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预告 | 工作的意义

图片
图片



专题导言


工作到底有没有意义?对于个人或者社会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价值?人们为何会相信或质疑自己所在做的劳动与付出?这是一个日常又严肃的问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时间占据了其一生中的大部分光阴,对于社会来说,没有生产劳动就不存在社会发展,更有言称“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然而在现代社会之中,工作却总是伴随着身体的劳苦和心灵的倦怠。劳动的去技能化使得人们不再有产出一件完整造物的能力,而只得在商品链中或流水线上贡献出一颗螺丝,人在工作中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并不来源于工作本身,而是工作所指向的报酬薪水。在韦伯那里,人深陷目的理性的牢笼,富有计划的工厂手段与成功学标准占据了人们追逐财富的头脑,这改头换面的“资本主义精神”正如鲍曼评价:“与其宣扬努力工作通向道德高尚的生活,不如告诉大家这是赚取更多金钱的手段。不要在意‘更好’,‘更多’才是最重要的”,所谓“工作的意义”很多时候在向现实之难与消费欲望低头。2013年,大卫·格雷伯在网上发布文章《谈谈“狗屁工作”现象》(On the Phenomenon of Bullshit Jobs: A Work Rant),他论断百分之四十的工作都是毫无意义的,呼吁:“一个人若是内心深处知晓自己的工作毫无存在的必要性,那还谈什么工作的尊严?”,批判那些“脱离了人类社会真实需要、人为叠加架屋的泡沫化分工”。这本书招来了诸多讨论与批判,但毫无疑问,关于工作意义的社会心态问题确实需要重新审视。


本专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工作意义的历史梳理与理论阐释,涉及对消费主义、劳动体制与工作意识形态的批判,以及对后工作愿景的讨论;第二部分所选文章将工作问题中带回到劳动过程与社会情境中,我们能看到:“大跃进”时期的劳动热情是如何消逝的,从事数字劳动的青年人在“不确定”中追逐财富神话,互联网虚拟团队的制度与文化之间的矛盾,网络作家的梦想与弹性化劳动,华尔街投行对“聪明文化”的深信不疑与工作狂热。本专题所谈的大部分职业看似独立自由,实则由不同的形式受制于资本、平台的控制,看似以兴趣为业,实则难逃剥削,无数矛盾充斥其中:文化与商业、梦想与现实、爱好与忙碌、自由与体制。


鸣谢


专题策划人:

贼鹊(中央民族大学博士



图片


第一部分


No.1

[英] 齐格蒙特·鲍曼 著,郭楠 译:《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第一章 工作的意义:创造工作伦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年9月。


No.2

[英]丹尼尔·苏斯金德 著,张文婷、舒蕾 译,《没有工作的世界》,《第十二章 意义与目标》,北京:中信集团出版社,2022年2月。


No.3

[美]大卫·格雷伯 著,吕宇珺 译:《毫无意义的工作》,《第六章:为什么社会对狗屁工作的激增无动于衷》,北京:中信集团出版社,2022年7月。


No.4

[英]威廉·莫里斯 著,沙丽金、黄姗 译:《有效工作和无效劳动》,选自:徐志伟 王行坤主编,王行坤等 译:《“后工作”理论》,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


No.5

王行坤,房小捷:《狗屁工作、劳动分工与后工作的可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第二部分


No.6

贾文娟:《从热情劳动到弄虚作假:“大跃进”前后日常生产中的国家控制与基层实践——以对广州市TY厂的考察为例(1956~1965)》,《开放时代》,2012第10期。


No.7

郑雅君:《“90后”名校大学生工作意义的构建——基于文化社会学视角的探究》,《青年研究》,2021年第3期。


No.8

罗峰:《在不确定中生产满足——网络时代下中国青年数字劳动研究述评(2010-2020)》,《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4期。


No.9

梁萌:《技术变迁视角下的劳动过程研究——以互联网虚拟团队为例》,《社会学研究》,2016年第2期。


No.10

胡慧,任焰:《制造梦想:平台经济下众包生产体制与大众知识劳工的弹性化劳动实践——以网络作家为例》,《开放时代》,2018年第6期。


No.11

[美]何宛柔 著,翟宇航等 译:《清算:华尔街的日常》,《第二章 华尔街的入职培训:剥削、授权和努力工作的政治学:标记和未标记的投行家,以及努力工作的政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2月,第181-204页。


No.12

苏熠慧、施瑶:打造“渴望”:经纪人的工作自主性与劳动控制——以上海JH家政公司为例,《社会学研究》,2023年第6期。


图片


〇专题策划人:贼鹊

〇编辑 / 排版:卡卡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