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节,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乡鱼洞村雨雾蒙蒙,寒气袭人。而在村外赤水河畔,鱼洞生态观测点有点热闹,两名“护鱼人”正在与观看水下实时监控视频的几位来访者认真交流。
“鱼类资源恢复明显,‘鱼翔浅底’再现赤水源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以下简称云南管护局)镇雄管护站工作人员褚跃峰开心地告诉大家,监测数据表明,赤水河流域云南段鱼类资源种类已从2020年初的36种恢复到目前的43种。
近年来,昭通市在多措并举推进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确保一河清水出云南的同时,采取全面禁渔、精细管控等多种务实措施,倾力抓好赤水河流域鱼类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上下联动,治水禁渔同步高效推进
昭通市是赤水河的源头,境内干流全长97公里,流经镇雄、威信两县,涉及17个乡镇152个村(社区)104万人。近年来,昭通市围绕把赤水河打造为“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典范、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三大目标,统筹左右岸、上下游、干支流,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出省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曾经,赤水河流域部分河段因小水电导致河道减脱水严重、河流被严重阻隔、河流生态功能丧失,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为恢复河流连通性、保护珍稀特有鱼类,昭通市下定决心,主动拆除赤水河小水电站17座,并全部完成生态恢复。镇雄县拆除的9座小水电涉及6个乡镇,其中干流4座、支流5座。小水电拆除后,开展栖息地修复3处(保护区核心区2处),构建丁坝9条,形成回水滩沱4000平方米。
在云南管护局的指导下,镇雄县、威信县在赤水河沿河岸关键路口、生境点位等建立界碑、警示牌、标志塔、宣传展板、科普宣传长廊,挂牌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在保护区周边乡镇及学校开展护鱼护河、禁渔宣传演出、绿色产业培训等活动,强化保护区法律法规宣传,提升保护区周边群众珍稀鱼类保护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切实加强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保护。
为进一步增强赤水河鱼类资源保护实效,昭通市以长江十年禁渔为契机,把打击非法捕鱼作为重中之重,配置渔政执法力量、执法车辆和取证设备,组建民间河长、群众护渔队伍,健全完善巡查执法、乡规民约、举报奖励等制度,持续开展禁渔联合执法,严密防范和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在实施禁渔前,村民沿河捕鱼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过用电、用药将河里大小鱼儿‘一锅端’的情况,因捕鱼损坏庄稼地的纠纷也不少。我以前也经常到河里捕鱼,还多次以村委会监委主任身份调解因捕鱼引发的矛盾。”家住赤水河边,今年45岁的鱼洞村街上组村民姚明昌2021年被聘为生态观测点看护人员,他对禁渔前的情形记忆犹新。
讲起由捕鱼人到护鱼人的经历,姚明昌颇为感慨。他说:“现在完全不一样了,自己和村民一起支持、参与禁渔护鱼,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上报,村里9.5公里责任段非法捕鱼的情况基本没有了。看到河里鱼儿越来越多,大家都很开心。”
强化科技支撑,水下陆地同步监控管理
为观测野外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恢复、种群构成、生活繁殖习性等情况,云南管护局在赤水河关键生境点位规划建设8个视频终端,观测点位不仅能实现水下、陆地24小时视频监控,还具备水质数据及气象数据监测能力,且能在手机上实时查看。目前,已建成智能监管平台2个、前端视频监控点位23个。
褚跃峰说,赤水河镇雄段现有11名巡护员和1名生态观测点看护人员,2023年起依托“珍稀鱼类保护”APP,参与日常巡护管理工作。巡护任务分别按鱼类繁殖月份、周边人口密度、关键生境以及巡护员各自巡护河段长度等进行次数调整,年均巡护次数达1000余次、巡护里程2.5万余公里。
昭通市赤水河流域小水电拆除后,实施了鱼类栖息地修复工程,为鱼类提供良好的底质及水温环境条件。随着赤水河流域鱼类早期生长的补充功能明显增强,现已探明保护区鱼类产卵场12处,且产场现有环境保持良好。
近年来,昭通市持续开展赤水河增殖放流、小种群构建等工作,迄今增殖放流555.8万尾。镇雄县、威信县累计放流96.7万余尾珍稀特有鱼类,包括圆口铜鱼、金沙鲈鲤、云南光唇鱼以及昆明裂腹鱼等。
目前,云南管护局已在赤水河镇雄段与云南省渔科院、中科院水生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开展25个监测断面的资源监测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
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以来,以金沙鲈鲤、青石爬鮡、岩原鲤等为代表的珍稀鱼类出现频率及分布范围明显增加,表明赤水河流域实施禁渔以后鱼类栖息地有效的环境空间得到明显扩展。同时,大口鲇、鳜鱼等顶端掠食性鱼类的出现,还表明赤水河流域水生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趋于稳定。
褚跃峰表示,一系列监测结果充分说明,在《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颁布后,经过昭通市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不懈努力,赤水河流域鱼类生物多样性水平正在逐年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