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籍侨青杨志民24岁英勇捐躯!这是一场跨越三代人的“寻亲”……

泉籍侨青杨志民投身抗战,于24岁英勇捐躯,其妻子与儿孙一直坚持追寻他的革命足迹——

一场跨越三代人的“寻亲”

祖籍泉州的菲律宾华侨杨志民,于1937年回国投身抗日,后来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英勇牺牲。1981年,得知杨志民牺牲的消息后,其妻与子孙三代人开启了长达43年的“寻亲”之路。

“寻亲”之旅去年终于有了新进展。杨志民的孙子杨正红通过陕西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帮助,几经波折,终于找到了杨志民部分革命史迹。今年下半年,杨正红受邀前往陕西,追寻爷爷生活和战斗过的足迹。

□通讯员 秦玉龙 王飞龙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谢伟端 庄建平/文 受访者/供图

图片

在马栏革命英雄纪念碑前,杨正红敬献鲜花并鞠躬。

泉籍菲律宾华侨回国抗日牺牲

2023年7月,为纪念陕北公学在陕西省旬邑县办学85周年,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拍摄了微视频纪录片《战火中的大学——陕北公学》。视频发出几天后,“旬邑党史”公众号的后台收到了一条特殊的留言:“我的爷爷杨志民是华侨抗日英雄,曾经在陕北公学学习,我们在寻找他牺牲的地点,想得到您的帮助。”

经过进一步接触,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了解到留言者是杨志民的孙子杨正红。

据泉州文史专家郑维明介绍,杨志民祖籍晋江县南门外亭店村(今属泉州鲤城区江南街道),1915年出生于菲律宾宿务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学生时代,杨志民广泛阅读进步书籍,接受进步思想,向往革命。

图片

杨志民留影

1937年11月,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杨志民、旅菲华侨张极生(又名张清,南安官桥人)、蔡振声(南安官桥人)、黄再成、孙权裕五位青年一起报名回国参加抗战,被誉为旅菲华侨青年“开路先锋”。他们到达延安后,被安排在陕北公学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培训学习。

图片

杨志民参加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1938年3月,杨志民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陕北公学学习结束后,被抽调到陕北公学第22队第一区队担任党小组长。随后,杨志民被分配到晋东南的抗日前线——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此前的1937年8月,阎锡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提议,在太原组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总队。由薄一波任政治委员,牛佩琮任政治部主任,该部队政工干部绝大多数为共产党员担任。

1939年,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年仅24岁的杨志民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结婚14天 守望跨世纪

由杨正红一条留言引出的“寻亲”,还要从43年前说起。

1981年10月,杨志民的战友安岱,经多方打听,找到了杨志民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江南亭店村的祖宅,并见到了杨志民的结发妻子黄速治。据他陈述,杨志民和他曾一起在陕北公学第22队一区队学习生活,后来杨志民成为他的党小组长,但据其他战友回忆,杨志民早在1939年就牺牲了。

图片

杨志民故居

听到这一消息,等待了近半个世纪的黄速治失声痛哭。原来,杨志民在1937年回国后,他的父母为了挽留儿子,便早早为他安排了婚事,希望他留在泉州生活。但杨志民一心报国,经妻子黄速治同意后,还是在结婚的第十四天,悄然离开亭店。1939年,黄速治曾收到丈夫寄来的一张穿着军装的照片,之后便再未听到他的消息。

图片

杨志民故居墙上有其事迹展板

从此,黄速治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抗战胜利了,全国解放了,改革开放了……她这一等,就是半个世纪,她的青春在等待中耗尽。白发渐生,望夫的姿态却未曾改变过。

当年,在安岱的联络帮助下,黄速治写信给曾在陕北公学学习、时任安徽省总工会主席陈庆泉,并转交一份《请求调查落实杨志民情况的报告》。陈庆泉又将这份报告转交给泉州市民政局,由于年代久远,均无法查到杨志民生前所在部队番号以及在哪次战斗牺牲,但认定杨志民家属应按革命家属对待。

2010年6月21日,黄速治在香港逝世,结束了她坚持70多年的守望。在生命的最后三十年里,她始终坚持寻找丈夫杨志民革命足迹,她用行动表明虽然他们在一起生活只有十四天,但她对自己的选择从未后悔。因为黄速治的坚守,杨志民的抗日爱国故事得以让更多的人知道。

三代接力 不懈追寻

黄速治未能亲眼见到丈夫牺牲的地方,杨志民的后代却依然没有放弃寻找。杨志民之子杨棋龙从未见过父亲,但他一直为父亲感到骄傲,并通过收集书籍资料、查阅革命前辈回忆录、向革命前辈发出求助信等方式,继续寻找父亲杨志民的革命足迹。

图片

1982年泉州市民政局回复信

近些年,随着年迈体弱,杨棋龙将追寻父辈革命足迹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儿子杨正红。杨正红多次写信到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陕西省侨联、中共山西省委统战部,申请进一步协助寻找杨志民的线索。此外,他还通过互联网向各地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组织以及个人求助,希望更多人关注爱国华侨的抗日事迹。

2023年7月上旬,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干部接到杨正红的求助后,第一时间与他取得联系,并详细了解了杨志民当年在陕北公学学习及在山西抗日前线的情况。随后,研究室安排专人分别前往陕北公学总校旧址(延安)和陕北公学分校旧址(旬邑县看花宫村)搜集相关资料,走访询问相关工作人员。有关人员根据杨正红提供的线索,致电联系位于沁县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纪念馆,查找在1939年牺牲的革命烈士中是否有年龄相近的归国华侨,同时安排党史干部通过旧书网购买《峥嵘岁月——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纪实》一书,查找爱国华侨在陕北公学的相关史实。

经过长达半年的认真搜寻、考证、走访,可以证实当时有100多名华侨在陕北公学学习,他们分别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新加坡等国家,并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最早的华侨组织——陕北公学华侨联谊会。但或许是杨志民在陕北公学或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已改名,并未查找到关于他的更多线索。

2024年3月初,旬邑党史干部秦玉龙趁着出差的机会,在深圳见到了杨正红,并向杨正红详细介绍了近半年的调查结果。杨正红将自己和父亲整理的关于杨志民的珍贵资料交给了秦玉龙。

“我奶奶没能等到去爷爷牺牲的地方看一看,我父亲八十多岁了,也一直盼念着!”杨正红感慨道,他请求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继续帮助寻找爷爷的革命线索。

经过半年的查寻以及在深圳的谈话,旬邑县党史干部们都被爱国华侨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弃家纾难的报国情怀和献身精神所感动,也被杨家三代人的寻亲精神所打动。

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更多人了解爱国华侨为抗日做出的贡献,今年8月初,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邀请杨正红赴旬邑、延安陕北公学旧址走访,重走先辈的革命足迹。

图片

杨正红参观陕北公学

在简陋的校舍里,在曾经年轻的抗战学子影像前,杨正红眼里泛起泪花。他亲眼见到了爷爷生活过的学校,仿佛听到了黄土地上爷爷当年的抗战口号;摸着木板床,听着播放的当年歌曲,仿佛看到简陋冰凉的午夜宿舍里爷爷火一样的青春模样。那二十岁的南洋富少,放下儿女情长,放下堂前父母,毅然投身国难,就是在这所学校里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之后走上抗日的前方……

图片

杨正红参观陕北公学

图片

杨正红参观陕北公学

随后,一行人又驱车前往马栏革命旧址,这里曾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的首府所在地。在马栏革命英雄纪念碑前,杨正红向革命烈士敬献了鲜花。他说:“今天,我站在这里,不仅是缅怀我的祖父,也是致敬所有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先烈,是他们挺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为更多抗日爱国华侨寻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路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