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落户山区”及其他

“海神落户山区”的有趣话题,清代就见有人提起。清人李世熊《宁化县志》记福建山区宁化县有“(海神)天妃庙即夫人庙”,随即提问:“乃宁化不知海舶为何物,无故而祀天妃,得无谄乎?”实际上,山区虽无海上航运却往往有内河航运。在山区,天妃是水神、也是妇婴保护神等。

近重读亡友郭志超教授《田野调查和文本写作四评》。郭志超教授写道:“进入田野之前要有相关的理论准备和知识准备,这就需要阅读有关的文献。关于妈祖崇拜在闽西的出现,早在南宋时,韩江、汀江的航运业已促使妈祖崇拜在闽西传播,并在汀州府城出现了崇祀的宫庙。在商人和官员的推动下,明中叶以后又有明显的发展。然而,彭先生却认为‘海神妈祖’在闽粤赣山区、特别是闽西山区‘落户’是‘让人感到别扭’的现象。他以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汤子阁天后宫一例,对‘闽粤赣的广大山区地带’,特别是‘闽西山区’的‘海神落户’,提出‘山区的天后崇拜……并无原生基础,完全由当地华人华侨为引携,从而使‘海神在山区落户’这一‘原创’观点”。郭志超教授直率的批评,乃出于“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和共同推动学术进步的理念。

郭志超教授在该文另一节写道:“田野之前的假设在调查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或者被证实,或者被修改,或者被否证并进而有新假设的提出。从假设到求证的过程中,开始的假设往往是比较模糊或宽泛的,而后在有关理论的启发下和随着调查的深入,模糊或宽泛的假设逐步趋于明确或集中”。按照我的理解,这里说的是单个学者在某个田野调查点“从假设到求证”的过程。同理,单个学者先后在同一田野调查点的“初访”和“回访”,多个学者同时或先后在同一田野调查点的调查,也会有假设“或者被证实,或者被修改,或者被否证并进而有新假设的提出”的情况发生。由此涉及另一个话题,“田野调查不可重复”的话题。

自然科学的试验结果往往可以用重复试验来验证,自然科学研究往往要求可重复、可验证。作为文化人类学研究重要特征的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却有“田野调查不可重复”的说法,并且有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与弗里曼的《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对萨摩亚文化的描述并不相同为例证。据说,这是因为“人不可踏进同一条河流”,田野是变化的、研究者也会有种种差异。然而,单个或多个学者先后或同时对同一田野调查点做“初访”或“回访”的调查,恰可因田野的变化而有清晰的历史线条、因研究者的差异而有丰富的人文色彩。清晰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可以构成田野的图像。文化人类学家庄孔韶教授在《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的世纪回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里告诉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尚健在的中国人类学大学者们已经多次重访自己的调查点。他们的重访激励了新一代人类学学者,笔者日后推动同行和学生追踪更多先驱者调查点的设想也得自于自己的田野感触”。庄孔韶教授回访人类学大师林耀华教授当年写作《金翼》的调查点,而有《银翅》问世。林耀华教授、庄孔韶教授师生的《金翼》和《银翅》故事讲得相当精彩,“连小说也不敢这么写”。

图片本文作者汪毅夫   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