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器除了金缕玉衣还有些啥?去良渚博物院看一看

汉代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的一个高峰。澎湃新闻获悉,12月19日,“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展在良渚博物院开幕。展览汇聚21家文博单位、175件/组文物。禁止出境文物神兽纹玉樽、扬州博物馆明星文物“宜子孙”玉璧 、徐州博物馆藏金缕玉衣均在展出之列。

图片

四神玉铺首(现场图) 汉武帝茂陵陵园出土 茂陵博物院藏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国祚绵长的盛世。天下殷富,百姓康乐,海内清肃的社会环境,为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汉人、汉语、汉字、汉服……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身份的标识。而作为汉代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玉器,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时代的诸多特质。

图片

“帝印”玉印,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南越王博物馆藏

汉代玉器既有对上古玉器传统的承袭,也有独具时代特色的创新,在用料、器类、造型、制作工艺与装饰纹样等方面,都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图片

圆雕玉器一组,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出土
咸阳博物院藏

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说:“汉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一环……。汉代的变化,不在玉器数量,而在于玉器的品种。至于汉代玉器表面花纹从以抽象主义为主改变为以写实主义为主,也是一个大变化。这些各方面的变化,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变化以及风俗和思想(包括宗教思想)的变化。在中国玉器史上,汉代结束了殷周以来的传统。这是一个过渡的时代。在汉代以后的各朝代,在中国玉器史上便成为一个新时代了。”

图片

金口青白玉高足杯,汉宣帝杜陵陵区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此次展出的175件/组文物中,有58件/组文物是国家一级文物。大部分玉器来自汉代帝王(包括汉武帝、汉元帝、汉宣帝、汉成帝)陵园及诸侯王(中山王、楚王、江都王、长沙王、南越王等)墓葬。

图片

金缕玉衣 徐州博物馆藏 

今年暑假期间,良渚博物院对参观观众开展了一次随机调查,其中有一问“提到汉代玉器,您能想到什么?”得到最多的答案就是——“金缕玉衣”。本次展览的多件重磅文物之一就有它。

金缕玉衣格外珍贵,它由金丝连缀2537块玉片,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鞋套等十余部件组成。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所穿的殓尸用具,用金属丝或丝线将玉片连缀而成,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丧葬用玉。《后汉书·礼仪志》载,汉代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

图片

“宜子孙”玉璧,邗江区甘泉老虎墩东汉墓 
扬州博物馆藏

东汉“宜子孙”玉璧高9厘米,直径7厘米,厚0.4厘米,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甘泉老虎墩东汉墓出土。据扬州博物馆介绍,根据墓葬的规模、形制,墓主可能是东汉时期的一位王侯。由于曾被严重盗掘,墓葬里仅剩下四件玉器,其中三件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宜子孙”玉璧就是其中之一。“宜子孙”玉璧出土的时候,和铁剑靠在一起,或是佩戴在身上的挂件。

玉璧质地晶莹温润,双面琢镂成器,东汉时期典型出廓璧形态。通体透雕,出廓部分透雕仰身凤鸟,璧面透雕一对相背游动的螭龙,体态矫健灵动,首尾相联处分镂“子”、“孙”二字,寓有祥龙瑞凤宜子孙之意。汉代时期出廓玉璧多用双龙及铭文装饰,一般不用凤纹,这件玉璧上凤纹的大胆使用体现了扬州玉器工匠的独创性。其独特的设计,生动的造型以及精细的做工、丰富细腻的纹饰代表了东汉时期玉雕的最高水平,为扬州玉工的上乘之作。

图片

神兽纹玉樽,湖南安乡刘弘墓出土
湖南博物院藏

神兽纹玉樽是东汉时期的玉器,1991年出土于湖南安乡黄山头林场南禅湾西晋刘弘墓,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此樽器身呈筒形玉质受沁呈粉白色。直筒形,器身纹饰被三道凹带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设一对铺首衔环作器耳,其余浮雕螭、虎、龙、仙人乘云等纹饰。下部纹饰分为三组,分别以仙人与龙、虎与螭、龙与熊相对争斗为题材。器底以三熊足支撑。器表纹样繁密,神人情态怡然,瑞兽的形态变化多端,或引颈昂首,或怒目对峙,翻转起伏,其间以流云作衬托,气势生动。 

神兽纹玉樽是中国所见精美奢华的汉代玉容器之一,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东汉玉雕工艺的代表之作,固有“玉樽王”之称。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图片

镶玉鎏金铜铺首 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河北博物院藏的镶黄玉鎏金铜铺首是西汉时期的一件文物。铺首作兽面衔环状,铜质边框和衔环,兽面部分镶嵌黄玉。玉质兽面为浅黄绿色,细腻莹润,浮雕对称卷云纹,组成象征性的兽面,棱角各部分修饰得极其圆润。在额、眉,鼻,须的卷云纹中,填满细密的平行斜线,做工精湛。铜质部分鎏金 ,两侧边框做二龙攀附,龙身蜿蜒,首向外扭曲,似兽面之双角 。上框似山字形,下框作钩衔环,背面有一插钉。下部为鎏金铜环。

图片

龙形玉环,河北定州八角廊汉墓
河北省考古研究院藏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30日。

(本文内容综合自良渚博物院、扬州博物馆、河北博物馆、湖南博物馆、澎湃新闻过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