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之美 · 美景 | 那抹始终闪耀的波光——澳门内港的美

12月20日,澳门将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澳门笔会特别推出“文艺之城 澳门之美”澳门文学贺双庆系列活动特刊,所选作品中有饱含家国情怀的笔墨,有记录城市变迁的故事,有文学大家的精彩篇章,也有艺坛菁英的桂冠之作,借以呈现澳门回归以来本土创作的多元面貌,并透过艺术与文学,反映二十五年来澳门社会的发展及变迁。相关内容结集成《文艺之城 澳门之美》一书,并追加“二十五个澳门之美”专辑,涵盖“美人”“美事”“美谈”“美景”“美食”五个类别,以文学书写澳门的历史、文化和城市魅力。


我们特选发部分作品,与读者共赏澳门之美。


澳门

之美

美景


作者简介:

郭妙瑜


郭妙瑜,喜欢澳门的一切,相信文字的力量,作品曾获澳门文学奖散文组冠军、《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优秀奖。代表作包括《徐徐》《文新商店,老店的澳门人情》等。



那抹始终闪耀的波光

——澳门内港的美


郭妙瑜


波光粼粼,渔歌浅唱,在澳门城市以西,有一条悠长的海岸线,她见证着澳门数百年来中西文化共融,以及社会经济与居民生活的转型与变化。她曾是大型客轮与货船泊岸之地,货如轮转,熙来攘往,是极尽繁华的港口,如今也是渔船安心驻留之所,在码头边上以绳缆与土地连系,让渔民在繁忙的捕渔季后,静静靠岸休养生息。这个地方称为澳门的内港,内港的美,在于她对于城市航运发挥的贡献,以及在光荣退役后,继续传承澳门传统行业和居民生活的重要社区功能。海面上,在夕阳下闪耀的波光,依旧映照着澳门居民的美好日子。

澳门和海洋关系密不可分,直到今天,海洋仍是助力澳门走向世界的一把钥匙。三面环海的澳门,其中一面就是内港,站在内港岸边,夕阳之下,阳光洒照在码头甲板上,浪花轻吻渔船,海风吹拂,眼前金光灿烂,徐徐道来内港的故事。

澳门的内港位于半岛西面,从下环区的妈阁庙一带起始,蜿蜒至近青洲的莲峰庙区域,横跨风顺堂区、花王堂区与花地玛区,包括了澳门的北湾与浅湾,拥有全长三千五百米的海岸线,三十多个码头在此经营。十七世纪以来,华人集中在澳门的西面聚居,十九世纪内港沿岸更随着其作为码头的功能而产生旺盛的经济活动,成为澳门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与经济交流中心。

在这段昔日时光中,内港是澳门的贸易核心地带,担当着海上航运的枢纽,客轮、货船、舢舨都是内港的常客,在没有飞翼船出现以前,澳门、香港、珠三角及内地多个地区的交通往来,均依赖内港,著名的大来、德星、佛山号客轮,便是由此开出,每艘客轮可运载数百至千多的客人,大批旅客从这里下船访澳,澳门的居民也经内港回乡探亲或前往香港等不同目的地。因自带人流的关系,内港尤其十月初五街区域百业兴旺,餐厅酒店林立,盛极一时。而内港的黄金时代,是否仅限在她担当船运大队长的日子?

曾经生活在十月初五街十多年,内港于我,是一份无可替代的情怀。有人说,美好的童年能治愈人的一生,内港正是我心中温暖记忆的诞生之地,在这里的每段足迹总是那样深刻,难以忘怀,因此在长大成人以后,常常自发地回到这区散步,不单为了怀旧,更多的是以这个空间热烘自己的内心,让纯粹的快乐火苗始终在内心燃烧。

九十年代居住在内港,以步行来度过每一天。家座落在十月初五街,学校在大三巴牌坊脚下,每日上课下课穿梭在大三巴牌坊、草堆街、营地大街、十月初五街,十分钟内便可逛完。有时候,跟着父母到摊档工作,也会从十月初五街一直走到麻子街、义字街。这片区域十分适合城市漫步,大大小小的街巷连结着澳门著名的景点大三巴牌坊、圣安多尼教堂、三街会馆、康公庙,短短的路程中能欣赏澳门历史城区中西共融的碰撞与积淀。那时候的十月初五街,虽已非最辉煌的客运年代,却仍人气鼎盛。每天早上,唤醒我的是楼下菜栏的工人从清晨五、六时便开始工作的声音,精神抖擞的上货、落货的叫喊,由地下传上五层高的唐楼,一辆辆货车从这里载走满满的鲜美蔬菜,早上的内港就是一幅反映澳门居民勤劳工作的速写。菜栏以外,还有果栏,窄长的果栏街分布了多家批发店,进口水果色彩缤纷,可口鲜美,摆放在店里待摊贩来购买作零售之用。从果栏街转回十月初五街,还有琳琅满目的摊档和店铺,售卖录音带、山货、童装、衣物、文具、电器,还有影楼、茶叶店,要是找不到某种货物的话,去一趟中国国货公司便能解决,草堆街上有布匹店、绣旗店、士多、眼镜店、表行、金铺等等,从十月初五街走向下环街之间,又有蚝油店咸鱼店、肉干店,海味杂货,一应俱全。用今天的话来说,简直是十分钟内应有尽有的生活圈。

外婆在十月初五街上的叶培记送给我生命里第一本故事书,书还附有一套录音带,可以播放书中故事的录音,是当时最时髦的小孩礼物。外婆在位于内港区福隆新街的大三巴酒家工作,很多时候在晚上上班,每到白天就带着我们几姐弟到处游览,让我们认识澳门。外婆常和我们说道她当时打工的故事,福隆新街的酒楼林立,每晚都有饮宴,需要工作到凌晨三时。后来的我才完全明白外婆总是牺牲白天休息的时间,为我们童年填上丰富色彩。

内港的兴旺,从店铺类型的齐全程度,便可反映出来,客人来到内港能购买到各式各样的手信,又因聚居的人越来越多,生活用品齐全,可说是当时很成熟的社区。附近的茶楼酒楼林立,让这一区成为了早茶热点,高耸的国际酒店里设有中餐厅,皮蛋瘦肉粥、排骨凤爪等点心是每桌客人的常点菜品,新马路上华丽的碧丽宫、十月初五街上的冠男茶楼、大龙凤茶楼、兰香阁,甚或靠近码头的半岛酒店、开在海上的澳门皇宫,每个周末客似云来,热闹的饮茶文化,亦成了内港一帧重要风景。

而所有佳话均会落幕。在兴旺到极致之后,随着外港码头的出现,经济和生活方式转变,人潮开始离开内港,这里的商业活动少了旅客的参与,慢慢褪色。后来,我也搬离了这区,但每次回来散步,一份熟悉感仍涌上心头,很多店铺仍在,只是没有营业,我常感到这里只是暂时凝结,终有一天会重返繁华。

时空来到2024年,在初秋之际,我再次在内港一带步行,路上车水马龙,新媒体的兴起令旅游生态改变,人们爱上深度游澳门,除了传统景点,更喜欢寻找宝藏景区,一队队的旅客从新马路折转过来,康公庙附近的小巷遍布了来寻宝探秘的年青人,居民流连在大龙凤茶楼,在下午茶时段听曲唱戏,这些居民和旅客让内港填满了活力生气。重回内港,这一次,我执意要找寻一个梦幻时刻。内港的核心还离不开码头,于是我重新把全部码头走了一遍。

从沙梨头到妈阁之间,共有三十多座码头建筑,一部分还在营运,有一些则已凋零。在沙梨头街市大楼旁,是编号第三十一号的码头,楼高四层,迎着海边的墙身,暴露了混和着红色和绿色的砖块,码头正好泊了一艘捕获水产的船,连着陆地的这端泊有小货车、电单车,水产直接在这儿运转出市面,因此码头自身或对面还营运了不少鱼栏、蟹栏、海产店,码头与码头之间的空旷路段,也得以善用,有时会看到挂起来晒干的咸鱼,满载生活气息。二十九号是泉利码头,二十六号是宝兴码头,通过码头的铁闸,便能窥见海面,有的码头还经营海鲜火锅店,直接把游水海鲜化成美食。二十三和二十五号码头在进行活化工程,由政府与休闲企业联手注入创新元素激活内涵。走到十六号码头,往时在这里等待巴士,背后便是大海一片,现在建成了大型酒店,高高的石砌围墙和海天一色的云层呼应着,令人想起在葡萄牙里斯本的地标建筑贝伦塔,为内港一带添上了欧陆风情。十六号码头往妈阁方向倒数,有多所空置的建筑,和十月初五街一样正有待复兴,而内港客运码头、南舢舨码头、妈阁码头等依然发挥着功能。妈阁庙前地的内港一号码头已列为文化遗产,建筑极具特色,妈阁庙堤岸一带,更被认为是四百多年前葡萄牙人来澳之初登陆之所。

而这些码头的对面,陆地上的地标同样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沙梨头图书馆为这一带注入了文艺气息浓厚的文化空间,沙梨头土地庙展现了澳门的土地信俗传统,康公庙前地定期举办不同的夜市和活动,新马路上的新中央酒店是文物建筑活化修复的最新范例,碧丽宫、国际酒店品牌重塑亮相登场,数之不尽的计划,均在预告内港正在补充体力,待储备充裕时终会重新成为澳门的多元发展区域。

这趟重游,我惊喜地发现,内港码头以各式各样的生态,坚守着澳门与海洋之间的关联,许多渔市场的工人、渔民或附近店铺的东主伙记等,持续在这一带工作,为了生计而刻苦努力,除了传统老店,转角还会发现一些新兴店铺,如糖水宵夜店、无国界料理、创意咖啡店等等,汇聚了年青人的活力,以及老澳门人的坚守信念。

内港的码头们会否有一个共同时刻,展示他们对于城市的力量。随着天色的变化,大自然已应许。下午五时多,天空渗透夕阳微光,走进沙梨头街市市政综合大楼(原“水上街市”),大楼的一楼为观景平台空间,可供参观者拥有如同置身码头的视角,下午五时半正式开启日落的序幕,云朵绘上了多层次的粉彩,大自然画师正粉饰着它的创作。

观景台景观开扬,能饱览几乎整片内港的海洋景色,这时候蓝天有一颗垂垂欲坠的咸蛋黄,它渐渐地半挂在山腰,海风猛烈地扑脸,好像在提醒我们记起这里曾经历的航海事业。海鸟在船只上聚集,在交谈在歌唱,海面映照着金黄色的落霞,像闪亮的鱼鳞,好比一条金黄的锦锂,以舞动的方式畅游内港。内港的天空,出现了蓝色、橙色、黄色、白色、红色,灵动的笔触在柔和地调色,一群白鹭到访,在海面上低飞,又忽尔回到甲板停留,嘴里享用着刚在海里捕获的小鱼,船的缆绳又成了它们的秀台,每只白鹭各据一方展示着它们的美态。不一会,渔船的灯光亮了,渔民开始准备晚饭,天空在下午六时一刻只余下蔚蓝与橘黄,一道白云在上空刷过,仿佛海上的锦鲤一跃成了天上飞龙,又缓缓伴随日光消失,和渔船挺立的桅杆一样,被夜色吞吐,淡出天空。这场日落诗篇俨然就是内港的梦幻时刻。

内港三十多个码头串连起来,只需花约半个小时便能走完,恰好适合城市散步的时间长度,要是加入特别设计的体验配套,让码头空间注入创新内容,定能成为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路线。假如每个码头开放供人参观,游人可以相约黄昏,在内港拥抱落日,和海鸟对唱,欣赏那抹始终闪耀的波光,更能把码头曾见证的历史故事好好传播。

仰望无际的天空,白鹭在觅食后再次回到岸边,扇动翅膀,定格的画面一触即发,彷佛耳边又传来工人抖擞的叫喊声,坚决要成为城市的活力,这亦是老城区的店铺与居民的共同愿景。

内港不止是一个社区,她是站在海岸边的守护者,不掀起波涛,始终坚定地和澳门居民同呼同吸,是澳门旧城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澳门居民未能忘怀的一个老地方。她曾见证城市的高速发展,也愿意在时光中慢活停留。而内港的迷人画卷尚未描绘完成,一切已整装待发,马上会重新跃动,作为澳门的宝藏景区,以诗般的日落风景,传承澳门小城大梦的美。



延展阅读:

内港风情



澳门既有莲花宝地之誉,历史上亦有“蚝镜”“蚝海”“镜海”之称;后人认为“蚝”字欠雅,渐渐约定俗成改用“濠”。昔日珠海前山河流经澳门西岸出海的一段河道被称为濠江,现为澳门内港。在历史上是渔船出海及返航、避风的主要口岸,是了解澳门渔业历史及文化的重要载体。内地亦开办有“澳门海上游”,从海上看澳门,充满人文风情。




图片


编辑:邓洁舲 刘雅

二审:张俊平

三审:王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