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林草兴则生态兴。把森林变成水库、钱库、粮库和碳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永寿县森林资源丰富,林草总面积达到67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50.42%。昔日的旱腰带变成如今林间种菌、药材,林上种花椒、柿子、核桃,林下养蜂、禽、畜,林中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永寿逐步形成了“林上有果摘、林中有畜养、林下有套种”,一座多元立体式“绿色金库”呼之欲出。让森林这座宝库,不仅提供生态服务功能,还衍生出林业一二三产业,让郁郁葱葱的山林原野淌金流银,走出了一条逐绿而行、因绿而兴的发展新路。
一片绿水青山就是一个“绿色银行”,一个林业特色产业就是一棵致富“摇钱树”。
“发展林业产业,建设森林‘四库’,向森林要效益,最本质的就是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绿色颜值’和‘金色产值’共生共赢。”对于永寿县如何探索“森林+”产业多元融合发展新路径,12月13日,该县林业局副局长蒙小东这样说,广袤山林、枝繁叶茂的背后,是一场绿色发展的变革,他们以森林为物质载体,高效利用森林资源,探索“森林+”经济发展新模式,不断优化生态空间,持续壮大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创造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价值,打好“森林牌”实现“林业兴”,带动“生态好”推动“旅游强”,助力“乡村美”实现“百姓富”。
理念更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近年来,永寿县充分认识到森林不仅是自然资源,更是宝贵的生态财富和旅游资源。通过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林业从传统的资源开发向生态服务、旅游休闲、森林康养等经济发展多维度转变。打造了漆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翠屏山森林公园,云集生态园,永平森林小镇,寨里村农旅融合园等一批自然、生态、人文景区。
12月13日,走进永寿县云集生态园,冬日的暖阳透过浓密的树林,洒下斑驳光影,犹如散落一地金箔,给山林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我们园区地处永寿县甘井镇,占地约13000亩,聚集了永寿北部优质的森林、气候、人文资源,森林茂密,植被丰富,林草覆盖率达到85%以上。”云集生态园总经理王震介绍,依托优质的森林资源,在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方面,共建设了60余处自然、人文、科技景观,而且园区以建设“关中壑谷,诗酒远山”——乡村田园式慢生活体验地为目标,突出蓝溪书院文化与柿子主题文化,不断丰富景区内涵和旅游体验,初步形成了四大功能区,即以黄土沟壑与原生槐林为核心的自然风光体验、以蓝溪书院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体验、以云集酒庄为核心的柿酒工业文化体验、以柿创园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体验,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齐全、初具规模的综合性旅游度假景区,不断丰富景区内涵和旅游体验。
发展经济林产业
据悉,为了让森林服务更广,永寿县除了打造了一批像云集生态园这样的景区,还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的条件,整流域推进渭北地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大力实施“三北”“天保”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形成了永寿蔚为壮观的绿色百里页梁。建成新312国道永寿县城过境改线段绿色景观长廊等生态廊道,在永甘路、永店路、能化五路三个平交十字,按照不同的设计风格建成牡丹游览区、休闲憩息区和月季观赏区大型休闲娱乐城郊公园。建成休闲绿地10处,绿色社区3个,森林小镇1个,绿色家园示范村及森林乡村31个。在槐树林景区建设林下休闲步道2.5公里,打造了怡心岭、青云台、槐香里、寻觅林4处槐林体验地,让广大群众共享生态建设成果,助力全县生态旅游发展。
永寿县形成了以林为主、林果结合、城乡一体化的森林生态体系,形成城区园林化、道路林荫化、镇村花园化的特色生态景观。
产业叠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生态饭”才是产业饭、长久饭。围绕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永寿县积极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林业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造特色经济林产业和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建设绿色富民产业体系,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走出一条生态保护、林农致富“双赢”新路子。
工作人员在地里观察板蓝根生长情况
“我们也是在县林业局支持帮助下,今年才开始尝试在林下种植中草药,目前种植了200多亩板蓝根,希望通过这种种植模式的尝试,将来能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在监军街道永寿村,陕西伟东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景伟杰和县林业局技术人员正在地里查看板蓝根长势,他说,自从试种药材后,只要有空都要到地里转转,也经常和技术人员沟通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希望这种尝试能够成功,这样不仅可以把大面积林下用地有效利用起来,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
和景伟杰想法一样的还有渠子镇华晟生态农业园负责人杨斌。12月13日下午,记者走进园区,杨斌正忙碌指挥工人对沟壑槐林下用地进行平整。“以往我们都是在大棚里种植赤松茸,但是今年经过前期多方考察,决定尝试在林下种植赤松茸,林下种植不仅投入成本低,还能使赤松茸与树林之间形成‘生长互补’,林下仿野生栽培赤松茸能充分利用林内阴凉、湿润的微环境,高效利用林下空间,栽培的菌类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也好。此外,菌渣分解后的残余物可有效促进树木生长,提高林农的经济效益。”杨斌说,他们还制定了林下种植赤松茸大棚菇陕西地方标准,赤松茸营养价值丰富,市场前景广阔,而且从播种、管护、采收等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可带动附近村民就业。如果成功,他还琢磨着把林下种植赤松茸产业链进一步拉长,探索“采摘观光+鲜货售卖+烘干加工+电商销售”的发展模式,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
探索“林菌”“林药”种植
永寿县除了探索“林菌”“林药”,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农田种植模式,还大力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产业,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将碎片化的零散集体林地集约利用,通过林业产业配套项目的实施,引导涉林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林蜂养殖,林下蛋鸡、生猪养殖等林业产业。2023年,全县林农通过林地流转、林地入股、保底分红、带动就业等方式人均增加收入9000元以上。并逐步形成了“林上有果摘、林中有畜养、林下有套种”的立体林业经济新格局,以充足的“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产业园区——精准发力,多点开花
近年来,永寿县还因地制宜,多向发力,坚持把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作为推动该县林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引导农户种植花椒、柿子、核桃等经济林,干杂果树种植面积达1.7万余亩,让林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在甘井镇烟庄村,村民正在花椒地里进行冬季树枝修剪,谈起该村花椒种植情况,村支部书记王清莹滔滔不绝。“这里属于渭北旱塬旱腰地带,比较缺水,几年前,在县林业局倡导下,我们开始积极发展花椒种植,通过这几年种植,花椒收益还是非常喜人的。”王清莹告诉记者,目前,平均亩产湿花椒500多斤,干花椒就是100多斤,今年干花椒一斤能卖到21、22元,比种植小麦、玉米收益大得多。“虽然花椒收益不错,但是我们还想充分利用花椒林下的闲置土地,套种中药材,来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我们建设了1200亩柿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共种植了全国105个柿子品种。其中柿创园占地面积200余亩,主要种植的是日本阳丰、大秋等甜柿子品种,通过水肥一体化发展高效农业,采取生物防治等有机措施,是园区内柿子标准化栽培示范、优良品种推广和苗木繁育的重要场所。”在云集生态园,总经理王震告诉记者,经过近十年的产业培育,园区充分发挥自身示范、辐射、带动的作用,积极推动柿子种植产业化,目前已经形成以云集生态园为核心,范围覆盖永寿、彬州、长武、乾县、眉县等地区,柿子种植面积已达80万亩,为园区示范带动,柿果深加工提供了坚实的原料支撑。
发展林下养殖产业
发展林下养殖产业
永寿IP——品牌引领,亮丽名片
永寿县拥有40万亩槐林,每年槐花盛开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槐香,充分利用槐林资源,“槐花、槐蜜、槐花节”已经成为群众增收致富、展示永寿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
“我们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游、康养游、文化游、乡村游,成功举办了21届槐花旅游文化节,这也是持续发挥优势产业、不断强化地域IP、以产业融合之姿推进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蒙小东说,永寿县拥有“中国槐乡”“关中绿肺”“天然氧吧”等美誉,是避暑休闲、观光旅游的优选之地。近年来,他们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加大对森林康养、森林旅游和林下经济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我们还以打造绿色有机食品加工聚集区为目标,加快发展有机蔬菜、芦笋、车厘子等高端果蔬种植,累计认证绿色基地18个、有机基地9个、名特优新农产品6个,‘槐乡永寿’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农业产业架构实现革命性重塑。”蒙小东说,如今他们已经创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2023年全县旅游人数205.4万人次,森林旅游6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益14.5亿元。
游客体验采摘
未来,永寿县还将继续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探索林下种植、林下采摘、林中旅游的“森林+”经济发展新模式,践行“森林+”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
林下生金,生态富民,既守牢生态底线,又捧好生态饭碗。采访中,记者感受到,永寿县铆足干劲“点绿成金”。在以林药、林菌、林果、林禽等为主的林下经济上,勇敢尝试,坚持做大基地、做强特色;在旅游供给上,推动森林旅游从传统观光向休闲度假游、生态康养游、人文民俗游、运动体验游、研学营地游等多级发展,康养产品丰富。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引导鼓励支持群众参与林业产业发展,降低农户投资风险,鼓励了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森林+”产业中来。并不断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扩大优质产品有效供给,努力构建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来源|咸阳日报
记者|马沅聪 周季 黄梦瑶 赵捷
监制|杜扶阳
制作|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