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必备】精神分裂症:诊断方法+治疗方式+最新研究进展

图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疾病。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1]

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恶化会导致精神残疾,给患者个人、家属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2]

目前认为该病是脑功能失调的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复杂的遗传、生物及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精神分裂症终生患病率约为0.32%[3]。2019年发表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加权终生患病率为0.7%[4]


该病在治疗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治疗率低、患者依从性不佳、复发率高、住院需求高及致残率高,这些因素共同加剧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常因病导致家庭陷入贫困。

此外,在疾病的症状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危害财产和人身安全的异常行为,对社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预后,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首要任务。

 


诊断方法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特征是现实检验能力的显著受损以及行为异常改变。在临床上,患者会表现出阳性症状群阴性症状群以及意志行为异常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须基于系统的评估,并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的标准来诊断,临床分型为首次发作反复发作持续性3种类型。

 

特征性症状

患者应该具有至少2种以上的特征性精神病性症状,包括:思维回响、思维插入、思维被撤走思维广播、以及特殊的妄想(如被影响妄想、被控制或被动妄想、评论性幻听,以及与文化不相称且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其他类型的持续性妄想)。

 

排除条件

在考虑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时,特征性的精神病性症状必须持续至少1个月,且这些症状不能由其他疾病(如脑肿瘤)引起,也不能是物质滥用或药物(如皮质类固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果,包括戒断反应(如酒精戒断)

同时,需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来确定患者属于首次发作、反复发作或持续性精神分裂症。 

 

鉴别诊断

诊断精神分裂症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妄想性障碍心境障碍等。

 



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患者可能会出现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但这些症状发生在脑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之后

医生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发现相关的阳性体征。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患者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但症状的发生与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有关。

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可以获取相关信息,从而辅助诊断。

 



妄想性障碍

妄想性障碍的特点在于单一或多种妄想的出现,病情严重时,患者可能会在妄想的基础上产生与之相关的感知障碍,如幻觉,且这些症状均围绕并关联于其妄想内容。

 

相比之下,精神分裂症则常伴随其他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如持续的幻觉、思维紊乱、阴性症状、怪异举止以及进行性衰退等,有助于对两者进行鉴别。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情感的高涨或低落,并伴随相应的认知和行为的改变

部分心境障碍患者还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与他们的心境状态协调,并受到情绪状态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最本质的症状在于思维障碍,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情感活动及意志行为活动之间的不协调,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妄想内容往往荒谬离奇、易于泛化。在情感方面,患者主要表现为情感迟钝或平淡,而在行为方面,患者缺乏主动性,表现为被动、退缩,以上特征有助于鉴别。

 


治疗方式


治疗策略分期

治疗策略包括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以及慢性患者的治疗策略。




急性期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急性期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阳性症状情绪激越冲动以及认知功能受损,此时应采取积极的药物治疗策略,旨在争取缓解症状,预防病情的不稳定性。急性期的治疗周期通常为6~12周,其中大多数患者在接受约6周的治疗后,症状能够得到缓解。对于多次发病的患者,也应争取在12周内实现症状的缓解。

 

医生应积极按照治疗分期为患者制定长期的治疗计划,争取扩大临床痊愈患者的比例。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家庭照料情况和医疗条件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治疗场所,如住院治疗、门诊治疗、社区治疗或家庭病床治疗。

当患者出现伤害自身或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存在这样的危险行为时,其亲属、所在单位或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迅速将其送至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根据经济情况尽可能选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便于长期治疗的抗精神病药物

 

医生应和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争取家属重视配合对患者的长期治疗;并且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康复和职业训练

 



巩固期

在急性期治疗后,阳性症状得到缓解的情况下,应继续使用原先有效的药物及其剂量进行巩固治疗,以促进阴性症状的进一步改善,该巩固疗程应持续至少6个月。建议患者在门诊或社区进行治疗,并开展家庭教育和对患者的心理治疗。

 



维持期

根据个体差异和所用药物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可以减少剂量,并把握维持预防复发所需的最佳剂量;若疗效稳定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则尽可能避免更换药物;具体的用药疗程依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首次发病的患者需至少持续治疗2年,经历一次复发的患者则需3~5年,而对于5年内复发2次及以上的患者,建议进行长期维持治疗

 

治疗该病的场所主要通过门诊随访和社区随访;同时,加强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干预;对于维持治疗已经达到足够时间且社会功能保持良好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缓慢地减少药物剂量直至停药进行观察评估,及时发现复发的早期症状并恢复治疗,切记不能突然停药,突然停药会导致患者出现撤药症状反跳性精神病[1]。 

 



慢性患者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残留症状并提升治疗效果,可以考虑采用换药、加量或合并治疗等方法;加强随访监测,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并据此调整治疗方案以满足长期治疗的需求;治疗可以在门诊、社区或住院环境中进行;开展家庭教育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治疗原则

一旦诊断患者为精神分裂症,尽早开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根据评估,权衡疗效和安全性,选择适宜于患者个体化的抗精神病药物单一用药治疗

 

对于急性发作的病例,包括复发或病情恶化的患者,根据既往用药的情况继续使用原有效药物。

如果当前剂量低于有效治疗剂量的患者,可增加至治疗剂量并继续观察;如果已达治疗剂量但仍无效者,可酌情加量考虑换用另一种化学结构的非典型药物或典型药物

对于疗效不佳的患者也可以考虑使用氯氮平,但应该定期监测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数量。

 

同时,医生还应定期评价患者用药的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定期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对症处理。

 

常用药物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是指主要作用于中枢D2受体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及其长效制剂、三氟拉嗪、氟哌啶醇及其长效制剂、五氟利多、舒必利等。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包括一系列药理机制或化学结构不同的化合物,如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氨磺必利、帕利哌酮、布南色林、哌罗匹隆和鲁拉西酮等。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可有效改善阳性症状部分阴性症状与认知损害,治疗中断率低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非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药物治疗重要的辅助治疗策略。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治疗、认知行为治疗、认知矫正治疗、家庭治疗、社交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治疗等一系列的心理治疗技术。

心理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并且能够针对患者个体的特征,帮助患者提高社会功能和回归社会。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改良电抽搐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

对于伴有紧张综合征、严重兴奋躁动、冲动行为、自杀企图、严重拒食的患者,可首选电抽搐治疗。

rTMS可尝试用于增效治疗顽固性幻听和阴性症状。

 


最新治疗进展


精神分裂症新药KarXT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图片


最近,精神分裂症药物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新成果,新型药物KarXT目前备受瞩目,不仅因其疗效显著,更因为该药打破了传统药物的局限,使用了全新的作用机制治疗精神分裂症及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KarXT作为一种靶向毒蕈碱受体的创新药物,既能表现出抗精神病性效应,又能改善认知功能。鉴于毒蕈碱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系统的广泛分布,针对该类受体的药物为精神疾病的治疗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5]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2020

[2]第3版《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编写组. 第3版《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计划书[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3, 56(5) : 331-335. DOI: 10.3760/cma.j.cn113661-20230520-00104.

[3]WHO. Schizophrenia[EB/OL].(2022-01-10)[2023-05-10]. https://www. who. 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 schizophrenia.

[4]Huang Y, Wang Y, Wang H,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J]. Lancet Psychiatry, 2019, 6(3):211-224.DO1: 10.1016/S2215-0366(18)30511-X.

[5]Kwon D. New schizophrenia drug could treat 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2024 Nov;635(8040):796-797. doi: 10.1038/d41586-024-03707-5. PMID: 39572661.


编辑 | 麦麦

排版 | 麦麦

审核 | 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