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永远造不出手撕钢?如今欧美国家排队求购,外媒:不该低估中国

太钢成功研发出全球最薄的“手撕钢”,厚度仅为0.015毫米,创造了世界纪录。

这项突破打破了过去由欧美和日本垄断的技术壁垒,使我国成为全球“手撕钢”技术的领跑者。

过去,面对价格昂贵且技术难度极高的“手撕钢”,我国企业只能低头依赖进口。

然而,今天,随着我国成功攻克这一技术,欧美国家开始排队向我国求购。

这一技术不仅改变了国内钢铁产业的格局,更让世界重新认识到了我国的制造能力。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这场“手撕钢”技术逆袭背后的故事。

图片

手撕钢:为何难以突破的技术瓶颈?

“手撕钢”作为一种超薄精密不锈钢带材,以其仅0.02毫米厚的超薄厚度和极高的强度,广泛应用于手机折叠屏、航天压力传感器、汽车制造等高端领域。

其得名的原因是它轻薄到可以徒手撕开,这种钢材的制造工艺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被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所垄断。

这些国家通过严密的技术壁垒和高昂的价格,把我国的企业牢牢束缚在高价进口的困境中。

“手撕钢”技术的难点在于其超薄的制造过程。

要将0.8毫米的钢带压制到仅有0.02毫米的厚度,必须依赖高精度的轧机设备和复杂的工艺。

每次轧制都需要根据材料的特性调整轧辊的配比,甚至在同一轧制过程中,每10微米的差异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因此,制造这种钢材的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过去,我国的“手撕钢”只能生产厚度为0.05毫米的低端产品,无法突破这一技术瓶颈。

在这种情况下,欧美国家对“手撕钢”进行了高价垄断,仅仅是几块巴掌大的钢板,价格就高达400元,这让我国的许多企业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据统计,2015年,我国仅在进口“手撕钢”这一项上,就耗费了16400亿元的外汇储备。

图片

太钢的技术突破: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2015年,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开始了艰难的技术攻关。

太钢公司自成立以来,致力于钢铁新材料的研发,但“手撕钢”无疑是最大的挑战之一。

在经过数百次的试验失败后,太钢终于在2020年成功研发出厚度为0.02毫米的“手撕钢”,打破了日本和德国的技术垄断。

然而,太钢并未因此停下脚步。

在取得初步成功后,太钢研发团队没有满足于0.02毫米的成就,而是继续努力向更薄的目标进军。

2021年,经过无数次的调整和实验,太钢突破了0.02毫米的技术限制,成功生产出厚度仅为0.015毫米的“手撕钢”,创下了全球最薄“手撕钢”的新纪录。

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欧美国家对该技术的垄断,也让我国在全球“手撕钢”市场上占据了领导地位。

与此同时,曾经限制我国技术发展的欧美国家却不得不对我国的技术能力刮目相看,纷纷向我国求购这项技术。

对于太钢而言,这不仅是技术上的成功,更是一场以自信为基础的逆袭。

图片

手撕钢的应用前景:打开高端制造的新篇章

“手撕钢”的超薄特性,使其在高端制造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过去,许多高端设备和产品的外壳都需要采用铜、铝等金属材料,而这些材料的强度远不如钢材。

因此,在保障强度的前提下,用钢材代替铜、铝材质,不仅能提高产品性能,还能使产品更轻、更薄。

这一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折叠屏手机和高效电池包覆材料领域,已被证明大大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以电池壳材料为例,传统的电池外壳多采用铜箔、铝箔,而同等厚度下,钢箔的强度是铜箔的3-4倍。

通过使用0.015毫米的“手撕钢”,同样体积的电池可以提升17%的容电量,这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此外,手撕钢在航空航天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航天压力传感器的制造中,手撕钢能够提供优异的耐温性和耐腐蚀性,这使得它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理想材料。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端制造行业开始采用这种新型材料,从而推动了整个行业技术的升级和创新。

图片

全球市场的争夺:中国已成为技术领导者

随着太钢的技术突破和“手撕钢”产品的量产,全球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去,由于技术封锁和价格垄断,我国在很多领域都处于被动地位。

但如今,随着“手撕钢”技术的成功研发和生产,我国已经不再是技术的追随者,而是全球技术创新的领导者。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企业展现了出色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打破了技术封锁,还通过创新实践,进一步拓展了市场空间。

太钢“手撕钢”产品的上市,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也让国外客户纷纷向我国求购这一先进技术。

根据太钢的生产数据显示,在“手撕钢”量产的第一年,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倍,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市场需求持续上升。

我国的“手撕钢”技术不仅改变了我国钢铁行业的格局,也让世界重新审视我国制造业的能力。

曾经的“技术壁垒”和“价格封锁”,如今成了历史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我国在全球高端制造领域的主导地位。

图片

技术自信与国际竞争力

随着我国在“手撕钢”技术领域的突破,我们不仅在全球高端制造业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也为未来的技术创新铺平了道路。

从“技术依赖”到“技术领先”,我国正通过自主创新的不断努力,在全球产业格局中逐渐掌握主动权。

而这仅仅是开始。未来,我国在更多高端技术领域的突破将不断推动全球技术的发展,带领世界进入一个更加智能和高效的时代。

对于世界来说,不再低估我国的技术能力,已成为全球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在这场全球技术竞赛中,太钢的“手撕钢”只是其中一个亮眼的例子。

未来,还有更多的中国制造将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而这一切,都源于我国企业不断努力、自主创新的决心和信心。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全球最薄的“手撕钢”能做什么?》

人民日报《探访“手撕钢”的天花板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