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空气行动实施以来,我国PM2.5污染状况明显改善

空气质量事关民生福祉。2023年12月,《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发布,旨在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是继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和2018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后,备受关注的第三阶段中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实施一年之际,当前我国清洁空气行动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12月19日,在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的2024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表示,清洁空气行动实施以来,我国PM2.5污染状况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显著提升。
图片
贺克斌带领团队构建了大气污染浓度变化多驱动因素解耦方法,系统评估了气象条件变化、清洁空气行动减排措施等对PM2.5和臭氧浓度变化的贡献。
研究显示,2013到2020年间,我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整体呈下降趋势,与经济活动和能源消费逐步脱钩。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PM2.5排放量持续下降,空气质量大幅改善,证实了清洁空气行动的有效性。”贺克斌指出,“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是PM2.5浓度改善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大气十条’阶段,可以说空气质量改善主要靠‘人努力’,而气象条件也起到了一点‘天帮忙’的作用。”
贺克斌表示,从贡献来看,“大气十条”实施期间,电力工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落后产能淘汰以及民用部门清洁取暖,是对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有效的4项措施;《三年行动计划》期间,民用部门清洁取暖、电力工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以及移动源排放管控是最有效的4项措施,占全部措施贡献的82%。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不只带来蓝天白云,也带来了健康改善。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介绍,PM2.5是导致全球和区域疾病负担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4:关注生命早期暴露》研究显示,在前两个行动计划期间,PM2.5暴露浓度显著下降,空气质量的改善带来可观健康效益。
薛涛表示,前两个阶段的行动计划期间,人群预期寿命损失减少了0.6年。因为空气质量改善的边际效应在低浓度区间更大,因此空气治理后期对应的健康改善幅度将更大。
“研究预计,第三个行动计划期间有望进入健康改善幅度超过暴露改善幅度的‘红利期’,可以惠及更大区域、更多人群,实现更普惠的社会福祉。”
此外,论坛现场发布的《大气中国2024: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5%,相比2019年上升3.5个百分点。全国203个城市实现PM2.5等6项常规污染物年评价浓度全部达标,比2019年增加46个城市,空气达标城市比例显著上升。
面对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需求,如何持续守护好蓝天?贺克斌表示,随着当前我国减排逐渐进入深水区,PM2.5单位治理成本增加,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任重道远。“当前,我国污染减排进入深水期,减排难度也在日益增加,浓度下降幅度放缓,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任务艰巨。”
贺克斌建议,未来应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主要抓手,充分释放通过结构调整减排大气污染的巨大潜力,针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制定精细化碳污协同治理策略;同时在排放—浓度非线性响应关系科学认知基础上,平衡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力度,持续强化NOX(氮氧化物)、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NH3(氨气)减排措施,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记者 | 李杨诗宇

编辑 | 李雪

责编 | 姜玉函

出品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