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东馆参观全记录: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馆(玺印部分)

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馆位于2楼,前身是1997年开放的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印章馆,这是海内外第一个中国印章专题陈列馆。展馆分为玺印和篆刻两大板块,共10个单元,展出文物573件,超过三分之一都是新品。

新馆从序厅的古埃及、巴比伦和古印度印章开始,一直到近现代的篆刻名家,藏品密度较高,也算集齐了四大文明古国的文物。由于玺印篆刻文物尺寸较小,展厅内外还设有高清显示屏,以便观众多维度观赏文物。

图片

我对玺印篆刻不太了解,之前在老馆的时候,只是路过看了眼展厅。根据上博的介绍,上博藏有玺印篆刻藏品约1.5万件。其中,古玺印和封泥的收藏具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明清篆刻作品得华笃安等人捐赠,脉络完整、精品集中,在国内外首屈一指。可见玺印篆刻是上博收藏的强项,这次东馆新展馆开幕,我也算第一次完整地把玺印篆刻馆逛了一遍。    

由于本馆藏品普遍较小,而且分为印章实物、标签和印拓几部分,对应起来比较困难,有些我就只能放出印拓部分。

序厅

早在人类文明之初,世界各古文明就发明了印章。印章可印出特定文字或图形标记以供验证,因此成为自然人、公署机构、职官的凭信用具。印章以文字为主要表义方式,先后深刻地参与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等各领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最早的印章,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先后出现,通过贸易、政治和文化交流,在更广泛的地区发展演变。古代印章的萌生有着共同的机制,但形态与演进方向却因不同的历史条件而形成各自的特点。    

东馆新增了世界古文明印章版块,展示古代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中亚BMAC(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的早期印章,供观众欣赏对比。

图片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古人就已使用印章。在世界印章发展史上,中国印章是社会应用最广泛、深入,且至今仍在使用的体系。中国印章艺术可分为玺印与篆刻这两个相互联系,但性质不同的部分。玺印主要用作凭信,篆刻可以承担部分凭信功能,但本质上是以玺印为外壳的艺术创作,和中国书法一样,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因而上博将展厅分成了玺印和篆刻这两个和而不同、相对独立的通史陈列。

中国玺印    

玺印,一般指春秋战国至民国期间,以凭信为主要功能的官私印章。商代晚期,青铜玺印已发展成熟。战国以来,印章作为凭信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官印颁赐逐渐与国家职官制度相联系,并被视为权位等级的体现。

图片

明代颁发给寺庙和僧侣的象牙印章

秦汉魏晋时期,官私印章历史与艺术内涵深厚,奠定了后世篆刻创作的基本审美规范。隋唐时期印制转变,构建了新的官印样式,并为东亚其他国家所效仿。北方民族政权创制的契丹字、西夏字、女真字、八思巴字和满文印章,也是中国玺印文化的组成部分。

玺印板块从玺印的功能与文字切入,展示秦汉到民国的历代经典玺印。又设玺印中的书同文、历代封泥、边远地区民族官印三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专题。

商周:玺印起源和早期发展

考古研究发现,商代晚期已出现形制成熟的玺印。商周时期的玺印形态多样,功能多元。当时玺印最主要的功能是充当自然人或氏族群体的辨识标志,并作为权力和身份的物理凭证。此外还有描绘神话人物之类的图形印、吉语箴言印以及揉合佩饰的品式,表明玺印有着多元的社会功用。    

早期玺印的功用与形制

图片

战国官玺

东周以来,玺印的使用十分普遍。器物制作的标记、文书往来和货物流通的封检,多以抑用(戳按)玺印作为凭信。玺印逐渐成为行使职权的依据与身份等级的象征。官方用印的形制和文字逐步形成规范,私人用印则更为注重便利与美观。战国玺印主要采用范铸法制作,精微的文字与构图,体现了当时成熟的雕刻技巧和铸造工艺。    

图片

西周涡纹玺,也称火纹玺。印面中有同心圆,内圆饰有三条旋转着的弧线,此类纹样也见于西周早期青铜器(之前介绍青铜馆的文章里就可以看到)。甲骨文和金文的图像文字“囧”的字形与这枚火纹玺极为相近。涡纹可能是西周时期某一氏族的标记。这枚玺印处于中国印章演化的早期阶段,对于研究印章起源具有重要资料价值。

呈现不同地域特点的战国玺

图片

战国陶器上的玺印痕迹

战国官私玺印文字错落自然,疏密和谐,是当时文字书写、构图技巧与审美风尚的体现。    

图片

来自战国七雄的玺印

列国玺印风格不同。燕玺形式多样,官私玺规格不同;齐玺以白文(印文以留白显示内容,反之则为朱文)为主,文字朴茂雄浑;三晋官私玺以朱文为主,精巧工致;楚玺则呈现奇逸恣放的面貌;承绪西周籀文遗规的秦国文字工整,为其后玺印文字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巴蜀铜玺则使用图形符号,风格独树一帜。    

图片

图片

战国春安君玉玺。战国时期,官玺开始以不同材料来体现等级。齐国和三晋地区出现了玉质的君侯官玺。“春安君”是三晋制作的封君之玺,他的等级相当于楚国著名的春申君,表明玉玺已成为一种新的地位象征。玉质官印在中国古代地位崇高,秦统一六国后,之后帝、后、王所持玺印才可用玉。“春安君”是目前可见的早期高等级玉质官印中的精品。

图片

战国巴蜀图符玺。目前存世的巴蜀图符玺大多来自战国时期。秦灭巴蜀后,巴蜀图符玺随之渐渐消亡。玺印上的巴蜀图符也称巴蜀图语,并不是成熟的文字,但已具有表义功能,其意义目前尚不能完全解读。其中常见的图形有星形、月形、王字形、并蒂叶等。    

秦汉:印制规范的确立与延续

中国古代官印制度在秦代发展成熟,并与职官制度紧密联系。汉承秦制。秦汉官印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由此形成延续八百年的秦汉印系。官印是职官制度的物化呈现,各级官员都有对应等级标识,授、缴、销印皆有法定制度。秦汉官私印章艺术风格蓬勃发展,技艺精湛,成为中国玺印史上最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秦汉印系的基本形态特征是印文以小篆为基本结构,形体趋于方正,逐渐形成专用书体,即“摹印篆”或称“缪篆”。印文以阴文为主,多为范铸铜印。玉质玺印则多采用砣治而成。表现出布局均匀协调,线条端庄劲挺、流畅自如的艺术风格。

图片

秦宜阳津印铜印。宜阳津是宜阳县的渡口关卡。古代重要渡口设有专职官吏,进行征税和查验货品。该印印文风格类似秦诏版,结体紧敛,自然率意,笔势欹侧方圆浑然一体,为秦官印之代表风格。

图片     图片

秦浙江都水铜印。这枚蛇钮铜印兼具学术与艺术价值,曾长期被误认为是管理浙“江”的官署印。后据孙慰祖先生结合其他玺印及新出秦简考证,此印为秦浙江郡管理水利、渔税的官署印,表明秦时曾设置浙江郡。

西汉

图片

图片

西汉时期,印章艺术之繁盛前所未有。官印制度、印章形制、印文规范进一步臻于完备,官私印形制规整,印钮(印章顶部的雕刻装饰)雕刻精美,印文书法和构图崇尚平整谨严的风格,对后世印章影响深远。

上图中有一枚赵佗铜印,是南越王赵佗的私印,边上的陈胜印,应该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那个陈胜所用。

图片

图片

西汉广汉大将军章银印。存世西汉银质将军印章极为少见。这枚龟钮银印,是西汉晚期颁给“广汉大将军”使用的官印。印面阴刻“广汉大将军章”六字,印钮龟首上昂,背部隆起。西汉时期,螭、龟、鼻钮或玉、金、银、铜质料分别代表从天子到中下级官吏的不同等级地位。官吏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可以佩用龟钮银印。龟在中国古代被视为阴物,代表为臣之道,功成而退。

图片

西汉逎侯骑马铜印。“逎侯骑马”是烙马专用印。古代官方牧监的牧马,都要烙上印记,以表明年代以及牧监所属。此印是目前传世唯一有年代相对可考的烙马印。据《汉书》记载,公元前147年,匈奴人陆彊归降汉朝,被封为逎侯。逎侯传二世共60年。

新朝

图片

新朝官印

新朝取消了秦代确立的以四字为主的官印印文排布,改用五字、六字为主的印文。新朝官印以形制统一、铸造精美为特色。

东汉    

图片

东汉官印

东汉恢复了西汉以四字印文为主体的官印制度。这一时期印文绵密饱满,文字体势更为方正,出现了敦厚朴茂的“满白文”风格。

汉代玉印

两汉时期的玉印完美结合了玺印艺术与琢玉工艺。按秦汉定制,帝、后玺印用玉、螭钮,臣民私印用玉则与社会地位相关。玉印文字圆活精熟,琢治精诣,风格舒朗流畅。鸟虫篆类型的私印体势飞动,优美富丽,体现了汉代印工的艺术智慧与上层社会的审美情趣。    

图片

图片

西汉武意玉印。这枚玉印是汉代鸟虫篆印中的珍品。鸟虫篆是古代的美术化字体,具有强烈装饰趣味,这种篆法,贵在既要表现文字形体,又不失法度地展示鸟虫形的神韵。此印结体布局巧妙穿插,繁而不乱。“武”字上下分别有只鸿雁,展翅长鸣,极有生气;“意”字首尾成一条游鱼,神态悠然自得,栩栩如生。    

图片

图片

东汉魏霸玉印。这是目前所发现最大的汉代玉质私印。魏霸为东汉和帝时人,曾任巨鹿太守,将作大匠、太常,后拜光禄大夫等官职。印文清朗妥适,线条匀称流畅,风格文静典雅。是汉代玉印的代表作品。

封泥    

图片

秦代封泥

早期印章主要有两大用途。其一是通过抑印或烙、錾等方式,在陶器或其他材质器物上留下印记,表明生产者或所有者。其二是盖在封泥上,用来检封物品、文书等,以作为权属、责任或某种限制的标志,并防止他人非法开启。    

战国至魏晋时期是中国印章史上的封泥时代。封泥文字保存着不同时期的官署、职官、地名、姓氏、宫禁苑囿等信息,是研究古代官制、历史地理、政令实施的实证,也是考据古代封检方式、印文形态演进的实物资料。

图片

西汉河间王玺封泥。“河间王玺”封泥是西汉钤印封物留下的遗迹。河间王刘辟疆是汉初分封的同姓诸侯王。汉代帝、后、诸侯王印文自名为“玺”,这件封泥保存了西汉王玺的印文风貌,是目前保存最好的一枚西汉时期高阶王玺实物的使用遗存。

三国两晋南北朝:从因循到恣放

两晋以来,楷书取代篆隶,成为最通用的字体,官印印文所使用的缪篆字体也变得简化,草率。因政权更迭频繁,各朝官印制作工艺颇不稳定。北朝官印钮式粗犷雄强,一改敦厚内敛的气象。南北官印文字出现细劲简率与朴茂雄奇的风格分野,酝酿着新的印章体制与形态变革。    

图片

图片

西魏-北周威烈将军印。此印形制硕大,龟钮呈站立状,背甲为块面式,造型简洁有力,又錾以牛毛纹为饰,在北朝官印中比较少见。北周时期,官印尺寸比北魏略大,王公、诸侯印方一寸二分,与此印相合。此外印文作两行排列,将军官印自名改“章”为“印”,都是北朝后期的特征。

图片

图片

南齐王僧虔六面印。形状呈“凸”字形,上为印鼻,鼻端刻一小印,其余五面也刻有印文,故称“六面印”。“凸”字形六面印流行于魏晋时期。王僧虔是东晋权臣王导的孙子,南朝宋齐时期大臣,擅长书法。    

边远地区民族官印

战国时期,中原国家开始给边远地区部族首领颁发官印。秦汉时期,中原王朝根据与周边各民族不同的关系制定了一套有别于内地的官印制度,用于赐封归附中原王朝或相互修好的部族首领。以金、银、铜质及王、侯、君、长的官号区别不同等级,又以驼、马、羊、蛇钮作为不同族别的标志。三国、魏晋仍然沿袭这一制度。这类印章是中原王朝与兄弟民族政治关系的实物见证,也是华夏民族逐渐融合的历史见证。

图片

图片

战国匈奴相邦玉玺。这是战国时期赵国赐封匈奴首领的用印。当时匈奴与中原经常发生战争,中原王朝通过不同方式与匈奴部族保持和睦关系,这是战国时期中原与匈奴发生政治联系的重要物证,也是目前可见最早的中原王朝颁给周边少数民族的官印。印文结构平稳,布局严谨,显示战国古玺文字渐向平正方向演化。    

图片

图片

西晋归义氐王金印。这是西晋颁发给归附内郡的氐族首领的官印。驼钮、金质,重87.5 克,印文线条犀利明快,是晋代凿印风格的代表。  

隋唐宋金元:印制鼎革与秩序重建

随着纸张普及,延续千年抑印于泥的使用方式,在南北朝后期为钤印于纸的方式所取代。隋代以来,官印等级标识功能减弱。唐代延续隋代改革,并进一步规范印制,由此形成中国古代官印的新体系:隋唐印系。宋、金、元官印管理更为严密,印文形态复归平正茂密。同期民族政权及周边国家的印制与铸印工艺都源于隋唐印系。

唐宋金元官印风格的演进

隋代以来,中央及地方行政以官署印取代此前的职官印,其后中国古代官印基本延续这一体制。。宋代开始在官印上加刻监造机构,金代官印则出现了编号。西夏及元代官印以九叠篆为模式,呈现绵密匀满的风貌。这一时期百官印钮造型朴素,以易于把握的高鼻钮、橛钮和代钮为主。    

图片

隋临汾郡赞治印铜印。赞治是隋炀帝始置的职官,辅佐太守治理郡务。印背刻有年款:“大业三年十月一日造。”目前发现的隋代官印存世有数件,凿有年款的标准品更为少见。    

图片

唐齐王国司印铜印。隋唐时期,官印形制增大,钮式简化,印文改用凸起的阳文。印文重新确立小篆规范;采用印泥直接钤印于纸上。齐王即唐高祖第四子李元吉,此印有明确的年代下限,是一件少见的初唐官印标准品。印文布局疏朗,圆转与方折互见,具有稚拙的趣味。

图片

北宋神虎第一指挥第三都朱记铜印。这是北宋禁军将领所用的官印。《宋史》记载,咸平五年(1002年),北宋选陕西州兵马编为神虎军。印背刻有咸平二年纪年款,是对《宋史》记载时间的很有价值的补充。

这是北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官印。两宋官印在形制和印文书法上,进一步趋向整饬,印制规范,文字排列渐趋匀落茂密,直至“九叠篆”形体成为官印法定规范。印背刻有铸印机构“少府监”。这一机构创设于战国时代,历代权责不同。隋代分太府寺置少府监,掌百工技巧之政,印章铸造也在其中。少府制度终结于元明时期。    

图片

图片

南宋御府图书牙章。这枚牙章是南宋御府图书的专用印章,也是目前可见较早的一件牙质用印,犹为珍贵。御府创设于秦代,负责掌管天子所藏珍品。图书专用印在唐代已经出现,宋代因连年战争引发铜荒,在北宋大中祥符五年下令禁止用铜私铸印章,此后,牙、瓷、木纷纷成为替补印材。其中象牙以坚实细密、润莹如玉的特性深受青睐,也有官印采用。    

图片

图片

西夏元德二年首领官印,印文已经颇具元明风格。    

图片

图片

元管领本投下中兴等路民匠达鲁花赤印铜印。此印为元代官印典型风格,刻有元代国书八思巴字印文。字体仿宋代“九叠篆”样式作出“篆代”,曲叠盘曲,印面追求均匀充盈。印文意思是掌管中兴路等处民匠官府之镇守官。元代中兴路在今湖北江陵。“达鲁花赤”为蒙古语音译,意思是镇守官。

唐宋金元的私印与押记    

唐代书画上出现了收藏印记,到宋代有了个性化的趋势。文人阶层逐渐流行使用鉴藏印、斋室印、别号印与诗句闲章印等。都市经济贸易的繁荣,促进了民间印记的应用,楷书与花押印记开始流行。同期还出现了契丹字、女真字与八思巴字的私印。    

图片

图片

南宋双螭钮玉押。这是宋高宗赵构使用的玉押,在他赐给岳飞的手敕上就留有印记。宋代流行造型特别的花押,用来作为个人签名。花押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宋代发展最为迅速,并达到高峰。

明清民国:玺印的终结

明清时期,官私玺印演化进入尾声,并在民国时期终结。明代官印文字最为规整,其创设的长形关防印为清代和民国所沿用。清代在官印形制与书体标准上制定了更为繁复的等级标识。明清官印在“九叠篆”印文以外,发展出“柳叶篆”“悬针篆”等变体,与不同的质地、钮式相组合,构成官印的繁复等级。以方形、长方形为基本形制,程式化特征十分明显。 明清私印材质与形式多样,形成摹仿古法的风尚。

图片

图片

明灵山卫中千户所百户印铜印。据万历《大明会典》记载:各卫千户所为正五品,铜印,方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各百户长为正六品,铜印,方二寸二分,厚三分五厘。此百户印尺寸与史籍所记正相吻合。    

图片

图片

清多罗定郡王印银印。这是枚清代镀金银印,麒麟钮,用满、汉两种文字的篆书对照。印钮铸造精细,凸现了尊贵、神秘、森严的气势。郡王为清代宗室封爵,位在亲王下,贝勒上,初封时都另有赐号。乾隆时,赐封第一子永璜为定亲王,他的子嗣世袭封号,绵德、载铭等都曾为定郡王。    

图片

图片

清同治五年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之印。虎钮银印,印面使用满、蒙、回、汉四种文字,是目前仅存的一方4种文字对译的将军印。其实际行用时间近半个世纪,是中国多民族融合统一的重要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