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置身于曲径幽巷的杨桥老街,总会不由得慢下脚步,放空心神,于这熟悉而又陌生中,发现不一样的美。听惯了喧嚣都市的交响曲,便会觉得杨桥更像一首古朴的民谣,婉约、悠扬,流淌千年,汇入心田。
杨桥古村
杨桥村的名,源于一座桥,元末明初,村民以大杨树为料,建了一座木制“杨桥”,因为这里地处武进的最南面,便把这里称为“南杨桥”。街市以桥为名,村以街市为名,由此诞生了“南杨桥”村,而这条街,经历千年风雨,现代人称其为“杨桥老街”。
南杨桥
明朝年间,南杨桥改建为环洞石桥。清康熙、道光年间,南杨桥数次大修。存世至今的南杨桥为1828年春由乡亲们捐款重建的石拱桥,桥头清道光年间石刻《重建杨桥碑记》记载了这段历史。
杨桥地处太湖、滆湖之滨,横跨古南运河。正如丝绸之路上有古城、茶马古道旁有古镇,杨桥的生与兴,同样和重要商路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起,杨桥虽偏于一隅,却因地处古南运河水道要冲,逐渐成为商贾云集之地。
曾经繁华的“太湖首镇”
杨桥建筑
杨桥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写满了故事。杨桥始于南宋,兴于元明,鼎盛于清。杨桥老街作为苏南武进县南部曾经的重要商埠,是江南水乡经济繁荣、文化鼎盛的代表,有“介宜阳之邑,通南北之衢”之称,一度被誉为“太湖首镇”。
明清时,南运河上川流不息的商船给杨桥带来滚滚人流,商人纷纷在此上岸驻歇,紧临码头的老街一片繁华。同仁堂药店、白虎堂茶馆、丁永堂粮行、陈万隆烟庄、全盛嫁妆铺、荣光客栈等一众老字号商铺,名噪八乡,“家家开店,户户经商”的太平盛景,循迹可寻。赚得盆满钵满的商贾亦在此大兴土木,戴家府第、百岁庄园、牧斋堂等古宅名居,曾显赫一时。
河畔街景
杨桥的第一大姓朱姓便来源于此,据考证,朱姓始迁祖是宋代大儒朱熹的后裔朱慥。宋末元初,身为商人的朱慥被杨桥的商机所吸引,认为这是金钩扎月的风水宝地,便落脚于此,筑园造第,开枝散叶。
“店铺陈酒卖,旧物依然在。最是调春牛,堪称第一流。”这首流传于民间的诗句展现的正是杨桥老街商贸繁荣和特色文化的历史缩影。
老街大多为平房,间有二层楼房,粉墙黛瓦。沿街是条木排门,一些楼层开着木花窗。街道是清一色的青砖侧铺,呈“人”字形依次排列。
杨桥老街
漫步在古街的砖铺路上,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两岸一幢幢木屋伸向河面,巷陌间小店铺檀香四溢,古旧木门低语千年往事,一片水乡古镇古朴幽静之情调。阳光透过古檐,洒下斑驳星影,每一缕时光轻抚心弦,每一块青砖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兴旺。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武南地区主要联系点之一,也是新四军出入于武宜之间的通道。日本侵略军在南杨桥设置封锁线和碉堡,犯下了滔天罪行。而武进军民浴血抗战,“祝庄伏击战”“激战史家庄”等革命斗争事迹,惊心动魄,永载史册。陈云、谭震林、管文蔚、钱梦梧等革命老前辈,先后参与了该地区革命斗争的直接指挥,并在当地组建了革命队伍,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史册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笔。至今,“英雄铁匠铺”的故事,还在当地广为流传。
流淌千年的水墨画卷
漫步杨桥
徜徉杨桥街头,从眼前的点滴印记中,勾勒千年的画卷。当初所有鲜活灵动的辉煌样貌,而今都已在岁月更迭中,定格为厚重浓郁的古韵。
杨桥街域范围内,庄基桥、谢桥桥、五洞桥、东西虹桥等6座石桥参差坐落,还有凤凰洞、仙人树、百岁庄、千年果、四巷门、周郎簖、东坡海棠园、唐代古刹万福禅院、红莲寺等25处古建筑。500余间明清建筑鳞次栉比,1000余米石驳岸完好如初。
杨桥人多地少,有千余亩低洼圩区,历史上以农业、渔业为基础。农忙之余,民众即贩运经商,“杨桥头船”水运别具特色,是苏南显眼的商船。
穿街而过的张仙浜,东接太湖,与宜兴一河相隔,又一桥相通。水系可直通无锡、常州、宜兴。
杨桥的水
杨桥的街巷搭配运河的流水,犹如平平仄仄的情绪,洇开古典的诗意。运河岸边人家,水上船队长龙。清风烟雨迷蒙,树影桃柳倒映。容色婉约古街,浓浓唯美乡情。景润如诗如画,痴迷醉美忘形。
杨桥古老建筑雕琢着久远的痕迹,散发着浓厚的江南气息,古码头向人们诉说着漕运的鼎盛。这里更是洋溢着情怀的去处,那一盏盏绚丽的灯笼,宛如牵念的目光,在摇曳中顾盼,仿佛成功地与历史对接,一幕幕镜头渐次掠过眼前,清晰如昨。杨桥的黄昏,夕阳洒在古老的屋檐上,金色的光辉与岁月的痕迹交织,美得让人心醉。
文化浸润的南北通衢
杨桥庙会
来自天南海北的客商,不仅带来了滚滚的商机,也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今日的杨桥古戏楼里,还能听到南腔北调的古韵优雅。被列入省级非遗的杨桥庙会,更是展现非典型江南文化的民间盛会。杨桥庙会始于宋代,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十里八村的乡亲和慕名而来的游客,都会聚集到村中央太平庵前的广场,等待重头戏“城隍出会”的开场,出会队伍浩浩荡荡,高潮是各路民间艺术表演队的轮番出场,舞大刀、舞马叉、调狮头、调犟牛、荡湖船、打腰鼓……四个多小时的表演,场面比春节还盛。之后三天的节场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杨桥庙会无论从规模还是文化的多样性,都堪称江南一绝。
捻纸作品
杨桥捻纸,是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产物。捻纸原本起源于皖北,流传于北方,清同治年间随着“捻军”被镇压流传到杨桥,在江南文化的灵气润养下逐渐褪去原本的粗犷,幻化为古朴典雅。调犟牛,是杨桥人在农耕文化影响下创作的舞蹈,这一别具特色、趣味横生的表演形式,流传了600多年。
三项省级非遗、九项市级区级非遗,使杨桥成为名副其实的“非遗之乡”。
杨桥的美食也是不可错过的体验,青团、虾饼、蟹糊等地方小吃,都是杨桥的招牌美食。这些美食食材取之当地,采用苏南特有烹饪技法,不仅味道独特,也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令游客爱不释口,追捧有加。
杨桥草编、竹编、糖人等丰富的手工艺品,既展示了江南传统文化的瑰宝,也为游客提供了亲身体验的机会,成为吸引年轻人的一大亮点。
归于宁静的杨桥
如今的杨桥,繁华褪去,归于宁静,却多了几分人间的烟火气。信步其间,浏览粉墙黛瓦的古朴风貌,感受文化的生生不息,记忆深处的那首民谣久久萦绕耳畔。
来源:常州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