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打造队伍拓展阵地创新形式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理论宣讲也要推进一步。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力在打造宣讲队伍、拓展宣讲阵地、创新宣讲方法上下功夫,才能全面、准确、生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聚集英才、奏响合唱,解决谁来讲的问题

聚各方英才、选行业良才、育宣讲专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理论宣讲队伍,形成多部门、全领域联动的宣讲合力,奏响新时代理论宣讲的“大合唱”。突出“头雁领航”。以各级领导干部为主组建党委宣讲团,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联动,开展大规模集中宣讲,推动领导干部先学先讲、以上率下,真正实现以“关键少数”讲带动绝大多数学。抓好“群雁齐飞”。充分发挥市委讲师团理论宣讲人才库主力军作用,组织党校、高校教师、社科专家、机关干部、基层理论骨干开展宣讲。持续强化宣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通过组织理论微宣讲竞赛、党员讲党课比赛等,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青年宣讲员,不断充实宣讲人才后备队伍。注重“雁阵拓展”。组建“同心圆梦”宣讲团、市直机关理论宣讲师资库、好人宣讲团、老兵宣讲团、英模宣讲团、青年宣讲团、巾帼宣讲团、科技英才宣讲团等特色宣讲队伍,面向相关领域开展专题宣讲。健全政策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伍,按照“谁的政策谁来讲”要求,依托全市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常态化开展政策理论宣讲。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基层宣讲中,我市组建了“举旗帜·送理论”基层宣讲9支特色宣讲队伍,不仅有专业理论工作者,也有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基层志愿讲解员、退休老干部、优秀青年教师,大多来自基层一线、群众当中,让群众熟悉的人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开展宣讲,取得良好效果。

新旧齐抓、融合互补,解决好在哪讲的问题

人民群众在哪里,理论宣讲就要在哪里,党的声音就传播到哪里。巩固提升传统阵地。充分依托企业、学校、机关、社区、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固定的宣讲活动场所,依托“送理论进基层”等宣讲载体,用好“两支队伍”(市委讲师团理论宣讲人才库和全市政策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通过统一“派单”、基层“接单”和单位“点单”的形式,常态化开展基层宣讲,做到月月有宣讲、季度有主题。不断拓展基层阵地。适应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积极探索基层理论宣讲新路径,不断拓展“板凳课堂”“庭院课堂”“水口课堂”“小广场课堂”“工地党校”“游船流动课堂”等群众欢迎、百姓认可的宣讲阵地,以讲故事、拉家常等形式开展“短平快”式宣讲。发挥“学习强国”乡村大喇叭在基层宣讲工作中的独特优势,通过应急广播音频播放的方式,使党的创新理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主动抢占理论宣讲线上空间。做好新时代宣讲,必须推动宣讲资源向网上集聚。近年来,我市开展系列微视频征集活动,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及市直媒体公众号等,打造了一批优秀云宣讲、微党课。黄山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先后开设“学习二十大奋发向未来”、“基层微宣讲”专栏,截至目前累计推出宣讲微视频60余个,其中《初心鱼水情》宣讲微视频被推送至“学习强国”全国学习平台,获得“300万+”播放量。

区分对象、精准施策,解决好怎么讲的问题

“上下一般粗”“大水漫灌”的传统宣讲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多样的理论需求。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才能有的放矢。细化宣讲对象。以“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劳模)人员为楷模,重点做好面向青少年群体的宣讲;以英模人物为表率,重点做好面向国企、工会、妇联、“两企三新”等领域群体的宣讲等。针对机关干部、企业职工、社区居民、乡村农民、青年学生等不同的受众群体,组织专人撰写有针对性的宣讲稿件,开展对象化、分众化的宣讲活动,避免“一篇通稿打天下”的现象。创新宣讲形式。通过开展“活动+”宣讲、“培训+”宣讲、“比赛+”宣讲、“品牌+”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接地气,学起来更加有动力。近年来,我市举办系列艺术化宣讲比赛,采取曲艺、黄梅戏、徽剧、三句半、表演唱、快板、相声、诗朗诵等艺术表现形式开展宣讲,同时结合“送文化下乡”“乡村思政大舞台”等,把党的创新理论“唱出来”“演出来”“展出来”。转化宣讲话语。要讲好地方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紧密结合群众关心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宣讲好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惠民政策;结合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宣讲好生态环保、乡村振兴、耕地保护、移风易俗等方针政策;结合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实际,开展党章党规、党风廉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徽州优秀传统文化等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主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中,浇灌到老百姓“田间地头”上。(吴书凡,作者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讲师团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