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李政,四川达州通川江陵人,1975年11月出生,1994年12月入伍,1996年9月入党,2000年7月毕业于武汉军械士官学校,一级军士长。他从军30载,被军区树为基层士兵标兵、优秀士官标兵,被誉为“军中良剑”;被北部战区陆军树为优秀士官标兵、优秀共产党员。曾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3次;多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二、三等奖。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一大早,连队通知今年退役的老兵合影留念。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从李政第一天穿上军装起,已过去30年。
回首30年军旅生活,战友们都说李政潜心钻研装备维修技术,“坐得住、钻得进、研得深”。只有他自己知道,是火热的部队生活,为他这个从四川大巴山走出来的农村娃提供了肥沃的成长土壤;是强军兴军的时代机遇,给矢志建功立业的他搭建了逐梦的舞台。
心中有梦想,人生才有方向。奋斗,铸就了李政30年军旅最浓情的注脚。
李政向新兵讲授装备维修技术。受访者供图
“高中生”一样可以干大事
“小兵也能干大事”,是李政入伍后立下的座右铭。新兵时,“爱军习武标兵”王宪的事迹令李政印象深刻——当战士时,他就精通某新型装备的射击、通信、驾驶专业,能为战友们讲授新装备结构原理和操作使用方法;当了干部,他依旧刻苦钻研高新技术装备,参与多项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成果的攻关。
能不能也像王宪那样,搞出点名堂来?训练之余,李政常和装备配件打交道。久而久之,他琢磨出一些独门技巧,对班长们挠头的“疑难杂症”也能发表个人见解。
1998年,李政被部队送到原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安排到指挥仪技师岗位。当他准备大干一场时,部队开始列装某型防空导弹,他熟悉的指挥仪被一款新型雷达替代。新装备涉及动力学、微电子学、信息融合等10余个学科,对于只有高中学历的李政来说,就像一座无法跨越的“大山”。
然而,当李政看到战友们面对新装备束手无策时,当他看到装备出现故障只能干等着厂家来人“救场”时,他就想,如果战场上装备出现故障,敌人会等我们吗?再苦再难,也要把攻克新装备的大梁挑起来。
为了熟记系统原理,李政把电路图挂在床头、贴在修理间,直到将装备电路板上的上万个节点熟记于心。这段经历让李政深切体会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装备,好比和“敌人”赛跑,谁跑在前面谁就多一分胜算。
2007年,李政听说一款新型指挥系统即将配发,便开始收集相关资料。战友们劝李政,“你快退伍了,不如学点回家能用的技术更实在”。李政却认为,只要在技师岗位待一天,就要扎扎实实干一天。就算自己用不上,对战友、对单位肯定有帮助。
半年后,新装备列装。李政因为之前做了大量功课,很快上手,让接装调试时间大大缩短。
“普通兵”一样也能大作为
有一年,为解决导弹搜索目标距离近的问题,部队成立了某系统专题攻关小组,指定李政牵头负责。压力大,责任更大,李政和攻关小组成员一边查资料解难题,一边完成项目设计,多次赴厂家进行可行性论证。
不久后,他们为上级单位高级工程师进行系统评估演示。演示开始,李政操作电脑控制着演示场上的所有装备。专家们看完后,提出许多问题,李政一一解答,并进行讲解示范。他们非常满意,认为达到的技术指标比他们预想的还要精确。
这些年,李政始终认为,虽然武器装备科技含量高了、信息化程度深了,但也不能有“恐高症”,要通过理性思考和深入分析,用数据支撑,用事实说话。
在某新型指挥控制系统接装调试中,李政在多个指挥站逐台测试,在三天两夜里连轴转进行程序试验、记录数据,提出多项部队作战需求,其中8条建议被厂家列入后续改进计划。作为基层普通一兵,他认为只要热爱岗位、心系“打赢”,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荣誉归零”才能更好出发
随着经验的积累、科研成果的增加,李政获得的表彰越来越多。有战友劝他,荣誉攒够了,兵龄也长了,可以不用那么累了。可他认为,荣誉只是记录成长的里程碑,如果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荣誉就会变为“绊脚石”。
一次,李政所在部队在一次对抗演训中,由于没有及时捕捉目标,遭到“敌机轰炸”。他第一时间拿到演训数据,研究失利原因,发现只要能实现雷达信息同步共享,就可以解决问题。
李政再次牵头单位组建的战法创新小组,负责核心部位研发。为了让不同型号的雷达数据尽快融合,他一页一页“吃透”相关专业书籍。在进行上百次试验、采集分析数千组数据后,一款全新的火控系统出炉,不仅让目标引导成功率大大提升,部队不同代系的武器装备也实现互联互通。
之后,李政又陆续参与了空域管控系统、战场三维综合态势图等多项研究,得到各级领导高度认可,6项发明专利辐射到兄弟单位。看着自己付出的时间和汗水能为部队带来战斗力提升,他就感到一份踏实和心安。
12月1日,部队宣布命令,李政也光荣退休。但他心里始终谨记,只要部队需要,他愿意当一辈子兵。自己会永远把军装“穿”在心中,永远记着“我是一个兵”。(向勇、李道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