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的排练场,阵阵鼓声传入耳中。伴随着欢快的鼓点,演员们轻盈地起舞,正不断练习着“非遗”节目《马灯舞》。河源市第六批马灯舞传承人刘华浪正毫无保留地为演员们指导动作,力求让每位演员的表演更加完美。
从乡村到非遗名录
马灯舞,又称“打马灯”“打纸马”,是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的一种传统舞蹈,也是当地客家人在春节期间祝愿国泰民安、向往幸福生活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是河源市目前保存良好且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节目之一。2007年,马灯舞被列入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提起马灯舞入选“非遗”,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团长杨水萍向记者介绍,马灯舞在龙川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春节、元宵或庙会等节日,马灯舞都会走村串镇巡回演出,深受群众喜爱。正是因为群众对马灯舞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执着的追求,才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在民间得以延续。
“我小时候就看马灯舞,以前我们村每到过年都会打马灯,特别是本地的客家人,一说起打马灯,大家都知道。”刘华浪介绍,龙川“打马灯”有净、末、生、旦、丑五大行当,运用彩车、纸马、花灯、幌、花扇等道具以及民间传统锣鼓、乐器配合演出。演出时,首先由锣鼓手按照策马的锣鼓板敲响锣鼓,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头扎白手巾的“骑士”策马登场,乐手们奏响欢乐的“马灯调”。其曲调类似四季歌,优美动人,从一月唱到十二月,所唱内容反映各个月份的农事活动,表达对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祝愿。
据了解,为了马灯舞的保护与传承,龙川县派出专业编导、作曲人员寻找懂得马灯舞渊源和传统打法的老艺人,并着手收集整理、保护相关资料,对打马灯的历史、表演形式、曲谱唱词等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记录。经过一系列的评审和认定程序,马灯舞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最终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育传承焕发新生机
在龙川县卓峰学校,一旦大课间活动铃声响起,学生们便迅速在操场上集合。随着欢快的鼓点奏响,学生们手持扇子,迈着轻盈的步伐,开始马灯舞的学习排练。
据悉,“非遗”进校园是龙川县传承和推广“非遗”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将“非遗”内容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编写相关教材,开设专门课程,从小培养兴趣。同时在社区开展非遗讲座和培训,吸引更多爱好者。
今年来,龙川县卓峰学校创新地将马灯舞融入大课间活动,并结合学生特点进行编排,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马灯舞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让“非遗”马灯舞“活”起来“传”下去。
龙川县卓峰学校老师吴海桃介绍,学校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了改编,改编后的音乐很欢快,学生们非常喜欢。并且在学习马灯舞的过程中,把马灯舞里讲到的一年四季讲给孩子们听。
刘华浪还说,近年来他们对《马灯舞》不断进行创新改编,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在2024年春晚中,团队巧妙地将《马灯舞》与科目三相结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观众十分喜欢。此外,他们前几年备受欢迎的山歌《娘酒》开场音乐,实际上也根据《马灯舞》的四季调改编而成,也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龙川杂技、手擎木偶戏等众多优秀民间传统项目得到保护和传承,马灯舞在龙川也已逐步成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项目,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认可,也有了更多年轻人的加入,马灯舞也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让更多人领略到“非遗之美”。
文、图丨袁文康 谭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