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谍战京西》研讨会举行 探索小成本革命题材影片创作之路

近日,《谍战京西》电影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业界、学界以及媒体界的专业人士共聚一堂,对影片的创作缘起、主题立意、艺术价值以及改进空间等方面展开全面评析。嘉宾们在观摩影片后充分赞扬了影片对于红色文化与革命历史的表现意义,认为这部影片为小成本革命题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谍战京西》是反映北京地区革命文化的影视作品,表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保卫石景山发电厂的故事。影片充分利用了石景山地区充沛的红色文化资源,实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图片

《谍战京西》导演杨联魁表示,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就在于彰显红色历史、发扬红色传统,虽然拍摄期间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但能将这一段红色革命历史事件表现出来,就已经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影片编剧张令水表示自己在查阅历史资料时就受到了革命精神的感召,写作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影片的两位主演乌日根和任明生也都各自分享了创作体会。乌日根说:“我在出演人物时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儿女的壮志豪情,对我本人的演艺生涯也是一种磨炼和提升。”任明生也提到了创作的遗憾与拍摄的艰辛。他认为表示,影片在有限的条件下能够获得很高的完成度,得益于剧组各个人员的付出。而作为演员能在这次观摩讨论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得到专家的批评,是非常幸运的。

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理事长兼副会长阎晓明认为,《谍战京西》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红色题材影视,体现了历史事件和艺术结合所产生的“1+1>2”的效果。其次,影片的类型化比较明显,叙事线索清晰,观赏性很强,节奏明快。最后,影片为小成本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各个制作环节能相互配合,“当然,资金紧张也使得最后的艺术呈现稍有不足,比如发电厂外部全景和内部构造展示的就不够,这是一点遗憾。”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认为,影片对于北京文化资源的挖掘比较到位,既传承了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也关注到了如“太平鼓”这类民间艺术,为同类型电影做出了较好的示范。同时,影片在故事的缝合和反转上做了比较大的努力,在某些情节的安排上为全局营造出一种强劲的叙事张力。当然,还有一些谍战片共性的问题需要规避。

全国政协委员、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皇甫宜川认为,影片以保护发电厂和北京人民正常生活为主题来展开特殊的斗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人民性理念。同时,整个影片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上比较有特色,战争场面和敌我博弈也都具有可看性。

《中国电影报》主编张晋锋认为:首先,影片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了革命历史文化,把镜头对准了普通战士和群众,体现出唯物史观和人民史观。其次,影片深入挖掘了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既有红色文化。也有地方民俗文化。最后,这部影片以类型化的手法提升了观赏性,在市场传播层面具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以《谍战京西》为代表的中小成本电影在当前的市场变化中要注意发行策略和发行方法,要走出属于自己的市场道路。

图片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认为,《谍战京西》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影片,为小成本革命题材的历史影片作出了一次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革命题材影片逐渐区域化、精细化的前提下,填补了一段历史影像的空白。

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网信处处长王纯充分肯定了影片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特别是人物塑造和演员刻画两部分,体现了影片创作团队的创意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她还强调《谍战京西》应当进一步打磨文本,完善逻辑链条,强化悬疑色彩,才能经得住市场和观众的考验。

该研讨会由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中共石景山区委宣传部、石景山文联共同主办。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