育主阵地建设,全市12个县市区均建立新型体校,市县两级在训运动员4200人,涵盖皮划艇、三大球、体操、手球等项目32个。坚持“训科医管”一体化、全过程抓好后备人才培养,确保优秀体育苗子“选得进、留得住、送得出”,目前潍坊市培养输送至省队的在训运动员共有127人、输送至国家队的有29人。强化基地创建,聚合教学、训练、场地、人才等资源要素,先后创建“中国排球训练基地”“中国足球协会女足青训中心(潍坊)”等省级以上基地19个;利用鲁能足球学校资源和影响力,每年组织举办足球赛事活动20余场,今年共合作培养各类足球人才590人。
三是优化青训竞赛体系,助力提升培养成效。每四年举办一届市运动会,每年举办市锦标赛和市中小学生体育联赛。2024年对接省市运动项目发展实际,科学设置田径、游泳、三大球等竞赛项目27个,1.1万人参赛,通过以赛选材发现优秀运动员580人,进一步充实了后备人才队伍。强化平台搭建,先后争取三大球运动会篮球资格赛、第五届全国“体校杯”足球男子组比赛、三人篮球国家女队潍坊国际邀请赛等省级以上赛事50多项在潍坊举办,为教练员、运动员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有力促进了训练水平提升。在三大球运动会上,潍坊21名运动员代表山东参赛,人数位居全省第1,展现出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良好态势。
文旅中国记者:
烟台至今共培养出9位奥运冠军,是一座奥运冠军城市。请问在打造“冠军之城”方面,烟台都有哪些具体举措?
张晓东: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烟台籍运动员邢傲伟实现山东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起,烟台至今共培养出9位奥运冠军、90多位世界冠军。获奖人数多,项目分布广,是烟台竞技体育雄厚基础的有力体现。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注重把握三方面核心要素,持续提升竞技实力水平。
一是把健全体制机制作为发展竞技体育的刚性保障。烟台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始终将体育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板块,统筹谋划、高位推进,出台了加快体育强市建设、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优化制度支持和资金保障,呈现出奥运赛场夺冠不断线的态势。
二是把打牢群众基础作为发展竞技体育的有力抓手。烟台人民热爱体育,烟台体育发展历史悠久、底蕴厚重,是著名的“篮球之乡”“田径之乡”“武术之乡”。每年烟台共举办烟台马拉松、烟台篮球联赛(YBA)等特色精品赛事活动4000余场,参与人数超过60万人。青少年群体参与体育运动热情高涨,仅全市中小学生体育联赛的参赛人数就达到5000余人,各类体育特色学校遍布城乡,60多场冠军进校园活动在青少年群体中营造了浓厚的体育氛围。关注奥运、热爱运动已成为烟台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体育文化,也激励着一代代的烟台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奋勇拼搏、争金夺银。
三是把完善青训体系作为发展竞技体育的关键一招。自上世纪50年代起,烟台就逐渐搭建起了市、县两级体校上下联动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级训练单位4个,县级竞技体校11所,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9个,山东省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基地22个。
下一步,烟台将持续发力,推动竞技体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县级体校改革。遵循“2+3+X”项目布局原则,激发县级体校活力,实现市县两级体校有效衔接。创新市(县)队校办模式,构建以普通中小学为基础、县级体校为骨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为补充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推进体教融合发展。与教育部门协同联动,加强体育传统特色校创建,打通小学-初中-高中竞技体育人才输送渠道,建立体育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三是推动高水平基地建设。依托田径项目雄厚的人才储备和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运动员、教练员等优质资源,积极打造国家级重点青训基地;依托烟台正在规划建设的水上运动中心,积极打造中国北方水上运动目的地;依托烟台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和“山东冰雪运动中心”等平台,争创黄渤海冰雪运动中心城市,为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建设贡献更多烟台力量。
(大众新闻记者 程文琪 摄影记者 李亚平 崔晗 策划 陈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