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是一档CVC生态案例解析、对话栏目。它源于我们发现,在硬科技时代CVC与被投企业之间早已不是单一的投与被投的关系,而是融合的关系,产业资本与生态资本的融合,进而带动链主企业与被投企业的合作共赢。
「瞭望」希望作为一双行业的眼睛,瞭望CVC内部的运作模式,层层拆解开来,供业内人士参考;也希望「瞭望」到不同CVC的未来布局,供创业者寻找多样化的资本。
以下是本栏目的第2篇文章。
出手降到十年最低点
一降再降。
提起腾讯投资,大家对它的印象是“买买买”的大金主,投资横跨10多个领域,从游戏、消费、电商、汽车交通、物流到先进制造、智能硬件、半导体,但凡热门的赛道,必然有腾讯投资的身影。
而如今,金主也在“收手”,转折发生在2021年。
回看数据,2021年是腾讯投资的巅峰时刻,一年投资300多起,平均1天多投资一家企业。2021年半年财报显示,投资业务已经撑起了腾讯利润的“半边天”。马化腾调侃道:“腾讯现在只有半条命,另外半条命都交给了合作伙伴。”
“收手”来得太快。2021年8月3日《经济参考报》发布一篇《“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的文章,将游戏比作“精神毒品”,认为游戏过度吸引玩家,尤其是未成年人,导致成瘾而影响学习、生活甚至是身心健康,不幸的是《王者荣耀》被点名了。当天腾讯盘中跌幅达到10%,收盘-6.1%。
这也是互联网行业发生结构性转折的一年。针对互联网行业的罚令相继发出:互联网平台经济反垄断、防止互联网资本无序扩张、内容安全和文化监管、教培行业“双减”、互联网金融监管、算法与人工智能监管等等……曾经的“香饽饽”成了“烫手山芋”。
2021年末的一则公告,彻底改变了腾讯投资的命运。公告称:腾讯控股以中期派息的方式,将其持有约4.57亿股京东A类普通股发放给合资格的股东。本次派息后,腾讯对京东持股比例将由17%降至2.3%,不再为第一大股东。在外界看来,腾讯对京东的减持也是其面对反垄断趋势做出的主动应对举措。
就此,吹响了全线收缩投资阵线的号角。据企查查不完全统计,2022年腾讯投资86起;2023年继续缩减,全年投资41起,其中40%是原有项目的追加投资,此前钟爱投资的游戏领域,也只投资了9家,且重点集中在有高增长空间、高价值的领域。
在战略业绩说明会上,腾讯控股对股东表示:我们有新的投资想法,我们也可以选择回收其中的一部分投资用于新的投资项目。我们对于股东价值的贡献在于,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可以用于提升股东价值的活动,比如支付股息和回购股票。这也就意味着,腾讯不再用额外的资金投资了,只用收回或获利部分进行新的投资。
2023年,在财报中腾讯再次表明,未来资金的用途:投资组合的主要目标是加强我们在核心业务方面的领先地位,并为我们在不同行业的“连接”策略提供补充,特别是社交及数字内容、零售与金融科技方面。我们亦投资于医疗、云及 AI、交通及其他行业。
内外业务持续收缩。自身业务方面,腾讯旗下已有多款产品停运,包括应用服务产品腾讯待办、音频平台企鹅 FM、电商产品QQ 小店、游戏直播平台企鹅电竞、新闻阅读产品看点快报等。此前,运营了7年之久的腾讯NOW直播也于2023年12月5日发布了停运公告。
投资业务方面,据企查查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1月15日,腾讯投资共计投资16起,相比于2023年的投资总量下降近六成,是近十年来出手最少的一年。
其中医疗领域投资7起,占比接近总投资数量的一半,涵盖创新药研发、早筛检测、超声影像设备、医疗科普等细分行业;AI领域投资3起,参与了头部大模型企业智普AI、百川智能、月之暗面的投资;工业制造领域投资2起,教育领域投资1起,游戏领域投资1起。
从所投赛道来看,也印证了2023年腾讯财报所言。
AI:投研并举,向微软看齐
近几年,腾讯投资已“调仓换道”,投的项目越来越“硬”,主要集中在AI和医疗赛道。
不想错失AI这个关键风口。在2023年5月股东大会上,马化腾表示:“我们最开始以为(人工智能)是互联网十年不遇的机会,但是越想越觉得,这是几百年不遇的,类似发明电的工业革命一样的机遇,腾讯也一样在埋头研发,但是并不急于早早做完,把半成品拿出来展示……现在很多公司太急了,腾讯一贯不是这种风格”
内部自研大模型不紧不慢,对外却是频频出手。2023年5月悄悄参与了深言科技的战略轮融资;6月接连投资了两家AI企业,参与投资Minimax 名之梦A轮2.5亿美金融资,光年之外新一轮 2.3 亿美元融资;9月参与智谱AI的B+轮融资;10月参与百川智能A轮3亿美元融资;11月参与无问芯穹A+轮融资。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腾讯投资了8家AIGC及大模型相关企业,月之暗面、无问芯穹、智谱 AI、百川智能、Minimax 名之梦、光年之外均在腾讯投资版图之上。
显而易见,腾讯想效仿微软的成功范式。于外,积极投资极具潜力的 AI 企业,以自身雄厚的资金、海量的数据以及强大的算力给予扶持;于内,则同步推进研发进程,待时机成熟,将外部前沿技术无缝接入自身生态,达成内外协同、优势互补之效。
“除了对大模型企业真金白银地砸钱,互联网大厂会以算力支付部分投资,这样的合作模式,大模型企业获得算力,互联网大厂获得收入。”业内人士向钛媒体创投家表示。
微软投资OpenAI、亚马逊投资Anthropic的部分投资也是以提供算力的形式完成。再看腾讯对MiniMax的投资,腾讯云确实也为MiniMax搭建了从资源层、数据层到业务层的云架构。
投资人Eric(化名)说道:“凭借资金实力参与大模型投资,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分摊风险,同时也能为云计算做好布局,这是一举两得的策略。”言外之意,云计算是互联网巨头是否选择投资大模型的另一个考量点。
大模型带动云厂商的收入已有现成的例子。2023年初,微软宣布在Azure云服务中加入ChatGPT。2024财年第三财季,微软智能云部门中,服务器产品和云服务营收同比增长24%,主要由于受到Azure和其他云服务营收同比增长31%的推动。
具体到腾讯,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电话会纪要显示,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收入达到人民币 530 亿元,同比增长 2%。其中云服务收入增长,电商交易量带动技术服务费增加;GPU相关收入快速增长,占基础设施服务收入的两位数比例。
财报中马化腾表示:“我们将持续投资于平台和包括AI在内的技术,以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和更好地服务用户需求。”这是他又一次提及AI。
腾讯对AI的重视,已经贯彻到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布局中。B端推出混元大模型,C端推出腾讯元宝、ima.copilot。腾讯内部已经有接近700个业务都接入了混元大模型,其中包括:腾讯视频、腾讯会议、微信读书、微信支付、微信输入法、企业微信、QQ音乐、搜狗等,可以说腾讯所有的业务基本都在用。
腾讯集团副总裁蒋杰在7月5日的WAIC上表示“场景应用会成为未来(AI)大模型的决胜要素。”而腾讯刚好有构建场景的优势。
“腾讯云已经整理出来生成式AI在金融、教育、医药等13个行业超过100个落地应用场景,目的是帮助启发企业找到并审视适合自身业务和组织的切入口,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借力AI腾势而起的机会点。”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市场副总裁徐樱丹表示。
亦是马化腾的观点:“除了要把大模型底层的算法、算力和数据扎扎实实做好之外,更关键的是场景落地。”
纵观腾讯在AI方面的布局,可以直观地看到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明确腾讯云 2024 年的重点发展路径,将人工智能与大语言模型作为核心方向;另一方面,致力于将腾讯的 AI 大模型深度融入各类场景,实现与具体场景的紧密结合,发挥其最大效能。
腾讯计划在人工智能上打一场“持久战”,且清晰地找到了自己定位。在马化腾看来,一个公司不能包揽一切,(腾讯)要了解自己的优势,抓住适合自己的机会,并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
医疗:从互联网医疗到创新药
腾讯在医疗领域的野心,从来不小。
根据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腾讯在医疗健康领域已累计投资了将近 90 多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千亿元。凭借强大的资本和技术实力正在医药领域构建起一个强大的“腾讯系”药企联盟。
医疗是腾讯布局多年的领域。2018年前腾讯主要投资互联网医疗企业,偏好早期项目,后续持续押注。比如,在天使轮投资了水滴互助,在B轮投资了思派健康,在2014年、2020年先后投资了丁香园。
后来,腾讯转向以投资生物技术、医疗科技为主,投资了宁丹新药、圣因生物、信诺维、跃赛生物科技、晟斯生物、Insighta、英派药业等项目,从AI技术到生物技术,全面渗透并推动医疗健康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投资策略也与投互联网医疗时期的投早、买赛道的不同,如今,重金投向有阶段性成果的、具有确定性的创新药企业。
以2024年的投资为例。11月参与投资英派药业2.5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该企业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抗癌新药研发商,为用户提供PARP抑制剂、Hedgehog Pathway抑制剂和微管蛋白(Microtubule)抑制剂等产品,包括紫杉醇和多西紫杉醇,应用于化疗药物、放疗或DNA损伤等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英派药业自成立以来完成的7轮融资中,礼来亚洲连续跟投6轮,而且还有国资参与,扬州国金集团为其设立了一只专项基金,提供60亩用地建设生产,分三期建设,一期用于生产PARP抑制剂项目,全部建成预计总销售超50亿元。
6月参与投资晟斯生物的D轮融资和股权转让,该企业成立于2020年4月,是一家血友病创新药公司,聚焦全球血友病、代谢疾病和抗肿瘤等领域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晟斯生物自主研发的四款血友病长效药物已进入临床和产业化阶段。其注射用长效重组凝血八因子Ⅷ-FC融合蛋白(FRSW107)的上市申请已于2023年6月获得CDE受理,用于12岁以上青少年与成年人先天性八因子缺乏的血友病A患者的出血控制,当时宣称有望于2024上半年获批上市。
2024年2月,参与投资信诺维7亿元的E轮融资,该企业成立于2017年,开发的产品覆盖肿瘤、多重耐药菌感染和代谢等疾病领域,已有9个产品处于国内外临床研发阶段,其中两款产品已进入临床III期。
看似创新药研发与腾讯业务毫无关系,实则并非如此。时针拨回2020年7月,腾讯官方宣布进军AI新药研发,推出了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云深智药(iDrug)”,意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新药的研发过程。
该平台基于腾讯AI Lab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算法,提供数据库和云计算支持,旨在覆盖临床前新药研发的全流程。自2017年起,AI Lab便开始了在AI与医疗结合领域的探索,并在2019年正式启动了药物研发相关项目。通过AI技术,腾讯希望能够减少寻找潜在活性药物的时间和成本,提高研发效率。
到了2023年,乘着AI的势头,腾讯依托多年深耕数字化医疗领域,迅速发布了医疗大模型,以及智能问答、家庭医生助手、数智医疗影像平台等多场景AI产品矩阵。
据腾讯健康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医疗AI已落地超过1300家医疗相关机构,涵盖医院、药械企业、科研院校、医疗科技企业等;除了大模型底座及研发、AI原生工具链、医疗影像等AI核心能力,AI服务也遍布患者服务、临床辅助、基因组学、智慧营销等场景。这个落地规模走在了行业最靠前的位置。
腾讯懂得“取舍”。
“能够适配大模型的场景很多,我们会慎重考虑是不是该自己去做。对于一些深入临床,特别复杂的场景,我们有能力去做,但应该留给更具比较优势的企业。毕竟,腾讯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连接’能力。”腾讯医疗健康总裁吴文达表示。
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腾讯健康在医疗领域的布局与其他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区别。没有直接去切买药、卖药这样简单粗暴的场景,而是将更多资源投入B端,服务医疗、医保、医药企业,提升整个医疗体系运营的效率。
对待被投企业的态度,也从最初的豪气“买买买”,蜕变成了联合发展。腾讯医疗健康总裁吴文达表示:“腾讯看到了Insighta由FRAGMA提供支持的早期癌症检测方法的巨大潜力,我们期待通过技术合作和财务投资等各个方面深化与Insighta的合作伙伴关系。未来,我们将利用腾讯领先的AI技术和服务平台,努力提高使用FRAGMA技术进行癌症早期检测的准确性,降低服务成本,并促进其普及。”
腾讯在医药医疗领域投资的底层逻辑,是凭借其数字化及互联网等技术优势,构建病理数据库,为数字化医疗工具创造实践机会,同时汇聚优秀的研发与营销团队,实现与自身知识库及产品管线的协同发展。
未来,腾讯的目标不止于持有医药企业股份,更在于整合医生、患者、药企等各方资源,构建一个互联互通的生态系统,
腾讯投资的野心,被马化腾轻描淡写为:“腾讯只做两件事,连接与内容,就这么简单。”(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郭虹妘 陶天宇,编辑|陶天宇)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