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莺:心共振,澳门擦亮“演艺之都”金名片

全文1526字,阅读约需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澳门特区政府提出“1+4”多元发展路径,将“演艺之都”作为重要方向之一。

022023年澳门文化产业服务收益按年大幅上升47.9%至87.2亿元,对整体经济的贡献上升24.5%至29亿元。

03今年前三季度,澳门观看演出/赛事的旅客人均消费达5211元,较总体旅客人均消费高出一倍有余。

04为打造“演艺之都”,澳门特区政府积极推动各种文化元素的和谐、交融与共赢,实现文化的交集与增厚、情感的互动与联结。

05除此之外,澳门高校加紧开设人文艺术相关专业,与中国电影家协会等知名团体开展广泛合作交流,促进文化的互通共荣。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原本空旷的街道摩肩接踵、五颜六色的旗帜与条幅随处可见……这是澳门某场活动外的场景,也是一年多来澳门“演唱会经济”勃然而兴的缩影。据某票务网站显示,刚过去的11月澳门共举行了包括刀郎、王心凌等歌手在内的50场演唱会,其中刀郎演唱会的3.2万张门票在9秒内便售罄,引得当地媒体评价其“把澳门的文旅发展及‘演艺之都’建设事业推向了新高峰”。

“演艺之都”是澳门特区政府去年提出的“1+4”多元发展路径下的重要方向之一。一年多来,澳门已在多个层面实现了建设“演艺之都”的阶段目标。据特区统计暨普查局资料显示,2023年由数码媒体、创意设计、文化展演和艺术收藏四个领域组成的文化产业服务收益按年大幅上升47.9%至87.2亿元(澳门元,下同),较2019年的79.3亿元增加了10%,对整体经济的贡献亦上升24.5%至29亿元。2023年大型演出超过2000场,综合度假休闲企业大型演唱会等活动观众达到100万人次,带来了约11亿元票房的经济价值。

到了今年,“演唱会经济”的拉动效应依旧亮眼。前三季度来澳观看演出/赛事的旅客人均消费达5211元,较总体旅客人均消费高出一倍有余。澳门也趁热打铁,12月初,面积9.4万平方米、可容纳超5万名观众的“澳门户外表演区”在氹仔试运营。这也是澳门打造“演艺之都”的最新举措。

澳门的“演艺之都”道路之所以硕果累累,得益于政府、高校、各界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方的共同努力,让不同艺术形式、文化产品在澳门实现了文化的交集与增厚,同受众建立情感的互动与联结。

澳门在建设“演艺之都”过程中,非常重视各种文化元素的和谐、交融与共赢。虽然“演唱会经济”成绩喜人,但是演唱会并非澳门发展“演艺之都”的唯一支柱。无论在澳门哪里,都能看到规模或大或小、文化元素各异、充满激情与想象力的文化活动。比如在妈阁塘片区,可以看到蔡国强团队的AI模型全球首展《cAI™:灵魂扫描》;在度假区,不仅有包括圆明园的4尊兽首铜像等近30件国家一级文物的《蓝色飘带:探索神秘海域,邂逅丝路遗珍》展览,还有张艺谋执导的,将科技与西北花儿、蒙古族呼麦、苗族古歌等8项非遗文化融合并集中呈现的驻场表演《澳门2049》。澳门的高校也加紧开设人文艺术相关专业、做好人才储备,并与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金鸡奖等知名团体、学会、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交流,促进文化的互通共荣。

一直以来,澳门都是一个世界文化交融的重要场域。在建设“演艺之都”的过程中,各界创作者积极将非遗文化、当代文化、本地文化、外来文化等元素,结合互联网思维进行交集式创作,并在高科技赋能下实现文化元素的叠加与增厚,这才使澳门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演艺之都”风采。

在互联网时代,用数据集思路来寻找文化元素的交集,从而找到更广泛的受众是扩大文化作品影响力的第一步。当找到合适的文化元素后,通过进一步创作实现文化与受众、受众与受众、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情感互动与联结是更深一层的成功秘诀。火爆的演唱会就是典型的例子。拼盘式演唱会、综艺节目录制、多场馆同步上演等形式,让不同圈层的明星粉丝在澳门这一场域实现相似的情感共鸣。

以《蓝色飘带:探索神秘海域,邂逅丝路遗珍》为例,这一展览展出来自近20个国家博物馆及顶尖文化艺术机构的184组、约228件珍贵文物,从地域和时空上联结了不同受众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情感,通过技术与呈现上的巧思让受众不仅观看过程中保持新奇与舒适的体验感,并允许受众自行对展品实现无反光、有创意的拍摄,满足受众离开后持续欣赏、分享传播的情感需求。

在打造“演艺之都”的过程中,澳门已然实现了文化的交集与增厚、情感的互动与联结。而要让这一名片持续闪耀,还要在更深层次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记忆传承与共振。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一书中指出:“所有的开始都包含着记忆里的元素。”澳门回归祖国已有25年,这期间有太多值得诉说、值得被记忆、值得被展现的故事。那些能唤起大家的集体记忆、实现个体与个体记忆共振并引发心灵共鸣的作品,是能真正闪耀出光韵、具有强盛生命力、最能持续打动广泛受众的艺术品。(作者是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