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团队手绘《漫话重症》:把神秘的ICU画给你看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庄小蕾 梁淑敏 安瑛

“为什么要来ICU?”“为什么要被‘绑起来’?”“这是‘肿’么了?”

轻松幽默的科普,温馨感人的手绘,“漫话医学科普系列丛书”的开篇之作——《漫话重症》于近日出版。该书由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策划发起,潮新闻的设计团队手绘,历时八个多月创作而成。它融合了医学专业知识与漫画创作,旨在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向公众普及复杂的重症医学知识,也为大家揭开ICU的神秘面纱。

图片

《漫话重症》图书 出版社供图

把硬核医疗知识画出来

为什么要把ICU的故事做成漫画?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刁孟元告诉记者,这个想法从他们日常的工作中来,他表示作为医务工作者,经常被问及很多问题,比如是不是进入ICU就出不来了,为什么不能一直陪护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公众对医学的好奇,也是对未知的不安和恐惧。“我们希望通过生动的漫画形式,来为大家做一个科普,让病患以及病患家属对ICU有更直观的了解。包括他们担心的一些问题,也可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刁孟元说。

《漫话重症》共12章,围绕常见的医学问题和主题展开,用漫画形式,揭开ICU的神秘面纱。前十章讲述了一位患者从进ICU到康复出ICU的故事,脉络清晰,节奏明快,非常便于阅读。后两章则讲述了很多终末期肿瘤、高龄患者不得不放弃治疗以及器官捐赠的故事,生动感人。

图片

设计师将ICU的管子拟人化 设计师供图

而这些就是ICU的日常。在重症医学领域,医生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关乎患者的生死,每一项治疗都承载着希望。“漫话医学科普系列丛书”的策划团队,正是希望通过这本书,将“硬核”医疗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信息,搭建起一座连接医学知识与读者,连接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的桥梁。

画草图前狂补医疗剧

怎样将《漫话重症》做得既专业准确又通俗有趣?这是摆在幕后团队面前的难题。

《漫话重症》的幕后团队主要分为两部分,医学团队有六位医生,负责主题构思和脚本创作。设计团队的4位设计师,则负责将ICU的故事漫话化。为了确保内容的科普价值,医学团队的医生与多位重症医学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医学团队给出的脚本,对我们来说就像一本医学教材,很多描述因为追求准确,会显得繁琐,对话的句子都偏长,不利于画面上的呈现。而我们一开始画的草图,很多细节上不太准确,经常要调整N遍。”设计师安瑛说,两个团队第一次开会,就发现“隔行如隔山”,双方经过多次磨合,最终达成“细节要准确,语言要大白话”的创作共识。

为了找感觉,设计团队恶补了许多医疗剧,如《机智医生的生活》《急诊室的故事》《外科风云》等等。在创作之初,就为《漫话重症》中的几位人物创作了人物小传,例如患者爷爷自带幽默感,生病了也总是乐观;家属阿姨虽然性子急,但“刀子嘴豆腐心”;ICU的男医生性格儒雅,专业过硬;可爱的女护士是新调过来ICU的95后,平时爱追剧……这些对人物的理解也让整个故事看起来更和谐统一。

图片

设计团队 庄小蕾摄

在人物设计和手绘风格上,设计团队也下了一番功夫,譬如人物角色采用大头小身的比例,整体线条圆润,突出角色的亲和力;色彩上多用饱和度较低的浅蓝和浅紫色,带给人平静治愈的感觉。

为“管子”设计卡通头像

人物和风格定了,将ICU的医学场景转化为漫画的过程才是更大的挑战。《漫话重症》全书内容经过多位国内医学权威专家的严格审定,确保了医学知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这也就意味着,大到医疗仪器的使用、医学场景的还原,小到一张CT片子的明暗程度、病号服胸口上的两个小孔,都需要精准还原。

为此,创作团队进行了大量文献研究和医疗现场观察。例如在绘制《为什么要被“绑起来”》这一章时,设计团队对绑带的材质、厚度及捆绑位置进行了多次校准,一比一复刻。在绘制《为什么有那么多管子》这章时,设计团队更是为气管导管、胃管、深静脉管、胸腔引流管等各类“医疗用管”都设计了一款卡通形象,让“管子们”为自己发声,整个章节立即生动了起来。

“这本书凝结了医疗人员的心血,我们非常想用自己的画笔将它呈现好。书中涉及到的许多医疗常识、医疗器械,乃至一个仪器上的数值,都马虎不得。这对我们也是一种挑战。”设计师梁淑敏说,为确保漫画既形象生动又符合医学规范,设计团队与医疗团队紧密合作,反复讨论并沟通关键细节,这才使得《漫话重症》兼具专业性、科普性和趣味性。

目前,《漫话重症》已在各大网购平台进行贩售。刁孟元介绍说,未来打算推出《漫话重症》电子书,还考虑将漫画转化为视频,方便有需要的人能够直接在ICU门口观看。

以漫画为桥梁,破专业界限,话医学科普。《漫话重症》是一次尝试、一次探索,也是一次创新,主创团队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重症科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