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摄影报道
《熊猫的世界》海报图据馆方
身处城市楼宇之中,却能以第一视角穿越到800万年前的原始森林,这会是怎样一种感受?12月20日,来到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二楼宽阔的展厅中,会发现不少大人和孩子戴着XR眼镜,一边小心地移动着步伐,一边按捺不住发出兴奋的惊叹声。原来,他们正通过VR技术,绕过低矮灌木丛踏着大熊猫的足迹,感受着一场触目惊心的丛林法则,还能亲历大熊猫种群的兴衰变迁。
当天,全球首个大熊猫主题VR大空间沉浸体验项目《熊猫的世界》在馆中正式首发上线。同时,一场以“科技赋能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的沙龙也随之开启,围绕公共文化场所如何推进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这一议题,到场嘉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思想碰撞。
正在体验《熊猫的世界》的观众
据现场介绍,《熊猫的世界》以大熊猫这一中国独有的珍稀物种为主角,紧紧围绕人、自然与大熊猫的关系,以时间为线索,1:1高精度复刻熊猫在不同历史时期生存的场景,融合前沿的VR技术和大空间交互设计。在体验中,观众可以游走在始熊猫、巴氏大熊猫、小种大熊猫身旁,亲历大熊猫种群的兴衰变迁,沉浸式了解中国国宝的前世和今生。
如今,观众走进博物馆中,不仅能看到承载了历史和时间的精美文物,在数字化手段的赋能之下,玩转博物馆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而数字化、虚拟化的沉浸式展览,成为不少博物馆选择的手段。数字技术通过对文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创新发展,让文化挣脱时间束缚、跨越空间距离,以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人们见面。
成都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刘仕毅图据馆方
“其实博物馆来说,我们一直都在依托于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去实践让文物‘活’起来的要求。也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大家发现国内的文博的事业是越来越火红。”现场,成都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刘仕毅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
其实,就在不久前,馆中还引入了“宇宙猜想·启程——大型宇宙探索VR沉浸体验剧场”,再到如今的《熊猫的世界》,足见该馆也在不断尝试将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不光是我们自然博物馆,还有许多历史类的博物馆,都在用更多元化的,年轻人更喜欢的展览形式,不断地推陈出新。”
工作人员为观众介绍注意事项
采访中,刘仕毅特别提到了馆藏的“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化石。据悉,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乃至亚洲保存最完整的恐龙化石中的最大者,总长度是24米。如此巨大的展品,很难走出馆中与世界各地的观众见面。“这样大的展品,移动非常的困难。但是依托数字化手段,譬如全息投影技术等,去突破这种空间的限制,让这件展品可以走出成都、走出四川,乃至走到世界。”
同时,刘仕毅还表示,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馆藏共有6万多件,但是在展厅中展出的不过3000多件。如果依靠传统的展览模式,在场地、灯光等方面的投入是非常大的,但使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想,技术的兴起可能只是一时的,更多的还是博物馆人对于内容的创作,将内容的创作和新技术的结合,才能把内容挖掘更深,展示更丰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