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丨入祀孔庙的兰溪人

前几天,兰溪市黄店镇桐山后金举行金履祥入祀孔庙300周年纪念活动,并召开学术研讨会,传承发扬金履祥的学术精神和道德风范。

图片

300年前,清朝雍正二年(1724),清世宗令礼部议定,将金华的“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新增为从祀孔庙之列。同时入祀的,还有诸葛亮、黄榦等16人。

在古代,一个读书人最高的荣耀,不是考中状元,而是去世以后能够入祀孔庙。这是因为入祀孔庙条件极为苛刻,遴选程序也非常严谨,只有德行、学问、功业经得起民间、学术界、官方全方位“检评”的人,方可入选。自汉代至清朝的两千年历史中,能配享孔庙受祭祀的,除孔子以外仅有172 位。

作为一介布衣的金履祥,凭什么入祀孔庙,受到万人敬仰的呢?这得从他的成长史说起。

(一)

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三月,金履祥出生于婺州府兰溪县纯孝乡桐山村。他小时候,其父曾跟他讲纯孝乡名称的来历,说是祖上有一位叫金景文的人,以孝顺闻名乡里,每每父母生病时,都会在神像前斋戒祈祷,愿以自己的生命换取父母的病痛,常常得到灵验。此事报知朝廷后,朝廷便将此地更名为“纯孝乡”。

图片

金履祥听闻后深受影响,从此以“仁孝”为自己的品行标准。他8岁那年,因其父亲的堂兄无子,族中长辈征得其父同意,把他过继给了堂伯父为子。后来这位堂伯父生了儿子,他又被退回。但等堂伯父死后,他仍然以儿子的身份参加堂伯父的丧礼。

金履祥自幼聪敏睿智,喜欢读书,只要一捧上书,便不再放下,直到看完为止,而且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凡是天文、地理、礼乐、刑法、农业、兵法、阴阳、律历之类的书籍,他无所不学,无所不精,想着有朝一日能倾己所学报效国家。

金履祥16岁便考中了秀才,18岁考中待补太学生。到了23岁那一年,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的理解太粗浅了,不能深入,迫切想找到高人点化。

当时,他有个叫王相的同学是名相王淮之后,想着一定有人脉,便写信求他帮忙介绍高人。同学回信,说王柏就是他的哥哥,还写了介绍信。金履祥大喜过望,连忙带着信去登门拜访。

一见面,金履祥便迫不及待地求教学习的方法,他问:“学习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王柏说:“立志!”他又问:“先读什么书?”王柏答:“从《四书》开始。”

金履祥的好学得到了王柏的赏识,不久就把他引荐给了自己的老师何基。从此,金履祥正式成了何、王两人的学生,一脚跨进了朱子理学殿堂,学问也突飞猛进。这年,金履祥23岁,王柏57岁,何基已66岁。

(二)

金履祥以布衣终身,一生精力都用在了讲学和著书上,成就了一代圣贤。在他身上,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图片

一是“仁孝笃实,不尽信书”的治学精神。金履祥先生自称“仁山先生”,一直以“仁爱”践行。有一次,他一位老朋友儿子犯了事,母子二人被分别发配给他人作奴隶,金履祥不惜竭尽家产设法将他们赎身出来,让他们母子团聚。后来,朋友的儿子成了显贵,但金履祥却从不在他面前提及此事。他说,“仁”是人心所具备的德行,能不违背仁的人,心中自然没有私欲。他还借用张载的比喻说,“仁”就好比一座房子,“心”便是这座房子里的主人。

二是“寻恰好处,存敬畏心”的知行哲学。金履祥认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各的不同,原因就在于每一件事物、每一个东西中,又各自有一个“恰好处”。所以,虽然事物和道理各不相同,但达到那个“恰好处”时,它们就归一了,这就是所谓的“万殊而一本”。然而,这个“一本”,并不是指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或实体存在于某个地方,而是指那个“恰好”的道理蕴含其中,这就是所谓的“一本而万殊”。金履祥还首次提出了“知而能之,知行合一”的观点。后来,王阳明把“知行合一”的理念更进一步发展为系统的知行学说,成为王学的重要内容。

三是“经邦济世,家国天下”的民族气节。金履祥自负有经国济世的才略,对气数已尽的宋朝国运,却是有劲无处使的无奈。在他40岁的时候,时逢襄樊被蒙古人围困,南宋军队日益告急,宋朝统治者却坐视危亡而不敢救援。他因此进言牵制敌军攻其虚弱的计策,请求派大军由海路直奔燕州、蓟州一带,这样可以让围困襄樊的蒙古人部队“不攻而自行退走”。而且,他还详细地叙述了海船经过的路线,途中的困难与便利,路程的远和近等。但宋朝最终没有采用。后来,朱清、张瑄向元朝献言海运的便利,他们提出的海道路线,与金履祥当年所提几乎没有丝毫差异。

(三)

在“北山四先生”中,金履祥对经学和史学的研究成就最大,主要著作有《论语集注考证》十卷、《孟子集注考证》七卷、《尚书表注》二卷等。他的《论孟考证》补足了朱熹集注所未完备的内容,《通鉴前编》所引用的书,都加上了考证诠释,大多是以前的儒家学者所没有阐发的观点。元至正年间,金履祥还被赐谥号“文安”,这也是对他一生为人为学的最高褒奖。

至元四年(1338),金华府在东旌孝门外建了四贤书院,以祭祀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四先生,但在元末的战火中被毁。明代以后,金华府衙一直想申请修复。直至明成化四年(1468),金华知府李嗣才克服重重困难,重建了书院。李嗣还给皇帝上疏请求将“北山四先生”从祀孔庙,但没有得到批准。此后,一次次上疏请求都没结果。

清雍正二年,金华知府刘茝等人再次上疏,要求将“北山四先生”入祀孔庙。他在奏疏中说:孟子去世后,我们儒家的学问断绝了一千五百年。直到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和朱熹才开始接续其传统。在朱熹的门下,听闻大道的人很多,但能够继承道统传承的,也只有寥寥几人。黄榦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何基师从黄榦,何、王、金、许一脉相承,接续传统。但300多年来,他们却一直没有被列入孔门的祭祀之中。如果皇上能尊礼往哲,阐明理学,岂不是知行并进,政教兼举,感人心而风化后世,使国家福祉绵延无穷吗?

这次奏疏,很快得到了朝廷的重视与回应。这一年,“北山四先生”与其他16人一起入祀孔庙,金履祥位列西厅先儒第23位。

300年来,金履祥先生的思想与精神,如同一股不竭的源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他的学术成果和教育理念,不仅在当时引领了学术风气,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断推动着传统文化弘扬光大,并在当下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来源丨兰精灵客户端

编辑丨陈婵

一审丨龚献 赵倩

二审丨陈丰 丁嘉露

终审丨王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