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又到了考核总结的节点。
看成绩、找差距,明确努力方向,这很有必要。但也有不少同志反映,年底总结,实在有点“总结”不过来。从部门到个人,从党建到业务,条条块块都在要总结材料。零散的汇报,繁琐的流程,繁多的总结,让基层本就繁忙的年终工作显得更加忙乱。
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要“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让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今年8月中央出台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中,也对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出具体部署。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在相关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要化繁为简,不搞“繁琐哲学”。
“繁琐哲学”,指的是采用极端繁琐的抽象推理方法,从已定教条中推演出繁琐空洞的结论。其不仅表现在学术研究中,也反映在一些具体工作事务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追求将简单工作复杂化。
比如,明明三言两语就能传达的事项,非要开会讨论,发文贯彻;可以直奔主题的总结,非要穿靴戴帽,先把概念意义讲一大堆;本来简洁明了的考核方式,非要层层加码,频繁搞排名通报……化简为繁,制造忙碌,却不知为何忙碌,导致工作流于形式、脱离实际,基层负担持续加重,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事业发展。
“繁琐哲学”贻害无穷,但为何总有人“乐此不疲”?最近互联网上流行一个词叫“没苦硬吃”,与其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工作中搞大阵仗,无非是想凸显工作难度和成效。即使没有干出实在的业绩,日复一日的忙碌,也攒下了不少开会的材料、小程序的打卡、几经修改的讲话稿。如此留痕多了,一些地方和单位很容易陷入到“虚假繁忙”和“自我满足”之中,分不清面子和里子,错把“干过”当“干成”,把忙碌当负责,不去思考流程有无必要、事项是否合理。时间久了,便形成“本该如此”的思维和工作定式,形式主义的根也愈扎愈深。
“繁琐哲学”背后,可能存在这样两种心态:一是不知道怎么干,也不去学怎么干,只会用无意义的繁忙遮掩;二是急功近利想出成绩,不顾实际情况,导致胡干蛮干。不过说到底,这两种心态的根源,都是政绩观的错位、责任心的缺失,才会使人不断地造业绩、刷成绩,以无谓的忙碌掩盖能力的不足。
破除思想上的“繁”,才能带来行动上的“简”。干事创业贵在“实”,思想作风上出了问题,工作态度和方式势必跟着出偏差。只有坚持求真务实,坚决反对热衷于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不考虑实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才能把工作干到实处、真正为群众解忧。
“繁琐哲学”病症在下面,病根其实在上头。所谓“上行下效”,有些问题光靠基层自身力量很难彻底解决。上头不合理的要求越多,基层越容易无所适从、顾此失彼;上头的工作拉扯不清,到了落实的时候,基层就要跟着“拔河”。
破除来自上级的“繁”,才能带来基层工作的“简”。要让基层人员轻装上阵,就必须理清千头万绪的工作任务,把所有任务放到一个篮子里考量,看是否有重叠和相悖之处,基层是否有能力、有资源完成这些任务,做好上下衔接、统筹协调,让基层将精力更好地用到为民服务、干事创业上。
(大众新闻记者 李岳岳 策划 任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