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九门提督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职?

图片
图片
图片

九门提督是清朝最重要的官职之一,担任这一官职的人既要出身显贵,还要智勇双全,更要获得皇帝的认可和信赖。

图片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从1662年到1722年,整整持续了61年。在半个多世纪里,康熙帝数次经历重大挑战(如三藩之乱等)。


然而,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事件中,康熙未能明确选定继承人,导致他的儿子展开激烈的皇位争夺。最终,康熙帝的第四个儿子爱新觉罗·胤禛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成功继位,成为雍正皇帝,而九门提督隆科多在这当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图片

九门提督这一官职的诞生,可以追溯至明朝时期。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下令修筑的北京宫殿——紫禁城建成。次年,明朝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最初,紫禁城的建筑围绕南北中轴线建造,整体呈东西对称的布局。后来经过明朝多位皇帝的建设,整个北京城形成了以紫禁城(又称宫城,皇室居住的地方)为中心,外有皇城(皇室活动的地方)、内城(官兵及家眷居住的地方)和外城((官员及百姓居住的地方)的四重城池的格局,也出现了“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

    所谓“内九”是指内城的九座城门:东有东直门(专走砖瓦、木材车)、朝阳门(专走粮车),西有西直门(专走水车)、阜成门(专走煤车),南有正阳门(专走皇车)、宣武门(专走囚车)、崇文门(专走酒车),北有德胜门(专走兵车)、安定门(收兵之门,走粪车)。这九座城门将宫城和皇城包围在内,起到守卫统治中心的作用,而九门提督中的九门二字也由此而来。

    “外七”是指外城的七座城门:正南为永定门,其东侧为左安门,西侧为右安门;东城墙有广渠门,西城墙有广宁门(或广安门);在东城墙北端向西、西城墙北端向东与内城的交界处,分别设有东便门、西便门,与内城形成“凸”字形,起到对内城的保护缓冲作用。“皇城四”则是指皇城的城门:东边东安门,西边西安门,南边天安门,北边地安门。

    明朝时,内城各城门内外的防卫工作由“提督九门内官”负责,当时这一职务由宦官担任。后来明朝被清朝打败,为了加强对统治中心的管理和防卫,清朝政府设立了“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简称“九门提督”)一职,指定只能由武将担任该职。这一变化体现了清朝政府对统治中心安全的高度重视,也为后来九门提督的职责演变埋下伏笔。


图片

图源:wikipedia.org


图片

清朝时,九门提督布置内城防务,除正阳门不派兵驻守外,其余八门均由八旗(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社会和军事组织形式,以旗统人)士兵按方位驻守:镶黄旗驻守安定门、正黄旗驻守德胜门、正白旗驻守东直门、镶白旗驻守朝阳门、正红旗驻守西直门、镶红旗驻守阜成门、正蓝旗驻守崇文门、镶蓝旗驻守宣武门,以此拱卫统治中心的安全。


作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九门提督手下有3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士兵。这支军队是留守在清朝统治中心数量最多的精兵队伍,对内城的安全和门禁工作全权负责,另外肩负着内城、皇城、宫城的巡夜、救火、编查保甲(军事户籍管理)、禁令、缉捕等工作。

虽然清朝时皇帝身边通常留有带刀侍卫,但在人数上九门提督的军队远胜前者,所以如果九门提督带兵造反,皇帝几乎是砧板上的鱼。换句话说,当九门提督人选出炉时,就意味着皇帝已经把一半身家性命交了出去,因此这个人必然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比如,康熙皇帝晚年任命的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自己第三位皇后(孝懿仁皇后)的亲弟弟。在九子夺嫡事件中,康熙帝专门委派隆科多秘密监视被圈禁的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和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还让他暗地监视京师内的宗室王公和部院重臣的动向随时密奏。不仅如此,隆科多还拥有审判案件、管理京城秘密通道系统等特权。在康熙帝驾崩后,也是隆科多宣布皇帝遗诏,将康熙帝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禛(后来的雍正皇帝)顺利推上皇位。

而在清末的新政时期,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求,时任九门提督的载澜(清道光皇帝的孙子、咸丰皇帝的侄子)不仅参与了京城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还主持修建了多条新式马路,进一步拓宽了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

综上所述,在军事、治安、司法、情报、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九门提督,如果放在现代,大致相当于今天北京卫戍区司令职权,加上北京市公安局局长的职权。


图片

图源:wikipedia.org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