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人公
殡葬从业者徐森林
大连人说
“在这个行业中,做久了并非是麻木不仁,反而会收获一些深刻的感悟与温情。”
故去的老人、意外离世的少女、病亡的孩童,生命的消逝总让人们感叹。作为殡葬行业的从业者,徐森林每个月要接触20位逝者。从业15年间,他基本全年无休,手机24小时在线。虽遭亲友反对与社会偏见,但他在生死之间穿梭,用爱与尊重诠释着“最后送行者”的责任。从这份职业里,徐森林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也格外珍惜当下的生活。
将心比心 把逝者当成自己的亲人
不论是明月当空或是晨曦初现,徐森林都身着整洁的深色西装,步伐沉稳,面容凝重,穿梭在灵堂或悼念厅之间。徐森林今年33岁,大连普兰店人,是一名殡葬从业者,从事这个行业15年了。目前,他的工作内容是殡葬一条龙服务,包含为逝者净身、穿衣;帮家属搭建灵堂、办理证明;结合民俗和宗教信仰来安排下葬事宜、安慰亲属等。
徐森林选择这个行业时并没有想太多。“高中毕业后,刚好在陵园里有这样一份工作,我就接受了。”18岁的徐森林从在陵园里做主持工作开始,后来学习了安葬礼仪和管理的工作,随着年纪的增长,进入殡葬一条龙的服务行业。
“当时脑子都是蒙的。”回忆起第一次替逝者穿衣时的场景,徐森林感叹道。每一次为逝者穿衣,他的动作轻柔且熟练,像是为沉睡中的亲人整理衣衫。“将心比心,把每一位逝者都当作自己的亲人。”徐森林表示,婚丧嫁娶没有小事,他熟知大连各种民俗习惯,丧葬流程烂熟于心,服务中让每一个流程都不出错。他认为专业和尊敬是对逝者最好的送别,也是对家属最大的慰藉。
职业背后 作息不规律难以陪伴家人
“现在社会包容性更强了,大家接受度相较以前也更高了。”徐森林说,很多人认为他的工作很冷门,认为这个行业“不吉利”,他的选择也曾遭到过亲友的反对和社会的偏见。“以前我也是一个爱交朋友、爱凑热闹的人,工作以后我主动切断了和朋友之间的联系,生活变成了两点一线。”面对朋友变少、社会舆论的压力,徐森林依然选择了坚持,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份需要有人去做的职业。
徐森林说,工作15年间,他只有两次在家陪父母过新年。因为这份工作基本全年无休,手机24小时在线,只要“来活”,他就要立刻到现场。徐森林说,大众眼中觉得这行很赚钱,但背后付出的辛苦是大家并不了解的。徐森林表示,一般治丧流程需要三天时间,最忙碌的时候,1个月他要为20位逝者送行。作息时间不规律,难以陪伴家人都是这份工作带来的牺牲。
此外,要想坚持下去还要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在这个行业中,做久了并非是麻木不仁,反而会收获一些深刻的感悟与温情。”徐森林说,每一次为逝者服务,都让他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刻。
人生感悟 更加敬畏生命珍惜生活
“自从成为一名父亲后,我难以直面去世的孩童。”每当谈及这个话题,徐森林的声音都会不由自主地哽咽。他表示,小孩群体是他工作中最难以释怀的部分。每当看到逝去的孩童,他都会感到揪心的难过,他能够深刻体会到那些父母失去孩子的痛苦和绝望。
还有一件让徐森林感到十分惋惜的意外事故,参加工作不长时间,他就遇到一起因意外交通事故死亡的少女。“女孩过马路时看手机,被大货车碾压,身体已经不成形了……”徐森林说,通过这个事情想提醒大家,不要一边看手机一边过马路,行人过马路若不遵守交通规则,很容易发生意外。他表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
他在与逝者家属的交流中,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宝贵。亲眼目睹了许多年轻生命的消逝,徐森林表示,这些年轻的生命,在尚未绽放光彩之前就黯然凋零,给家人和社会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他想劝告所有青少年朋友,切勿将生命视为儿戏,也不要拿生命开玩笑。生命仅有一次,它是无法重来的旅程。
行业规则
删除联系方式、永远不说再见……
交谈中,徐森林把“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不仅是他的工作信条,更是他的初心。他表示,殡葬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一系列流程,更是对逝者的缅怀与对家属的慰藉。如何与逝者家属沟通也很关键,他的工作除了服务好逝者还要缓解家属焦虑、难过的情绪。每一次服务,他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与情感,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徐森林所在的公司社交媒体账号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徐森林表示,许多家属在事后都对他表达了感谢,肯定了他的专业性。“我们这个行业不说‘再见’。”他说,双方当面删掉微信或者联系方式,是这个行业的“潜规则”。
“希望大家更加珍惜眼前人,不虚耗时光,去做想做的事,见想见的人,平安健康过完一生。”徐森林说,活着,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长度,更在于它的深度与广度。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刘宣州禾
查看原图 33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