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推送规则变更
请将“探照灯好书”设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期好书推送
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
2024年度十大人文社科翻译佳作书单
“探照灯好书”由阅文集团主办,QQ阅读、微信读书、腾讯新闻协办,探照灯书评人协会承办。根据18位读书人投票,每月评出10本中外类型小说、10本中外文学佳作、10本人文社科原创佳作、10本人文社科翻译佳作。
我们致敬那些有“文学的美,思想的真,历史的重,关注当下,典雅叙事,优美表达”,有创造力、想象力、探索性的好作品。
以下是2024年度十大人文社科翻译好书,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译者、责编以及出品和出版机构。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
[德]乌维·维特施托克 著
陈早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2024年1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资深媒体人、书评人)
1933年的新年,德国文学圈中的人们仍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在年度聚会上,新成名的作家想结交更多的大咖,已成名的作家则想巩固自己的地位,甚至已迁居国外的作家也趁机回国,放松一下……此时,纳粹即将上台已成人人尽知的事实,没有人能收拾当时的烂摊子,除了希特勒。作家们普遍对希特勒感到恐惧,谁能保证自己写过的每句都正确呢?任何文字都有被曲解的可能,都会留下“小辫子”——一位作家因在剧本中讽刺了德军,被愤怒的老兵们指为不爱国、侮辱德国军队,他们暴力干预,不允许公演。其实,剧作家也参加过“一战”,可依然被指责为没在前线,自辩无效。
当时德国已陷入不可幽默、不可放松、不可随便聊聊的躁狂状态,解释毫无用处,而希特勒上台,只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毕竟,他是一个经常说狠话、意见极端的人。然而,大家都在观望——真逃出国,靠什么生活呢?写作这种小事,希特勒有必要管吗,毕竟德国文学一直就有开玩笑的传统……
然而,这片刻的犹豫毁灭了太多人,当他们发现,他们所担心的变成现实时,已没机会逃离德国了。希特勒需要作家们受难,好让公众感到,他在帮他们泄愤——他们饱受生活折磨,因而对质疑声、讽刺声变得异常敏感,如果不能给他们面包,那就让他们耳根清净……随着批评声终于消失,德国开始癫狂,战争如约降临,公众们懵里懵懂成了炮灰。加入他们当初能明白,这是一场交易——用不同声音来换他们的命,他们还会做出相同的选择吗?可历史从无“假如”。
本书呈现了“二战”前后德国文学的受难史,随着那些代表社会良知的作家们选择沉默,德国文学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德国人民也再次陷入集体悲剧中。本书以非虚构的手法写史,或者是为了仍人们永志不忘,作者将过去写得犹如新闻一样生动,读来令人怦然心动。
翻译 | 人文社科 | 社会学
《赤脚医生与中国乡村的现代医学》
方小平 著
董国强 干霖 王宜扬 译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24年5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海蓝(前腾讯编辑)
一部以小见大的社会学扎实之作。方小平以浙江余杭一个叫蒋村的小村庄为样本,通过医疗多元主义的理论视角、大量的实地访谈和丰富文献,勾勒了1949年之后这个村子里医疗制度的变迁,以及四代医疗从业者的故事,尤其是赤脚医生这一在“文革”时期人民公社制度下诞生的特殊群体的兴起和消亡史,其研究填补了一块历史空白,行文可读性很强。
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中国的乡村公共卫生保健体系是如何起落的,并将一些至今仍被讨论不休的话题追溯至半个多世纪前,比如中西医之争和中西医融合、中药规模化之困等。
翻译 | 人文社科 | 传记
《米兰讲稿:在巨人的肩膀上》
[意]翁贝托·埃科 著
文铮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年9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徐列(资深媒体人,《南方人物周刊》创始人)
2001年,埃科在米兰艺术节上第一场也是最具持久影响力的演讲的题目叫“在巨人的肩膀上”,收录在《米兰讲稿》的开篇。他把自己钟爱的“巨人与矮人”的意象解读为一种谦逊,知识形成于积累,我们之所以看得更远只因恰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但是也赋予它进取的“傲慢”,每一个质疑既有理论、完成“弑父”的思想家,都是发现真理的参与者。他把这个源自中世纪的古老意象带入当代生活,引申到代际冲突,在极短的时间内,年轻人的某种时尚模范可能会令父亲们感到不快,但媒体传播的速度让它很快也被老年人接纳,顶多会冒些⻛险——在同样短暂的时间内又会被孩子们笑话。潮流更迭得如此之快,巨人和矮子仿佛交替出现,轮流坐在彼此的肩膀上,令人无所适从。
《米兰讲稿:在巨人的肩膀上》集结了埃科在2001年到2015年间为米兰艺术节撰写的专题文章,是埃科毕生思考和研究的集大成者。全书共12个章节,依次从“美”“丑”“悖论”“谎 言”等关键词出发,回顾其历史,讲述其演变。埃科以博学著称,他的研究和观察范围遍及文学与哲学,宗教与神话,大众媒体与广告,娓娓道来,妙趣横生。就形式而言,本书可视为《美的历史》《丑的历史》姊妹篇,就内容来看,这本书是“埃 科遗赠给每位读者的礼物,它是我们通往当代世界的指南,也让我们始终不忘历史,让我们这些矮子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翻译 | 人文社科 | 边疆学
拉铁摩尔中国边疆研究记录两种
(《下天山:亚洲腹地之旅》
《从塞北到西域:重走沙漠古道》)
[美]欧文·拉铁摩尔 著
王跃 王敬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2024年5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资深媒体人、书评人)
这两本书出自著名学者、边疆学研究开创者拉铁摩尔之手,虽是游记,却体现了作者的深入思考。拉铁摩尔注意到,清代时,边疆出现了巨大的市场,该市场对内地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从长城到天山,商路漫长,沿途环境恶劣,往来不易,需要在政府的持续投入下,方能运转。于是,政治与商业共同参与了“国家建构”,而清政府也采取了相对灵活的策略,使其能独立于内地经济之外,不受其波动影响,即“统治新疆的代价是默许俄罗斯的经济扩张”,由此也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在各方博弈中,达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治理环境——多元复杂,却实现了稳定与持续,在脆弱之中,亦见韧性。
拉铁摩尔从民族志的角度,细致地记录了沿途的风土人情,包括人们的语言习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自我认同等,人们在不同文化中更具灵活,既有偏重,又有融入,即边疆性。经过实地踏勘,拉铁摩尔印证了著名经济学家冀朝鼎的观点:“(中国)不像现代国家那样是用经济纽带联结成的整体,而是通过控制基本经济区的办法,用军事与官僚的统治组合而成的国家。这样的统一是不能持久的,而且当基本经济区的优越地位一旦受到挑战,统治势力就会失去其立足之地与供应来源。于是,分裂与混乱的现象就将发生。这一现象一直要延续到一个新的政权在一个基本经济区中固定下来,并成功地利用这一基本经济区作为重新统一的武器时为止。”两本游记客观、扎实、厚重,不仅作为学术文本,值得玩味,即作为文学文本,亦有细读的价值。
翻译 | 人文社科 | 思想史
《俄国思想史:从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
[波兰]安杰伊·瓦利茨基 著
刘文飞 译
译林出版社
2024年11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海蓝(原腾讯文化编辑)
一部波兰学者眼中的19世纪俄罗斯思想史,论述全面、清晰、深入、客观,被誉为“华沙思想史学派”代表作。该书在欧洲思想史背景下勾勒俄罗斯在不同思想道路之间的挣扎与探寻,内容始于启蒙运动,终于马克思主义,论及拉季舍夫、别林斯基、赫尔岑、索洛维约夫、列宁等思想家,涉及贵族保守派、贵族革命派、十二月党人、民粹派、无政府主义等多个思想流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慧眼独具,将“黄金时代”的俄罗斯文学纳入,不但专章论及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还提及普希金、莱蒙托夫、杜勃罗留波夫等重要俄罗斯作家和批评家,让思想史与文学史完美交融。
翻译 | 人文社科 | 传记
《托尔金传》
[英]汉弗莱·卡彭特 著
牧冬 译 戴故秋 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4年2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单小海( 诗人,投资人)
这篇推荐可能有点多余。如果不是托尔金迷,则推荐无意义;如果是托迷,好像也不用我多嘴。
在我看来,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显然是被高估了。近年颇为流行的在古金里寻找世相及一切解,看起来是黑色幽默,其实还是认知局限。要祛魅,多看些托尔金和阿西莫夫便是。
托尔金首先是个语言学家或者说语言哲学家。他以语源学开启自己的学术生涯,最终却以一个奇幻的“中洲世界”的创造者而被大众记住。只因托尔金相信,只有产生自己神话传说的语言才是活的语言,才能流传下去。
“中洲世界”是迄今所有科幻奇幻作品中设定完成度最高、规模最宏大的世界之一。它自成体系,但又并不是一个另外的虚拟世界,而是我们这个世界失落的过去。今天,中洲世界也成为许多人的现实世界的一部分。
这本《托尔金传》是最经典也最引人入胜的版本。当然,正如托尔金所说,他真正的传记是《霍比特人》 、《魔戒》和《精灵宝钻》,关于他的真相就藏在那些书页中。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
[以]尤瓦尔·赫拉利 著
林俊宏 译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先见
2024年9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资深媒体人、书评人)
本书是因《人类简史》而红极一时的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第四本书,延续着作者的一贯思路,从信息的角度反观人类,但增加了AI等方面的思考,这是此前未涉及的内容。
赫拉利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冲出原有生态位,关键在于说谎的能力。谎言赋予人类前进的动力,使其空前团结起来,主动掌控命运。当然,说谎常会加上一个好听的名字,诸如理想、信仰、未来、永恒等,它们无一例外,都编造出一个“过去—现在—将来”的图景,暗示只要了解过去,就能把握现在,从而创造未来。但说谎毕竟是说谎,并非真实的知识。
在赫拉利看来,这些说谎的技术创造出来的一切,都是信息,而信息的产生仰赖于人脑,它高度精密、复杂,但古代中国人,乃至其他文明中的人,都坚信信息不是智慧,他们认为智慧源于心,而非脑,智慧可将人类带向更高处,信息则不行。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电脑出现了,在它的帮助下,彻底压倒了心。
今天能说谎的不再只有人脑,还有电脑。在过去的数十万年间,人类的大脑重量不断增加,已达物理极限,而电脑的增长却没有物理极限,它会不断膨胀,虽然它是否会拥有自由意志,仍是未知数,但毫无疑问,电脑的加入肯定会彻底改变人与世界的连接方式,而从历史看,每次连接方式的改变不仅意味着提升,也意味着巨大的灾难,人文世界日益边缘化,生活失去目标,灵魂成了笑话,个体正日益被工具化——是人创造了连接,可连接的权力正在日益扩张,个体反而被它奴役。赫拉利希望通过梳理既往连接方式变化后的一次次悲剧,发出警世危言。
翻译 | 人文社科 | 回忆录 学术传记
《四海为家:阿马蒂亚·森回忆录》
[印度]阿马蒂亚·森 著
刘建 张海燕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年7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刘羿含(阅读推广人)
阿马蒂亚·森是印度公民,经济学领域杰出人物,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自1969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以来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第三世界国家公民,被誉为“经济学良心的肩负者”、“穷人的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于1933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湾的桑蒂尼克坦,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家族充满浓厚的学术与文艺氛围。快3岁时,森随父母前往缅甸,自此踏上“世界公民”成长之路。从缅甸的曼德勒、孟加拉的达卡到印度的圣谛尼克坦和加尔各答,从英国剑桥大学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森在近三十年里辗转其间求学、生活,特别是在剑桥大学接触到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如肯尼斯·贝里尔、皮耶罗·斯拉法、莫里利·多布等,其中的一些人更成为他的良师益友,深刻影响了他的学术思想。森在少年时期目睹了孟加拉大饥荒,使得他后来的研究领域聚集饥荒、饥饿、经济剥夺以及阶级、性别、种姓的不平等等领域。
总而言之,《四海为家》是一部学术传记,也是一部充满美好回忆的个人成长回忆录,更是一部对经济学、社会科学深刻反思的读本,从中,读者将跟随森的步伐,走遍他曾抵达的城市或乡村,体验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观察一个学者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用智慧和勇气的行动,追求真理、关注社会公正和人类的福祉,并为其所具有的人生智慧、理性和人文精神、经世济民的情怀,深深感动。
翻译 | 人文社科 | 科普新知
《菌络万象》
[英]默林・谢尔德雷克 著
罗丁豪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
2024年10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单小海(诗人、投资人)
默林·谢尔德雷克(Merlin Sheldrake)来自伦敦,热爱自然,醉心于对真菌的研究。他拥有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以及科学史和哲学等多学科训练背景。曾深入巴拿马热带森林探索地下真菌网络,也在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从事过相关研究。
他同时还是音乐人、擅长钢琴和手风琴。
这本《菌络万象》,获得了2021年度的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
——摘自后浪出版介绍
有人仰望星空,探索火星殖民;也有人蹲下去翻看我们的立锥之地,试图讲述真菌的故事。
真菌,不仅是每年街头餐厅的云南菌子季和fine dinning里薄如蝉翼却气味袭人的白松露。
真菌无处不在。它们遍布你我周围,也在你我之中。万物几乎都依赖真菌而存在。
真菌是创造者。真菌能创造世界,也能分解世界。它能化腐朽为神奇:蘑菇、酿酒、抗生素;也能化神奇为腐朽,帮助落叶和我们最终归于尘土。
真菌是自在者。真菌在地球上随处可见,从海洋深处到高山之巅,自成一个生命王国。
真菌也是连接者。以地下为例,真菌生活在土壤里,也生活在植物的根部细胞中,植物和真菌的合作共生,塑造了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态群落。更重要的是,真菌形成的地下缠绕网络,将各种植物连接形成“木联网”,在其中分享水、矿物质、信息乃至基因。
阅读本书是一次真菌的奇幻之旅,也是一次真正的知识冒险。大多数读者和我一样,对真菌一知半解,却被默林和真菌带我们滚向许多问题的边界:那里是许多问题的交接处,因而也是更多问题的出发之处。
“对真菌世界的探索让我重新审视此前的许多认知。演化、生态系统、个体性、智能、生命----真菌挑战了我的确信,因此,本书也必然挑战你的确信。”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罗马四部曲
(《罗马的崛起:从铁器时代到布匿战争》
《帝国的开端:从共和国到哈德良的罗马》
《帝国的胜利:从哈德良到君士坦丁的罗马》
《帝国的悲剧:从君士坦丁堡到西罗马的衰亡》)
[英]凯瑟琳·洛马斯 [美] 大卫·波特
[美]迈克尔·库利科夫斯基 著
[美]布莱恩·克里斯汀 著
王晨 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九州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后浪
2024年7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资深媒体人、书评人)
这套体量巨大的古罗马史出自当代西方史家之手,特点在以写人为核心,通过对一个个关键人物的钩沉、审视和深描,串联成时间流逝的广阔画卷。国内普通读者对罗马史产生兴趣,或来自盐野七生的大作《罗马人的故事》,它以生动、易懂、全面著称,但误会也难免。
一是制度决定论,在国内读家引导下,人们常从制度兴衰的单一视角去看罗马史,这与原书的趣味未必契合,但击中了时代的关切,这就让原本复杂的文本简单化;二是盐野七生的考证并不完全准确,比如她大量展示罗马铸币,却忽略了罗马人本身不喜铸币,它们大多来自商业发达的那不勒斯地区,那里受古希腊文明较多;换言之,未必可从铸币中去深入探究古罗马人的想法。
这套书的挑战性在于作者们对人物、事件的理解与中国读者迥异,未必能满足“古为今用”“与古人神交”“从历史中获得智慧”的功利性需求,而是更多着力在追寻本事、还原复杂因果关系。比如书中对古罗马女性进行了生动的呈现,这是以往著作很少关注的;此外,西方专业史家写的好读、专业的西罗马史,国内介绍也较少,这套巨著对此有较充分的关照;书中对古罗马行政的具体操作方法,乃至官员的遴选、治理中的问题等,也非常深入权威,至少可放心引用……
古罗马人与古代东方人生活在不同的时间中,坚持不同的生命逻辑和不同的文野之辨,读史不可强求汇通,将不同传统归并到一个逻辑下,难免误读,如此读史,会越读越薄、越读越合理,反而让人变成单向度的人。历史应越读越丰富、越读越陌生,才能在智慧上有突破,在方法上有进益,对于真正的读者来说,这套巨著可称是滋养。
值班编辑 | 轻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