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护“绿”,“示范区一号司法建议”探索跨域生态治理创新实践

“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生态保护,既是长三角发展的时代命题,也是区域一体化的应有之义。近日,一份由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地人民法院联合提出的“示范区一号司法建议”,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探索出新路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跨域协作:突破地域界限的环境司法实践】

如何打破地区界限和壁垒,实现跨要素、跨部门、跨地域的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将环境资源审判工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司法效能?示范区三地人民法院(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法院、浙江省嘉善县人民法院)正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这份被称为“示范区一号司法建议”的文件获得三地职能部门迅速响应,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以下简称为示范区执委会)支持下,推动了法院与“水乡客厅”建设单位的协同保护创新举措,开创了区域环境司法保护的新局面。


【从“两地两判”到“同案同判”的突破】

时间回溯到2020年,一起发生在淀山湖的非法捕捞案件揭示了跨区域环境司法的痛点。当时,江苏苏州渔政部门在淀山湖苏州水域拦截了一艘渔船,发现捕捞者使用耙刺等渔具大肆捕捞,严重破坏湖底生态系统。面对质询,捕捞者狡辩称:“我的鱼都是在青浦那边捕的,没在吴江捕!”

由于当时上海关于禁用渔具尚无明确规定,加之无法确定渔获物的具体捕获位置,这名捕捞者最终逃脱了处罚。这种“一湖捕鱼、两地两判”的现象,暴露出区域环境司法协作的迫切需求。

为破解这一难题,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指导下,多次赴江苏吴江、浙江嘉善调研,并联合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农业农村委员会、高校、研究所等单位召开法律适用研讨会。经过各方努力,2021年12月16日,上海正式出台禁用渔具的相关规定,将使用耙刺类工具捕捞水产品的行为纳入刑法打击范围。







示范区三地人民法院还签署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民法院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备忘录》,建立起跨域专业法官联席会议与联动办案机制、通报会商与人才交流培养共享机制、示范区环境资源典型案例联合发布机制。迄今已召开4次法律研讨会、6次跨域专业法官会议,联合发布20篇典型案例和1篇白皮书,逐步形成了示范区环境资源审判适法统一协作网。

图片

【环境修复:突破行政壁垒的创新探索】

2023年4月10日,一起发生在太浦河的水污染案件再次考验示范区的环境治理能力。江苏吴江一家新材料企业的工业废水经过三轮转包,被直接倾倒在太浦河吴江段,污染随河水流向下游,影响到位于沪苏浙三省交界处的重要水源地。

这起案件凸显了一个现实问题:污染物通过水流、空气、地块等载体快速蔓延,极易造成整个地理单元的环境污染,但受损环境的修复工作却往往受限于行政区划的壁垒。

近年来,示范区三地人民法院秉持“保护优先、修复为主”的理念,在上海东方绿舟、江苏同里国家湿地公园、浙江嘉善长白荡等地设立了生态修复基地。但各基地侧重不同,如何满足不同环境资源案件的修复需求,如何实现异地执行修复方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片

【突破创新:首份跨域司法建议应运而生】

经过多次研讨碰撞,一个新的思路逐渐成形:在示范区内实现跨域一体化修复。为此,示范区三地人民法院联合开展了为期6个多月的调研。在示范区建设五周年之际,首次联合提出《关于联合设立示范区生态环境司法协同保护基地的司法建议书》。该建议书提出了三个关键建议:整合拓展既有生态修复基地的职能、联合设立示范区生态环境司法协同保护总基地、形成以点带面的生态保护立体格局。

“司法建议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示范区执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示范区的意义就在于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在环境保护和修复上更应有‘一盘棋’的意识。”相关单位在回函中明确表示支持联合设立示范区生态环境司法协同保护基地,将系统吸纳三地既有生态修复基地作为分基地,打造示范区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绿色创新的展示窗和试验田。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从理念到实践:绿色发展守护新质生产力

司法建议的提出并非终点。为确保建议“落地有声”,在示范区执委会牵头下,三地人民法院走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简称长新公司),深入了解示范区空间规划,开展实地调研。

横跨青、吴、嘉的“水乡客厅”很快成为各方共识的理想选址。这里不仅是示范区“核心中的核心”,更依托水乡湿地、桑基鱼塘、江南圩田三个园区,将现代绿色生态理念、技术与传统治水智慧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出世界级湖区特色景观。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长新公司的介绍给三地法院带来新的启发:依托天然湖荡、阡陌田园、历史古镇等生态和人文资源,发展节能环保、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既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又能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难题。

图片

【创新实践:首个生态修复项目启航】

为确保项目科学可行,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的专家应邀对各生态修复项目进行了充分论证和分析。在总基地选址确定的同时,一个具有开创性的项目也随之启动——稻田排水快速拦截净化项目。

这一项目瞄准了农业面源污染这一长期困扰环境保护工作的难题。此前,稻田退水携带的大量氮磷元素容易导致河道水富营养化,而该项目的实施将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思路。

图片

【未来可期:绿色发展铺就创新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示范区三地人民法院首次联提司法建议,是落实示范区战略定位的创新探索之举,对于贯彻环境资源一体化保护理念、构建示范区一体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这份开创性的跨域司法建议,正在为长三角示范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开辟新路径。通过环境资源审判适法统一到受损环境一体化修复的创新实践,示范区正在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新路,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加肥沃的“法治土壤”。


记者:朱泽敏

摄影:朱泽敏

资料:区人民法院

编辑:张悦灵(实习)

责任编辑:孙晨(首席)

终审:贾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