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伟:促进儿童有效学习的几大策略

随着现代教育观与儿童观的不断革新,教育者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有效学习,强调培养幼儿爱学习、会学习、充满好奇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品质。然而,幼儿的有效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当前,幼儿的学习过程展现出哪些特点?如何合理捕捉幼儿多样化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面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又该如何灵活调整,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育策略?为此,我们采访了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教授姚伟,请她基于丰富的观察经验,提出促进幼儿有效学习的相关策略,以期回应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需求。
 

图片

姚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图片

尊重孩子在多样化兴趣中主动探索

《教育家》: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源泉,但在幼儿园实践中,往往存在幼儿兴趣广泛,却缺乏有效支持的问题。在组织各类活动时,我们应如何识别并有效支持幼儿多样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索与学习热情呢?







姚伟:好奇心与兴趣紧密相连,它是人类天生对新奇以及未知事物探究的内在动机。对于学前儿童而言,他们的很多表现更多倾向于好奇心。当这份好奇心在持续的探索中得以具体化和稳固,才会逐渐转化为稳定的兴趣。因此,在组织各类活动时,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唤起幼儿的好奇心,更为关键的是,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这意味着,在幼儿园里,我们需要创设一个让孩子能够放心探索和尝试的环境,不单是包含各种探索材料的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支持和包容的心理环境。应当让孩子清楚,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去操作、探究其背后的奥秘,成人永远是孩子探究的支持者。这样的环境同样适用于家庭,家长应鼓励孩子勇于尝试和探索,让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而没有太多的焦虑和恐惧。这种心理安全感,实质上是一种做事的确定感和可控感,它能够为孩子的探索之旅提供坚实的支撑。

此外,我们还需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重要性,充分重视儿童生活和游戏的价值。教育活动不应完全由教师主宰和设计,而应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按照自身的兴趣和特点去学习。避免将小学化的知识提前灌输给孩子,因为这种做法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

举例来说,有些孩子对动手操作的活动充满兴趣,如拼搭积木;有些孩子则喜欢照顾娃娃,愿意为娃娃做饭、哄其入睡或为其打针。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实则是孩子在多样化的兴趣中主动探索和学习的重要体现。
 

《教育家》: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外在表现都不尽相同。作为教育者,您在日常观察中如何捕捉这些差异?如何帮助每位幼儿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学习与发展,以确保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







姚伟:当下,儿童的个体差异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无论是家长群体还是教育机构,都逐渐摒弃了盲目攀比的心态。这无疑是社会进步的一大体现。不过,尊重个体差异,助力每个儿童按照自己的步伐学习和成长固然重要,但教育同样承载着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任。我们在强调个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共性,即不能仅仅聚焦于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也要重视其社会性的培养。毕竟,教育的塑造过程,实质上就是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集体的过程。人是在社会中生存的,集体的归属感尤为重要。

在此基础上,如何帮助每位幼儿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学习与发展呢?首先,我们要尊重差异。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应试图去彻底改变它。

其次,面对差异,我们应因材施教。需要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这不仅是家长和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还是对他们教育能力的考验。例如,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我们可以通过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引导他们延长注意的时间;对于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我们可以逐步引导他们感受与其他孩子相处的乐趣。

最后,我们可以将儿童的差异视为一种教育资源。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家长的资源可以成为可利用和调动的教育资源。同时,孩子们各自擅长不同的领域,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特长,为他们创造更多与小伙伴互动的机会。

总之,对于儿童的个体差异,我们应持尊重态度,因材施教,并善于将差异转化为教育资源。
 

图片

营造有利于儿童探索和游戏的氛围

《教育家》:基于您的探索与研究,目前幼儿的学习过程呈现出哪些特点?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教师如何灵活调整教育策略?







姚伟:我们往往倾向于通过比较来揭示这些特点,比如将幼儿的学习与小学生的学习进行对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已经为我们清晰地描绘了幼儿学习的本质。幼儿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课堂环境中,而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进行。这与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探索世界,我们必须珍视这些非正式学习场景的价值。另外,幼儿的学习方式也独具特色。他们更多地依赖于直接经验,通过操作、探索、感知和体验来构建知识体系。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幼儿园在课程模式上进行根本性的转变。

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灵活调整,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育策略。对此,我有两点建议。其一,课程模式需要转变。幼儿园应确保幼儿有足够的游戏时间,让他们在游戏中自由发挥。同时,教师组织的活动应融入游戏化元素,即使活动有预设的教育目标和计划,也应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幼儿在玩乐中不断成长。其二,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而非知识的权威者。他们应观察、理解幼儿的学习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索和学习。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那么,在幼儿园环境中,如何营造有利于幼儿有效学习的氛围?







姚伟:皮亚杰在这里主要强调了儿童的认识过程。不过在幼儿园中,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儿童学到知识,还是为了通过探索过程来促进其全面发展。皮亚杰也指出,儿童通过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和与人的交往来学习。这种相互作用既包括动手操作、探索物体,也包括生活中的交流、互动等,这些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获得的不只是知识的增长,还包括认知、情感、社会性和身体等多方面的发展。

儿童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幼儿园应侧重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儿童探索和游戏的氛围,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以及安全、开放、鼓励尝试的学习氛围。例如,从室内环境来看,幼儿园可以设置一些兴趣角或有利于幼儿有效学习的活动区域,鼓励他们在各个区域内自由活动。

这两年,我们也常常谈到深度学习或有意义的学习,幼儿园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做研究探索。不过这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结合启发性学习环境、细致的观察解读、有效的支持策略以及鼓励深度学习的活动设计。在这样的氛围下,幼儿可以自由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深化学习。

图片

让互动成为深度交流的过程

《教育家》: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一些幼儿缺乏主动性和主体性,这很可能与当前的师幼互动模式有关。那么,如何改进互动方式,以唤醒幼儿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姚伟:结合我多年的观察,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师幼互动,就像瑞吉欧教育模式所倡导的,“教师应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将师幼互动比喻为打乒乓球。

打乒乓球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轮流发球。这意味着不能总是教师发球,孩子也应该有机会发球,教师需要接住并回应孩子的球。第二,需要多轮互动。如何让这种互动成为一个深度交流的过程,非常考验教师的智慧。例如,组织师幼外出野餐时,选择地点不应仅由教师决定,孩子也应参与其中。在选择完地点后,教师还可以与孩子进一步探讨选择的原因、菜品的种类等。这种互动方式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具备这样的意识,将生活中的细节转化为引导孩子主动探索的机会。

此外,安吉游戏中也强调了“儿童在先、教师在后”的理念。他们提倡教师“最大程度的放手,最小程度的介入”,即让儿童自主游戏,教师在一旁观察,并在必要时给予支持,做到闭上嘴、管住手、睁大眼、竖起耳。其实,这背后的核心还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要明确谁才是学习的主角。当前,许多教师仍占据主体地位,不相信孩子能够自主学习。同时,安全问题也时常成为束缚,有的家长和幼儿园过分注重安全,不敢让孩子经历一点磕碰,这影响了幼儿园开展冒险性活动。孩子缺乏冒险经历会直接影响其身心发展,导致他们做事畏首畏尾。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伤害和挫折,往往正是在这些经历中,孩子才能学会识别危险、获得评估自己的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教育家》:在具身化情境中,幼儿能通过耳听、目视、体感、鼻闻、手触、足行等感知方式,去探索、体验并建构知识。您认为,这种多感官协同参与的学习方式给幼儿整体发展以及关键能力的提升带来了哪些益处?







姚伟:具身认知作为心理学领域一个蓬勃发展的研究方向,其重要之处在于,它强调认知过程是身体、环境、心智三者和谐统一的结果。只有当这三者之间建立起高效且积极的互动关系,才能催生出富有意义的学习成果。

对幼儿而言,他们置身于一个充满鼓励与包容的学习环境之中,身体得以自由舒展,心智则保持着活跃与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能投身于热衷的各项活动中,同时这些充满乐趣与挑战的行为又能得到教师的尊重。如此这般的情境,幼儿的成长和学习无疑都是高效的。
 

《教育家》:如何解放幼儿的身心,以支持他们具身化的学习方式?









姚伟:第一,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幼儿。如果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那么幼儿就只会被动接受;如果教师将幼儿视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那么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将他们限制在小椅子上,而应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探索与互动机会,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愉快游戏。

第二,需要明确学前教育的目标。这个目标究竟是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还是为他们做好全面而充分的入学准备?目前,已有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全面的入学准备不仅包括学习准备,还应涵盖身心、社会适应、生活自理等多方面的准备。即便是学习准备,也不意味着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而是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些才是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所在。实际上,许多小学教师也并不赞同幼儿过早地学习拼音、汉字等小学课程内容。原因在于,幼儿提前学习的模式往往与小学正规的教学方式存在偏差。他们可能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这些知识,却未能真正理解和领悟其内涵,更无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幼儿的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避免过度保护和限制,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  END  —


来源 | 《教育家》杂志2024年11月第3期,原标题《姚伟:尊重差异,支持幼儿的有效学习》
作者 | 王妍妍
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齐丽涛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