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硬擂圆 冬至圆

潮新闻客户端 管金定

图片

“却怜土俗追时节,言语虽殊意亦同。”虽然各地语言不同,风俗各异,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冬至节。《野客丛书》有载:“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七日假,谓前三后四。”当时官府将冬至与元正、寒食一同定为“七日假”的大节,亦相当于国家法定节假日。各地民间素有“冬至大如年”“冬至前三后四”之说,大概都来源于此。

《东京梦华录》更是记有京城冬至盛况:“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可见,那时冬至节祭祖宴请之习俗盛行。

图片

其实,直至上世纪末,我的家乡仍保留着冬至祭祖宴请之习俗,也把冬至过成大节,热闹如年。我家椒江,旧从黄岩析出,故习俗与椒江、黄岩、路桥各地几乎相同。然而,我们家乡的冬至,却过得与众不同。家乡把过冬至节叫作做冬至或叫做月节,每家每户都得置备好酒好菜,祭祀祖先后宴请父母祖辈、兄弟姐妹,以及其他亲戚。因各家亲属轮流宴请,所以早在十一月(冬月)初的就近集市日起,有人就开始做冬至,一直持续到月底。其间,几乎每天傍晚都可见吃冬至客穿戴整洁,装扮一新,南来北往,西去东走,热闹非凡。做冬至一般不会延后到十二月,因为当地有“年年冬至十一月”之说。

冬至正值晚稻熟,糯米亦已收成,故家乡冬至的主食糕点为硬擂圆。家乡方言称“团”为“圆”,硬擂圆就是糯米团。将糯米粉和水搙成条状面团,用戒刀切成略呈三角块,放进沸水中煮熟,用漏勺捞起,沥干水,倒入预先遍撒炒黄豆粉、红糖粉的茶盘或搙粉桶中,旋转摇晃茶盘或搙粉桶,使糯米团充分滚动,裹上满满的炒黄豆粉、红糖粉,即成硬擂圆,既软糯香甜,又不相互粘连。

图片

硬擂圆。图片来自网络。

家乡方言“擂”有“滚动”义,小儿翻滚叫擂翻跤,猫儿打滚叫猫儿擂。旧志写作“戾”,“猫倒地曲身翻转曰‘猫儿戾’,故人跌倒曰‘戾倒’。”硬擂圆之“擂”,写作曲身翻转之“戾”,自然不妥,故写作“擂”字。“搙”与“玉”“肉”方言音同。《广韵》:“捻,指按也。”《黄岩县新志》:“以指掌按物使坚实曰‘搙’,如‘搙粉’‘搙糕’。”可能“搙”字生僻,时下大多写作“揉”,但“揉”与方言“搙”音义均不同,故我坚持仍写“搙”字。

硬擂圆,我们有些地方也叫翻糙圆。方言翻糙,即为反面,意指正面光滑,反面毛糙。翻毛皮鞋我们方言就叫作翻糙皮鞋。翻糙圆,可能就是取其表面裹有炒黄豆粉、红糖粉,看上去特别毛糙之意。因冬至的主食糕点为硬擂圆,所以我们吃冬至也叫叫吃硬擂圆,或叫吃冬至圆。

冬至菜肴我们流行九大碗,方言叫九冻碗,比其他各地的八大碗还要多出一碗。芋头、豆芽、笋干、肉皮,是必备的碗头,还有肉、鱼、虾、蛏等,一般还有一碗金针。金针就是黄花菜的台州方言。九冻碗的习俗与县志所记“路桥以下有用九碗者,大多添金针菜一碗”相符。九冻碗旧时在我们的家乡已是大宴了,无论是定亲婚嫁,起屋上桁,都是九冻碗。

家乡人谦逊,有时会说到我家吃豆芽酒。豆芽酒,亦有粗糙货、家常菜之意。豆芽并非绿豆芽、黄豆芽,而是老川豆(即蚕豆)放水中浸泡,自然发芽,刚长出粗壮白嫩的芽尖时的全豆,煮烂烩炒后,又鲜又嫩又香,不失为下酒好菜。当地民间曾流传着一则谜语:“两把斧头共个柄,䛟你豆芽还勿信。”谜底就藏于谜面,说的就是川豆芽。方言䛟音,有告诉之意。旧《黄岩县新志》载:“诱言曰䛟(音闪),如‘䛟人赌博’。”谜语中的䛟与“诱言曰䛟”之“䛟”音同义亦近,故套用之。

图片

家乡旧时贫困,菜肴碗头大多要用茭手丝、胡萝卜片垫底。家乡方言称茭白为茭手,光绪《黄岩县志》有记:“生浦水中,束其叶可为荐藉。有白色者,其根号茭手。”《临海县志》亦有茭手之载:“色白如臂,故一名茭手。”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开始富足,本就好客的乡亲们始行攀比之风,月节菜肴愈多愈精。盛菜的大碗变成了大盆,九大碗变成了十二盆,甚至十六盆、十八盆,为家乡冬至“祭祖并宴请”之鼎盛时期。

“海涨成田亩,连村豆麦青。

潮归留蚌壳,风过送龙腥。

未忍科三则,相期醉六经。

春来须力穑,勿惹县官嗔。”

清道光三十年,黄岩县令吴英樾视察沿海海塘,写下了这首《海上庽楼即目》诗,说的就是我们家乡的当年景况。

家乡原为海涂,乡亲们都是围海造田后从各地移民而来,故而家乡旧时土地贫瘠,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弱,尤需亲人间抱团取暖,相互帮忙。或许,这就是我们家乡冬至祭祖宴请习俗一直保留到现代的主要原因。

后来,当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忙碌的人们实在疲于月节盛宴的应酬接待,才逐渐转变为仅以祭祖为主的精细家宴了。但是,无论怎样改变,软糯香甜的硬擂圆始终未变。这就是满载乡愁的“冬至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