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北京音乐厅,濮存昕、斯琴高娃、史可、陶虹、春妮、季冠霖、李立宏、任志宏、徐涛、大山、李洪涛、小柯、张树荣等艺术家,共同诵读老舍先生的经典名作,纪念老舍诞辰125周年。这是一场独特的文学“响”宴,一期以老舍为文化主题的诗文雅集,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年度盛典。
老舍之于北京,如同狄更斯之于伦敦,雨果之于巴黎,卡夫卡之于布拉格。演出在北京特有的鸽哨盘旋声中拉开帷幕,大提琴、小提琴、钢琴与台上朗读的艺术家共同完成对老舍文学作品的表达。
濮存昕首读小说《微神》,斯琴高娃选读《骆驼祥子》,来自加拿大的大山将《四世同堂》中居住在北平的英国人富善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令人忍俊不禁。李立宏则以《北平的四季》来表现“舌尖上的北京”的独特味道,并将《老舍自传》节选以自嘲的方式娓娓道来。
李洪涛的《新爱弥耳》痛斥教育本身对孩子天性的扼杀。史可的《有了小孩儿以后》对年轻父母提出的挑战仿佛就发生在当下。陶虹的《抱孙》辛辣地讽刺了传统习俗对女性的利用与蔑视。季冠霖的《婆婆话》对家庭、夫妻、婚姻给予了一针见血的阐述。春妮的《想北平》激发出每一位游子的乡愁。
总导演陈薪伊将参与诵读的艺术家称为“读者”,每位艺术家必须或捧或持老舍原著,以“读者”的身份进入角色,“要有一种阅读感”。如果说“读”是一种形式,读什么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老舍著书千万字,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只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制作人王翔表示,如果还是《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文学响宴》的价值何在?对于一个作家,经典固然可贵,但发现他鲜为人知的,更加广阔的文学世界,似乎尤为重要。老舍的著作不仅仅是描述、讲述和陈述,更是披露、批驳与批判。于是,诵读内容选入了许多掩埋在老舍文集深处的作品。
更精彩的是,观众在演出现场,还听到了由老舍AI数字人登台朗读的《老舍自传》片段。特别环节让每位观众获得沉浸式的共情体验:所有进场观众每人得到一支白色的纪念蜡烛,在终场时分,共同点燃老舍先生的文学之光。主办方还为散场的观众准备了一份烤白薯,在北京街头寒冷的空气中,飘动着烤白薯的香甜味道,那是属于北京的味道,北平的味道……
(新民晚报驻京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