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光明区司法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锐意改革、先行先试,以“五个聚焦”奋力推进法治光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全市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贡献“光明法治力量”。
聚焦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实施“三个一”系列措施
光明区司法局锚定以高质量法律服务护航光明科学城发展总目标,在全市率先探索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创新实施“一政策、一空间、一平台”系列举措,推动辖区法律服务业向集聚、多元、高端发展。
发布光明法律服务业首个专项政策——《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4大方面16项具体措施吸引优质、高端法律服务机构和人才落户光明,并以该政策为依托,举办“律所光明行”活动3场,邀请马来西亚、泰国律所以及十余家全国知名律所走进光明,这为法律服务业“双招双引”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打造光明法律服务业首个地标建筑——光明法务大厦。聚焦知识产权保护、股权融资、IPO上市、涉外法务等主要业务领域,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法律服务业态。目前,已有7家法律服务机构签订入驻协议。其中,包含1家外国律所代表机构和2家粤港澳合伙联营律所,填补了光明区外国律所驻华代表机构、粤港澳联营律所两项空白。
搭建光明首个法律服务供需交流平台——光明科学城法律服务联盟。充分发挥司法行政、产业经济、科创等政府部门的桥梁作用,为法律服务供需双方沟通交流提供更广阔的互动平台。聚焦辖区企业对上市IPO、知识产权保护等高端领域的强烈需求,组织开展法律研修班、“法治荟”等系列品牌公益服务活动,累计开展上市IPO、知识产权保护等主题公益法律服务讲座27场,服务科研机构、企业等600余家。
聚焦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打造执法“五个一”工作体系
光明区司法局将行政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区的“头号工程”,创新打造“五个一”工作体系,真正做到为基层减负赋能,作为深圳市唯一典型经验获全省推广,推动深圳市法治领域大会首次在光明召开。
构建一套“1+6+N”工作体系,夯实基层执法“四梁八柱”。以《光明区行政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为引领,打造双向线索移送、精准培训指导、街道及时吹哨、区街协同联动、分歧多方会商、争议专题议定“6”个机制,率先编制以“执法操作指引、执法典型案例、综合管理工具”为主的“N”领域执法指南。
打造一个“吹哨”联动机制,助力基层执法“减负赋能”。构建“街道吹哨—部门响应—监督保障”全链条执法运行机制,吹哨机制实施以来,聚焦20余个基层重点执法领域,生成工单128张,已妥善解决114单,基层问题化解率达90%以上。推动取消水电燃气加价领域行政处罚比例和经济制裁指标、街道城管领域案件量排名指标,今年以来各街道案件总量同比下降76.5%。
描绘一张“全链条”流程架构图,确保执法工作“按图施工”。形成模式流程图,确保“五个一”体系实现流程可视化,兼具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可推广性,方便“流程上墙”,确保“按图施工”。同时,构建全区执法“1+6+26”工作体系,由区委依法治区办统筹推进,压实6个街道办事处和26家行政执法单位主体责任。
创新一个“统筹执法”改革,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日新月异”。获批全市首批“行政执法监督码”试点区,自我加压,在全市率先推出“统筹执法+扫码入企”模式,以“统筹联动、分时匹配、双向预约、扫码入企”为总体思路,打造“入企日”“双向预约”机制,统筹区街两级的“执法+巡查+服务”入企事项,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服务到位”。
开展一系列执法行动,实现执法质效“双提升”。创新开展“案源治理”专项行动,累计评查案卷9次3510宗,实现执法单位和处罚案卷双100%覆盖。创新开展“我们一起执法”“小班授课·以案说法”等26场执法业务指导活动,实现执法行为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素质整体重塑,并荣获深圳市首届“沙场秋点兵”执法竞赛全市团体八强、1名执法人员总分排名全市前十、1篇执法案例入选全市十佳优秀案例。
聚焦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构建“统筹执法+扫码入企”模式
光明区司法局锚定“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目标,自我加压,善作善成,创新打造“统筹执法+扫码入企”模式,推动全区工业企业“行政执法监督码”申领率达99%,扫码入企量占全市扫码总量90%以上,统筹后的入企频次大幅下降59.07%,切实提升了企业可感度、满意度。
由“分散行动”调整为“统筹联动”。由区委依法治区办担任“总统筹”,各街道担任属地“总统筹”,统筹区街两级的“执法+巡查+服务”事项。与全国各地推行的“联合执法”等有本质区别,除执法部门一同上门外,率先将巡察、服务部门(通常包括党建服务、企业服务、法律政策咨询等)纳入联合入企范畴。
由“单向入企”转变为“双向奔赴”。率先打造“双向预约”“入企日”机制,在进行日常执法检查、巡查和服务前,提前预约企业时间,以便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同时,企业主动预约各部门,通过企业“点单”提需求,让部门“接单”送服务,实现“企业需求与入企计划”高度匹配,做到政府机关与企业的“双向奔赴”。此外,原则上每周固定时间入企,其他时间段如没有特殊情况,不得进企打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企业得以从多头、繁杂、高频的入企活动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投入生产经营。
由“随性入企”规范为“扫码入企”。执法人员入企检查前必须扫描该企业专属“行政执法监督码”(营业执照码),如遇其他确实不适宜扫码情形,可先行检查后补充扫码登记。同时,企业可以通过该系统,监督、投诉、评价执法不合法、不规范行为。
聚焦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基层法治阵地建设
光明区司法局深入践行法治为民的宗旨,围绕辖区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新需求,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和力量向基层下沉,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以马田街道作为“法治前哨站”试点,依托“小分格”网络实现“收集诉求、分派任务”,整合法治力量不断向基层下沉。组建“法治顾问团”“法治义工团”两支队伍分流处置基层矛盾纠纷,推动民意速办、接诉即办进一步向“未诉先办”、主动治理延伸,实现“被动响应”向“主动出击”转变,打造人民群众身边的“法治便民超市”。目前,马田街道下辖10个社区实现88个“法治前哨站”全覆盖,试点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公共法律服务2982场次。
今年9月,光明法治公园开园运营。这是光明区首个以法治为主题命名的区级公园,获评“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八五’普法基层阵地”。光明法治公园创新性引入室外展览、水幕互动装置、多媒体艺术装置等多种现代科技与美学手段,让法治文化以更为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在市民眼前。同时,通过“法治+”场景与公园景观深度融合,组织各普法责任单位按照“一月一主题”高质量开展常态化普法运营,举办了“12.4国家宪法日”、法治沙龙、知识竞赛等系列普法活动。
此外,以红色小分格为单位,主动延伸公共法律服务触角,将法治关口下移、人员下沉、服务下倾,推行公共法律服务“三支队伍”(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援助律师、人民调解员)、3项业务21项服务内容及工作机制“并网入格”,实现公共法律服务272个红色小分格100%全覆盖,搭建“区+街道+社区+红色小分格”四级法治化立体网络。今年以来,全区“三支队伍”累计提供各类公共法律服务15683次,其中,开展法律咨询5685人(宗)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5965宗,涉及金额约1.73亿元。
聚焦更高水平法治政府建设
多措并举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光明区司法局立足为政府服务的职能定位,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法律参谋助手作用,探索建立政府法律事务集中办理机制,提升法治审查工作质效,护航全区重大行政决策及项目。
为提升政府法务工作专业化水平,统筹推进政府法律顾问管理,首次成立光明科学城法律智库,首次推行首席(总)法律顾问制度,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以队伍专业化水平提高服务决策法治化水平。2024年以来,累计办理合法性审查案件约1000件,同比增长约20%。
全链条提升合法性审查工作质效。扎实做好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推行清单式审核方法,审核把关和协助出台16份区政府规范性文件和9份部门规范性文件,信息、生命、新材料等“3+3+1”产业集群政策陆续印发实施。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双目录管理”,2024年制定并发布区政府5项决策事项、2项听证事项,均严格落实法定程序。
在全市率先成立公职律师事务所,为政府机关依法决策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获评“2023年深圳律师行业十件大事”,并初步入选2024年度深圳市法治改革创新项目、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优秀项目。
文 | 张国栋 杨镇华 李思鹏
图 |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