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烟花在夜空绽放,你可曾想过它从何而来?当孔子周游列国进入醴陵,发生了怎样的趣事?推翻封建主义的第一枪萍浏醴起义,是在哪里打响?一个个问题,一件件往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都发生在同一个地方——醴陵李畋镇麻石村。
麻石村位于醴陵市李畋镇东北边陲,东界江西上栗县,北邻本省浏阳市,自古号称“吴头楚尾”。罗霄山支脉武功山从江西萍乡杨岐山逶迤西行,至大屏山入醴陵境,再转折向北腾跃20余公里,至麻石村戛然而止。
麻石村 彭雪飞摄
村里一条河流布满坚硬的麻褐色卵石,于是该河便被称作麻石河(又称栗江、栗水),“麻石村”也由此得名。在过去,麻石河承载着很重要的交通运输作用,这里是江南进入内地的第一个码头。曾经,由于三县通衢的地理位置,往来贸易的商旅繁多,麻石河的双江古码头(如今已经不存)非常热闹繁荣。
麻石老街 吴建良摄
靠近河流,一条石板古巷道延伸到麻石村的“龙王庙”附近,形成了一条长约一华里的街道,这就是著名的麻石老街。麻石古街在陆路修通之前一直是水利交通中转要道,也是花炮材料交易中心。
“爆竹天下皆无,就此麻石一家!”在麻石村,有这样一句口号流传了多年。麻石村,便是“花炮始祖”李畋的故里。时光回溯到1300多年前,唐太宗贞观年间,皇帝李世民被“山魈”闹鬼缠扰日夜不宁,四处张挂皇榜访求高人驱邪。
当时,麻石村人李畋因在山中狩猎,发现燃烧竹子会发出噼啪声响,可以吓走山间野兽。受此启迪,他研究发明出花炮的制作,名曰“爆竹”,即后世所称之“炮竹”。花炮燃放时会发出雷鸣般巨响,可以驱鬼祛邪。唐代《异闻录》载:一日,邻人仲叟为山魉所祟,命在旦夕。李畋用真竹著火爆之,鬼乃惊遁。
于是李畋揭榜进京,以一百个装填好硝药的小竹筒,在山怪又出现时一齐燃放,终于惊走“山魈”,治好了皇帝的病。唐太宗极为赏识李畋,下旨封他为“爆竹祖师”。令其荣归故里,以鞭炮为业造福万民。李畋遵旨回乡,把技艺毫无保留传授与乡邻,世代绵延相传。邻近上栗和浏阳的乡民,也荷蒙福泽纷纷仿效,终于使这一方土地的子民家家能制鞭炮,户户皆是作坊。
《中国实业志》称:湖南鞭炮生产“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末及清乾隆年间。湘东之平江、浏阳、醴陵……均为爆竹制造之中心地”。李畋作为众所尊崇的“花炮祖师”,更使醴陵和麻石村引以为荣。
在麻石村村头,有一座单拱石桥,横跨麻石河的一条分支小溪,长一丈二尺,宽约七尺,礅脚古碑曾镌“吴楚桥”三个篆字。
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和学生从吴国投奔楚国途中,突然被一条河拦住了去路,水流湍急,附近也没有船只可供通行。于是,子路向村民问路,在村民的指点下,他们继续走了几里路,终于看到了一座桥,渡过了河。
这座桥,就是麻石村的吴楚桥,也是吴国与楚国之间的分界线。吴楚桥东为古吴国,即现在的江西省上栗县,桥西为楚地,即现在的醴陵市。
民国县志记载此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而吴楚分疆远溯则可至春秋战国,足证此村历史的悠久。如今,古桥已被修缮一新,桥旁还伫立着一卷竹简形状的吴楚桥简介,向后人诉说流逝的时光。
麻石村,还承载着中国近代史上光荣的一页。公元1906年是农历丙午年,震惊中外的萍浏醴起义,就是最先在这里树旗发难,成为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的一次壮观的预演。这次起义由同盟会革命党人黄兴、刘揆一、宁调元等策动和指挥,著名会党首领马福益、龚春台、李香阁、姜守旦等先后参与领导,指挥机关就设在麻石老街龙王庙。这年12月4日,龚春台率会众2万余人宣布起义,明确提出废除专制政体、建立共和民国等主张。
以最原始的刀棒锄剑敲响清王朝的丧钟,各地义军纷纷响应。清廷大受震撼,调集湘、赣、鄂、苏四省优势的装备和兵力,进行血腥镇压和围剿,起义最后不幸失败,但麻石山民以血肉之躯英勇搏杀的大无畏气概,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们坚毅强悍敢为人先的雄风。麻石河畔保留至今的那一幢幢古老的吊脚楼,见证过他们这一幕幕悲壮伟烈的历史活剧。
如今,在麻石老街的龙王庙中,仍张贴着记述起义的萍浏醴三荒记和参与过起义的志士介绍。
一发鞭炮,响彻千年;一声呐喊,声震寰宇。在历史的潮涌中,麻石河上的舟楫,摇曳着驶向远方,桨声帆影,河长水悠,是后人无尽的思念在轻轻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