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宝宝”住进大暖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通讯员 肖熠 雷露
12月12日,山风凛冽,吹得英山县石头咀镇的山林和农田一片萧瑟。但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大别山茯苓产业园的种植车间,却感觉暖意盎然。轻轻扒开黄色的“土被子”,一窖窖的“茯苓宝宝”睡得正香。
湖北是茯苓的主产区,英山、罗田因为海拔高、生态好,所产茯苓的品质最佳。通过种植茯苓,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这些年,为了乡亲们种茯苓多挣钱,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教授们可没少往英山跑。培育新菌种、研发诱引新技术,一项项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迅速落地。种出来的茯苓个头越来越大,长得越来越快,最快7月下种,10月就能收获,每亩收益最高可达万元。
但不管怎么努力,总有些瓶颈难以突破。茯苓最怕泡水,英山夏天却常下暴雨,导致减产。温度过高或过低,茯苓都会停止生长,再怎么想办法,一年也只能种一季。再加上种茯苓每季要换土,还要消耗上好的松木,这些都限制了茯苓产业的发展。
农业要突破性发展,关键在于降低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实现像工业一样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今年9月,由省中医药研究院提供技术指导,湖北辰美中药公司投入数百万元,茯苓室内袋料栽培实验启动。
在种植车间,数十米长、一米宽的钢支架支撑起水槽状的铁丝网,铺上隔水毡,就成了“茯苓宝宝”的大通铺。将混合了菌种、松木屑、玉米、小麦的袋料和松树段木放在一起,再盖上麻骨土,“茯苓宝宝”就开始成长了。土里还预埋了联网的温湿度传感器,可以自动通知工人补水。整个项目分为“5.78”和“wz-1”新老菌种两组对比,共埋了460窖。再过3个月,就可以采挖了。
“室内种植的好处可太多了。”辰美公司工作人员杨新忠说,不仅可以避免自然灾害,通过精准控温控湿,还能创造更适宜茯苓生长的环境,实现一年多季连续种植。增加钢架的密度和层数,与加工车间、实验室连为一体,可以提高效率,减少人工。另外,这种封闭环境下的种植,为改善袋料配比,减少松木用量,控制杂菌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实验环境。而且,现在农村有大量的闲置民房,都可以开发利用起来。
“英山为什么茯苓种得好?关键是山区海拔高,夏季温度低,利于茯苓生长。”英山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肖宝江说,室内种植解决了温度问题,让茯苓可以不用再上山。
“可那样,英山的种植优势不就没有了吗?”记者不解地问。
“作为茯苓种植大县,更要勇于探索产业发展的新路径。”肖宝江说,有信心通过支持科研,解决菌种、种植、深加工各个环节的问题,打造茯苓产业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