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这个派出所,真有妙招!

图片

▽以下是正文



“冬季行动”开展以来,弥勒市公安局吉山派出所紧扣“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目标,积极摸排辖区内的矛盾隐患,不断优化调解方式,提升矛盾调解效率,有效预防了“民转刑”案件和涉法上访事件的发生。

 “火塘调解”,聚人气,暖人心



冬季寒冷,“火塘”成为农村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避寒方式。村民围炉而坐,取暖、聊天,其乐融融。吉山派出所结合冬季特点,充分利用火塘这一聚人气、暖人心的场所,依托其独特的氛围优势,将调解工作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火塘调解”已成为解决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的重要载体。自“冬季行动”开展以来,派出所通过这一方式成功调解了家庭、婚姻、邻里、婆媳等各类矛盾纠纷20余起,取得了良好成效。

图片

12月17日,社区民警通过前期摸排得知,辖区雨舍村委会的赵家兄弟因土地分割问题积怨已久。吉山派出所联合太平街道、司法所和社区干部等深入赵某家中开展调解。在赵某家院心,大家围着火塘而坐,讲矛盾事实、谈政策法规、话家长里短。火塘的温暖仿佛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沟通变得更加顺畅自然。随着火塘的升温,赵家兄弟多年的矛盾也逐渐“破冰”。最终,在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双方心平气和地签下了和解协议,积怨彻底化解。

 “田埂调解”,接地气,顺民意 



化解矛盾纠纷看似简单,实则背后依赖群众的信任。在农村,由分田割地引发的矛盾纠纷屡见不鲜。传统的调解方式往往局限于室内,调解员对土地划分情况不够清晰,容易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同时,室内调解也可能让村民产生“纸上谈兵”的距离感和不信任感。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吉山派出所将调解室搬到田间地头,在田埂上开展调解工作,以贴近实际、接地气的方式赢得群众信任,更高效地化解矛盾纠纷。

图片

赵家三兄弟因承包地与集体土地的界限问题与村小组长期不和,积怨已久。这一矛盾纠纷成为历史痼疾,村委会虽多次尝试调解,但三兄弟却始终剑拔弩张、情绪激动,对村委会及小组干部态度抵触甚至敌对。为有效缓解兄弟间的矛盾,同时修复三兄弟与村小组的关系,吉山派出所启用了“田埂调解”模式。

12月17日下午,吉山派出所联合太平街道、司法所、社区干部一同带着当事人驱车前往争议地块。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当事人面前实地查看现场,无数次使用卫星地图精准丈量边界,用简明清晰的分析切中问题要害,耐心细致地解释政策法规,并不断劝解双方。在现场真实环境下调解,拉近了彼此距离,消除了隔阂。随着工作人员不厌其烦的努力,原本“拧成死结”的怨恨与矛盾逐渐松弛,调解工作也终于出现了转机。

图片

“微信调解”,少跑腿,解民忧



信息化网络时代,执法办案人员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吉山派所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始终秉持“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理念,换位思考,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通过“微信调解”平台开展远程调解工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4年11月18日23时许,当事人边某某与妻子从北京自驾到弥勒旅游期间,在电梯内因琐事与金某某等人发生争执,随后双方发生身体碰撞,导致边某某受轻微伤。事后,双方向公安机关提出调解申请。

12月9日,吉山派出所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时,了解到边某某已返回北京。为最大限度减少当事人的奔波成本,在征得双方同意后,民警通过微信建立了线上“调解室”,审核双方身份后将其拉入微信群,自己担任“群主”主持调解。在微信“调解室”中,民警耐心引导疏通情绪,双方当事人通过文字和语音互动交流,提出各自的诉求和意见。经过半小时的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形成和解意见。

调解结束后,民警根据双方的协商内容起草调解协议,通过微信发送给双方确认,并要求即时履行赔偿协议,调解最终圆满成功。这次调解让“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理念得到了生动实践,不仅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也赢得了群众的认可与信任。







来源/弥勒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