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文博中心主任、工会主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人,而优秀的医院文化可以把医务员工在精神层面凝聚起来,形成同频共振的强大力量。
话剧《通医魂》剧照 主办方供图
作为中国人自己投资创办的最早的综合性教学医院之一,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创始人张謇先生受到国家三代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医院文化建设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质资源。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近年来原创一部大型话剧、编著一本百年史话、建成一座文博中心,通过多方位、立体化的手段向员工和社会展示了医院百十年的厚重历史,让张謇的爱国情怀、民本思想以及“祈通中西 以宏慈善”的医学理念浸润职工思想,并外化于行,自觉传承,积极弘扬。深厚的历史底蕴,增强了员工的文化自信、归属感和凝聚力,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从而走出了一条以张謇为核心元素的医院文化建设创新之路。
利用艺术之美
让历史活起来
2021年通大附院创作展演大型话剧《通医魂》获得成功,获得南通市第四届文艺精品创作大赛戏剧类三等奖。次年升级改造为话剧《大国良医》,入选南通市重点文艺精品生产项目库。话剧先后在南通大剧院、更俗剧院、江苏紫金大剧院上演,省人大常委会、省委宣传部、卫健委党组、省总工会、南通市委宣传部相关领导及宁、通高校医科类师生代表先后有四千多人现场观看,直播观众23万人次,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医护人员走进院史馆
该剧由我担任编剧,从辛亥革命催生的南通医院这个独特的角度切入,以张謇及其三兄张詧创办的医院和医科学校为主线,贯穿以张謇和当代通医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以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和真实感人的故事,展现出张謇先生及其追随者们始终秉持的公益慈善之心,讴歌了以张謇为首的南通地方有识之士“祈通中西”的理念,爱国为民的情怀,危急时刻的担当。该剧独特的叙事角度、诗意的情感表达、沉浸式的剧场效果和几乎乱真的张謇形象引发社会各界热评。在鲜活的历史人物和真实的故事面前,一大批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受到了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
主创团队调动了各种手段,将通大附院的源起和发展历程娓娓道来,徐徐展开,如一幅壮阔秀美的画卷。舞台上,光与影营造的艺术空间里,悠扬舒缓的大提琴乐曲象征着张謇先生的精神绵延不息。舞美设计在舞台上呈现了三个旋转有序,并且能够根据不同时空的场景进行多角度变化的大门。三扇门的旋转从上方俯瞰也代表了时钟上的指针旋转。通过与每场具体的布景道具相结合,形成了场场有序的舞美变化。最后呈现的舞美极具内涵又灵动多变,给予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代表时空流转的三扇大门移步换形,台上变迁的是不同的时代与故事,而不变的,则是一代代“通医人”一脉相承的“通医魂”。在话剧这个集音乐、语言、形体之美于一体的艺术形式的表达之下,通大附院百十年的历史瞬间活了起来,极具感染力。
演员传神演绎
让人物立起来
通过张謇题材的文艺作品来反映他的生平事迹,能让更多的人为张謇的爱国热忱、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奉献精神和世界眼光所感动。话剧中张謇的扮演者康爱石是国家一级演员、第17届梅花奖得主,他曾主演2017版话剧《张謇》七十余场。康爱石的演绎神形具备,几乎达到了乱真的地步,令观众叹为观止,也得到了张謇后人的高度认可。在音乐和舞美的烘托下,后人对张謇先生的敬仰与爱戴显得格外动人,该剧浓烈的情感属性引发了场内外的强烈共鸣。
编剧和导演精心剪裁故事,给一个个故纸堆里的人物注入了鲜活的灵魂,并与张謇先生血脉相承、气息相通;一段段戏剧冲突,经由话剧专业手法进行结构,故事变得跌宕起伏,台上的人物也宛如真实。该剧有25位演员自我院员工中选拔,经过两个月严格的训练而表现出色,很好地配合主演完成了演出任务,更有中医科医生一人分饰三个角色,得到专业人士的充分肯定。在他们的演绎下,历史人物不再是平躺在书本里的扁平文字,而成为屹立在员工心目中的生动形象,感人至深。甚至有一次演出完毕谢幕时,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蹒跚着走上舞台,走到扮演她们母亲黄须美的演员跟前,流着泪喊“妈妈”,足以见演员的演绎之成功。舞台形象的成功演绎让观众对人物的真实性有了信赖感,对医院历史的厚重感有了真切的感受。
建好精神家园
让员工走进来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于2021年建成文博中心,首开医疗系统之先河。该中心成为南通市博物馆联盟成员,内设院史馆、眼科博物馆、临时展厅、职工书屋、公益教室、文体活动室等,共3200平方米,拥有国家一级文物一套、三级文物三套,是一座融文物展览、城市书房、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既是南通濠河风景区的地标性建筑、网红打卡地,也是四千通大附院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极受员工青睐。文博中心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医学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职工书屋示范点、南通市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南通市最美文化空间,每年参观量六千人次以上,在职工文化生活、医学知识普及、医学人文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代医院史话——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由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通大附院与北京协和医院等14家医院首批入选。该书共50万字,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医院建设发展的历史与现代、医疗与服务、传统与创新、科学与人文充分展现出来,可读性极强,深受员工欢迎,也是新入职员工教育的必读书目。尤其该书卷首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赋》,由著名楚辞学家、南通大学原校长周建忠教授撰写。该作洋洋千余言,将医院的地理位置、创始背景与人物、发展历程、历代名医及当代成就,一一道来,包容古今,气象万千,文辞富赡,音韵铿锵,深受方家赞誉。每年新职工岗前培训的时候,文博中心主任都会在韬奋书房带领员工一起诵读《通大附院赋》,并结合医院历史进行解读。院赋的推出,为医院文化建设与品牌形象注入传统气息,增添深厚内涵,形成了新的亮点。
文化润物无声
让员工悟出来
优秀的医院文化可以作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通过文化的认同和情感的贯通让医务员工自我感悟,道德升华。通大附院通过创排一部大型话剧让历史人物走进现实,编著一本百年史话让医务员工爱不释手,建设一座文博中心让江海百姓爱上医院。更多的医务人员以及社会各界通过上述三种形式了解了张謇创办医院和医科学校的坎坷经历,感知百年未变的医者仁心与时代担当,从张謇的企业家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和力量,一起践行见贤思齐,厚植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勇于创新、奋力拼搏,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东院区
通大附院先后有五十余名医护人员参演《通医魂》和《大国良医》,这些从未登台演过话剧的“素人”,却在极短时间内融入创作团队,展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在排演的过程中,他们成为对“通医魂”内涵理解最为深刻的一个群体,成为被张謇精神所浸淫和感召的“通医人”。他们跟几代“通医人”一样有着滚烫的“通医魂”,在舞台上与张謇先生的精神对话,让演员们深切感受到“灵魂被洗礼”。他们纷纷撰写感言,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播到更广的范围,形成了更大的光晕效应。这是艺术的感动,对历史的感怀,是医务人员的不忘初心,也展现了通大附院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大附院文博中心在大众点评网上被网友们纷纷晒图、点赞。优雅的韬奋书房、精致而内涵丰富的通大附院院史馆、国内首家眼科专业博物馆的丰富藏品都令参观者们流连忘返。他们自发地通过朋友圈、自媒体发表感想图文,让优秀的医院文化在普通百姓当中也得到了认可与推广。
坚持守正创新
让品牌红起来
话剧《通医魂》和院史馆都展示和讨论了张謇“祈通中西”的医学理念。1914年张謇为南通医科学校题写校训“祈通中西 以宏慈善”。在部分人要求“废止中医”、教育部公布的《大学令》取消中医课程的大背景下,张謇保持了难能可贵的清醒与远见,他认为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两者应该相互融通,取长补短。张謇结合当地医疗卫生实际,力排众议,在医科学校设置中医专业,鼓励学生兼修中医、西医两科,并在南通医院设中医内科、中医外科诊疗科目,从全国各地延聘中医、西医人才,甚至外籍专家,从而实践他“祈通中西”的医学理念。这种理念放到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再来审视和探讨张謇“祈通中西”的医学理念就显得极具现实意义。
话剧《通医魂》受到了全国戏剧界专家和张謇专家的关注,他们认为这是一部有思想、有品相、有影响的作品,更是一部“舞台散文”和“史诗话剧”,该剧的问世,填补了张謇题材文艺作品的某些空白。以往张謇题材的文艺作品从未涉及过他创办南通医院和医科学校的经历,它们恰恰是张謇亲手创办而至今依然生机勃发的事业实体,是张謇民本思想的体现,是延续百年的的公益担当,更是弘扬与传承张謇企业家精神的生动实例。纵观国内西医发展进程,绝大多数百年以上历史的医院都是由西方人创办的教会医院,南通医院也就是当今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作为国内最早由中国人自己投资创办的综合性教学医院,是张謇题材文艺作品的素材宝库,值得学术界去深度挖掘,大书特书,值得全社会大力弘扬。
实践证明,从深入了解医院历史切入,以张謇为核心元素,尽量用引人入胜的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用优秀的医院文化来引导医务人员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自觉践行新时代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让张謇的爱国情怀、民本思想、担当意识浸润员工思想,明史增信,培根铸魂,可以达到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
编辑:王布米责任编辑:孔韬
来源: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