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国内智能眼镜市场迎来竞争,品牌如闪极科技、李未可科技、蜂巢科技等纷纷推出新品。
02闪极科技推出首款AI眼镜产品“拍拍镜”,定价1499元,首批共创价仅需999元。
03除此之外,小米、AR企业雷鸟创新、VR企业大朋等计划在2025年推出智能眼镜产品。
04国内供应链为智能眼镜企业提供支持,如中科创达做的AI眼镜系统和模组,Birdbath的光学方案等。
05然而,市场参与者对智能眼镜的必要性存在分歧,如XREAL创始人徐驰表示短时间内不做智能眼镜。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记者 董温淑
编辑 高宇雷
12月19日20点,智能硬件品牌闪极科技在深圳,举办首款AI眼镜产品“拍拍镜”的发布会。拍拍镜定价1499元,首批共创价更是仅需999元,达到了现有品牌智能眼镜产品的最低一档。
在场馆中,闪极创始人张波几乎高喊到破音:“让我们一起来实现数据永生……成为一帮圆滑当道时代的锐利异类!”拍拍镜的研发过程,则被总结为“200多天的研发”“底层驱动全面重构”“从0-1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先例”……
这其实是一套智能手机消费者熟悉的、曾属于手机市场的话语体系。在演讲中,张波也并不掩饰自己对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魅族创始人黄章等,曾在中国手机史上留下名字的一代创业者的仰慕。事实上,张波自己就曾是魅族的早期员工。
然而,眼镜市场的爆发由何而来?产品又有何差别?2024年的智能眼镜距离成为比肩智能手机的平台型硬件还有多远?针对这些问题,进入这个行业的公司有着不同的答案。
争夺国产“网红AI眼镜”
在闪极通过拍拍镜正式下场之前,国内智能眼镜市场早已打响一场消费者“鼻梁上的战争”。
今年下半年以来,数字人企业李未可科技(Meta Lens Chat)、小米生态链企业蜂巢科技(界环AI音频眼镜)、百度(小度AI眼镜)的新品密集亮相。
年内,还有不少玩家预告了自己的智能眼镜产品规划,如小米、AR企业雷鸟创新计划在2025年推出产品,VR企业大朋也已在为眼镜新品进行用户征名。
此外不能忘记的是,早在这轮产品发布高潮之前,智能眼镜就已被不少大厂划进了产品线,如2022年发布产品的OPPO Air Glass 2、2023年发布的华为智能眼镜2及荣耀HONOR Vision Glass等。
另据产业链人士、就职于某家穿戴设备OEM厂商的于辉告诉「电厂」,除了上述叫得出名字的品牌产品,还有不少白牌企业也瞄准了智能眼镜市场,“随便去(消费电子)大卖场走走,在很多摊位都能看到(这类产品)”。
当消费电子市场久违地迎来一个热点,出现扎堆下场的景观并不稀奇。但在那之后,谁能抢先成为第一个破圈的网红产品,成了更为重要的问题。
这一点几乎成了某种共识。正如AI耳机企业未来智能CTO王松向「电厂」分析的:“未来眼镜可能是一个非常主流的穿戴设备,从这个点出发,占住品牌或者说用户心智、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解释了张波表现出的急迫感。
在发布会后群访时,他对包括「电厂」在内的媒体坦言,原定的产品发布日期是1月份,“但今年过年特别早,1月份上市过程的售后服务工厂都放假了,所以国内发布提前了一个月。”
而相较于市面产品,拍拍镜的确抢到了某种“先机”——不同于其他在2024年涌现的智能眼镜“期货”。
张波认为,这来源于闪极现阶段在眼镜软硬调校方面树立的某种壁垒:“在这样的芯片平台上实现摄像头隐身驱动,是过往其他人没有实现的,是我们短时间的技术壁垒。”
此外,拍拍镜采取了现货开售的姿态。并且闪极将这款产品的智能点定义为“AI记忆强化”,拍拍镜具备数字化保存信息、消化理解内容、快速检索随时回应用户的功能。
但这还不够,张波告诉「电厂」,接下来闪极智能眼镜产品线会按照“每年几十款”的节奏更新,“一个眼镜产品的成功一定是集群产品的成功。一定要在同一个架构平台下尽快生产出几十款不同的眼镜,这样才能满足每个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整个智能眼镜市场,摸着Meta过河
不论市场参与者愿不愿意承认,国内这一轮智能眼镜的市场热潮,都要追溯到Ray-Ban Meta的火热上。
后者于2023年9月发布,售价299美元(合超2000元人民币),拥有1200万像素的摄像头、五颗麦克风组成的阵列,能替代耳机听音乐打电话,也能靠AI和摄像头识别眼前的物体,拍摄照片或一段视频快速分享给社交网络好友。
今年4月搭载AI功能后,Ray-Ban Meta的销量迎来了突破式增长。据IDC调研,2023年Q4及2024年Q1 ,Ray-Ban Meta出货量分别为36万台、10万台;据国金证券估算,2024年Q2 Meta Ray-Ban出货量或达50万台,年化销量有望达200万台。
这也意味着Ray-Ban Meta摸到了成为国民级产品的门槛,成为引来市场追随的一大原因。
甚至据外媒报道,苹果也正在筹划最早于2027年推出智能眼镜产品。
一位资深XR行业从业者则向「电厂」透露,苹果在轻便智能眼镜市场同样深耕已久:“但由于轻便眼镜的市场调研结果不理想,而且几个高管认为在那个时间点发布行业最强、体验标杆的硬件更有意义,于是说服了库克发布 Vision Pro。”而Ray-Ban Meta的成功,引发了苹果内部的重新规划。
有这样的产业背景,Ray-Ban Meta自然而然地成为所有智能眼镜企业发布会上的对标产品。
除了验证市场需求的存在,Ray-Ban Meta成功的另一面,还为整个行业的产品架构、供应链选择提供了一个样板。
国内一家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创始人向「电厂」透露:“国内供应链一些比较好的选择,早就不是秘密,比如中科创达做的AI眼镜的一些系统和模组,Birdbath(较热门的一种AR光学方案)的光学方案也有现成的,歌尔的装配等等,大家的功能点其实也比较类似。”
市场尚未形成广泛共识
前述某家可穿戴设备OEM厂商于辉向「电厂」粗略估计,目前至少有20余个不同品牌或团队,在不同阶段地进行智能眼镜的产品定义研发,各家的功能点有所不同。
“虽然说都集中于拍摄、音频、AI辅助三个点,但是具体设计上不一样,比如有的客户希望企业内B端使用,对内置AI功能的细节要求就不一样了;音频也分是用来听歌还是用来翻译。”于辉讲道。
不仅产品定义各有千秋,在产品密集涌现、创业者下场“赶考”的同时,还有人选择直接站在另一面。
XREAL创始人、CEO徐驰就旗帜鲜明地向「电厂」表示了短时间内不做智能眼镜的态度:“今天眼镜还不如手机好用,它为什么有价值?”他表示,在看到“足够好用、且能与大模型充分互补的AI智能眼镜”出现的可能性之前,XREAL的选择是暂时不做此类产品。
据他诠释,XREAL当前的第一优先级,是突破消费级市场AR产品影音优化的天花板。在这条路上,重点仍是对包括AR光学显示模组、系统生态等核心软硬件的研发调校。
另一家可穿戴设备企业、讯飞AI会议耳机研发企业未来智能作出了同样的选择,CTO王松认为:“眼镜集成耳机,未来一定程度上会替代部分耳机的产品功能或者场景,但即便如此,智能眼镜和耳机之间总会有一些功能的区隔,比如降噪肯定还是要用入耳式耳机来实现。”
王松讲道,未来智能并不将智能眼镜企业视为竞品:“未来我们即使做眼镜,大概率也不会去做类似市面上的现有功能,而是基于我们会议办公的基因去切入。”
总而言之,即便同为可穿戴设备企业,由于各自第一性原理的不同,他们对于智能眼镜的是或否,各有不同答案。
XR行业资深从业者、创业者刘天一将这种选择的分野解释为,如今的市场参与者“毕竟商业策略、市场策略、技术条件都不同,市场方向都偏早期”,因此无法给出一条像智能手机市场一般确切、成熟的路径。
而“哪条路才正确”的问题,要靠市场和消费者给出的答案。
(应受访者要求,于辉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