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袁梁宇 叶竹联合撰写
本文因篇幅较长(超过3万字),故分为上中下三集发表。
因目前公众号只认证了本人账号,诸位读者如果喜欢本文进行打赏,打赏将全数转给原作者。
发生在1945年3月6—15日的巴拉顿湖反击战,是德国装甲兵在二战中最后一次战役规模进攻作战。
在巴拉顿湖—韦伦采湖之间的狭窄突破地域,德军“乾坤一掷”般先后投入了8个装甲师!
有两个完全装备“虎王”重型坦克——其接近70吨的可怕重量或许称为超重型坦克更加恰当——的重装甲营被当做攻击矛头咆哮着进入战场。
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是利用“势如破竹”的装甲突击,由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联手撕开巴拉顿湖—韦伦采地区的苏军防线,冲向多瑙河,并与第2装甲集团军一起歼灭乌克兰第三方面军!
如此野望有些类似于阿登战役的“大解决方案”。希特勒幻想在苏联与西方“分赃不均”关系恶化之际,通过消灭苏军的重兵集团,让人力资源已接近枯竭的苏联来到谈判桌前,从而体面结束战争。
1. 1945年2月,布达佩斯被苏军攻占。德军在匈牙利的局势进一步恶化
这种成功率趋近于零的疯狂赌博在德军统帅部中引起震动。但在无法改变“元首意志”的前提下,德军将领也只能被迫“乐观”起来。如果在主攻地域能取得快速突破,党卫军的坦克打到多瑙河,形成一个“小解决方案”也未尝不可知。
2.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集结了越来越多的装甲部队,准备进行一次赌博似的反击
在前线诸个方面军中,托尔布欣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的确算不得强大。在前一阶段围绕布达佩斯展开的激烈攻防战中,该部损失惨重。
而且托尔布欣手头的坦克集团军数量是零,机械化兵团虽然番号众多(坦克第18、23军;近卫机械化第1军、近卫骑兵第5军),但实力已大为削弱(如坦克第18军实力仅相当于一个加强坦克旅)。
可挡在德国人面前的不仅仅有苏联坦克,还有数量更多、在防御战中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和自行火炮!在初春泥泞中蹒跚前进的德国装甲集群将陷入炙热的火网中。
更令德国人想不到的是,俄国人的新式武器——威力骇人的SU-100自行火炮首次在前线大规模参战。
在巴拉顿湖战役的德军进攻阶段,苏军投入了全军仅有的三个SU-100自行火炮旅!加上近卫机械化第1军自身下属的3个SU-100团,超过200辆SU-100将用怒吼敲烂德国人引以为豪的钢铁雄师,成为法西斯不可逾越的障碍!
德国人最强大的超重型战车,与苏军最新式、威力最大的反坦克利器,在1945年3月的匈牙利迎头相撞,惊心动魄的装甲对决,开始了!
一.精雕细琢与拿来主义
1942年年中,“虎”式坦克已投入量产。但“虎”毕竟只是一种基于30年代设计的“威力加强版”,在整体结构上已跟不上时代,改进潜力也有限。
虽然它在1942—1943年的战场上拥有无可辩驳的装甲、防御优势,但德军高层还是未雨绸缪地提出了更高的技战术指标,并要求厂商拿出新的设计方案。
新一轮重坦竞标最终在一年后再次花落亨舍尔,其研发的拥有倾斜装甲、体积庞大的VK45.03(H)最终被赋予了Sd.Kfz.182的编号,官方绰号“虎”式B型。但其更为响亮的名称则是:“虎王”。
3.“虎王”重型坦克在1944年中旬开始批量装备德军的重装甲营
“虎王”与其说是“虎”的升级版,不如说是和“黑豹”类似的将新设计与传统元素进行融合的产物。
多面的倾斜装甲无疑是苏德战争后才带来的新玩意,但发动机后置、通过传动轴带动前置驱动轮的行走方式,以及“厚甲、重炮、高载弹量”追求面面俱到的思路又是很传统的。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超重、复杂的重叠负重轮和麻烦的宽幅履带。
从技术工艺上来说,“虎王”堪称精雕细琢。中弹率最高的车体正面有厚达150毫米、呈50度倾斜布置的轧制均质装甲(RHA),炮塔正面钢板则达到180毫米厚度。
这是二战时各国量产坦克中最厚的均质装甲。作为对比,苏联的在1945年服役的JS-3的车体正面均质装甲只有110毫米。乌拉尔重型机械厂(UZTM)生产过均质装甲全焊接车体的JS-2车体,正面厚度更是只有90毫米。
“虎王”的车体侧面和后部装甲也达到80毫米,多块厚重的均质钢板被焊接成了尺寸宽大的箱型车体,代表了德国坦克工业的最高工艺水平。
必须指出的是,许多资料所谓“战争后期德国坦克钢板因为钼含量降低而质量大跌”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苏军对1944年8月桑多梅日桥头堡之战中缴获的“虎王”进行过详细测试,证明钼几乎在虎王的装甲钢中绝迹,但德国人用钒等元素对其进行了替代,铬镍钒钢的质量并不比铬镍钼钢的质量差。
被缴获“虎王”在遭到炮火打击测试时出现的开裂、背面崩落等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在战争后期遭受轰炸的混乱环境中,超厚装甲加工过程产生的工艺不稳定,具有一定随机性。
“虎王”的71倍径88炮可认为是二战中威力最大的坦克炮。精密工艺加工而成的超长身管赋予了其无与伦比的穿甲能力。
其优秀的观瞄设备带来了极高精度,人机功效也是一流棒。甚至连测试它的苏军都在报告中对其赞不绝口。
“虎王”的致命问题在于超重带来的传动装置和发动机的严重不可靠,其悬挂和履带据说因为钢材质量问题也问题颇多。
比起“虎王”,SU-100更像是拿来主义、因陋就简的产物。
“虎”式投入战场给苏军带来了巨大震撼。苏军很快基于大量服役的M-30 122毫米榴弹炮和1939年式61-k85毫米高射炮研制了同类的车载火炮,并紧急将它们塞到了T-34的底盘上。
随后,最高统帅斯大林在1943年5月亲自签署命令,要求制造更大口径、穿甲能力更强的野战炮。
这道命令首先让1937年式122毫米加农炮恢复了生产,在其基础上最终诞生了装备重型战车底盘的D-25系列火炮。而适合于中型坦克底盘搭载的100毫米炮的研发也随之展开。
5.苏联海军的B-34舰炮
苏联海军装备的B-34型100毫米舰炮初速快、威力大,体积也比较适中。苏联各火炮设计组的100毫米陆战火炮研发均基于B-34现成的身管和优异弹道性能进行,以最大限度利用成熟的技术成果、降低研发和制造难度。
格拉宾领导的中央炮兵设计局(TsAKB)首先拿出了S-3样炮,其量产型即为著名的BS-3 100毫米牵引式野战炮——这种武器在二战后期小范围投入战场,冷战中则大放异彩。
中央炮兵设计局在研制S-3的同时,其下属的谢尔盖耶夫设计组开始研发B-34的车载型——即S-34。
S-34就没有S-3的好运了。其重量和炮尾尺寸超标,搭载在T-34底盘上过于局促。
苏联战时追求通用性、简洁性的思路是不可能为了一门新炮再开发一种专门底盘的,中口径火炮的搭载底盘只能是T-34。S-34被高层奚落一番后就惨遭淘汰。
搭载85毫米D-5火炮的SU-85在1943年底服役后面临一个巨大尴尬:搭载同等威力火炮的T-34/85也完成了研发。
自行火炮和同级别坦克使用同样的火炮显然是一种巨大浪费。在实战中,85毫米炮的威力虽然远胜过76炮,但仍旧很难对德军的“虎”式,以及产量正在大幅增加的“黑豹”坦克构成正面威胁。苏军对装备100毫米炮的中型自行火炮的需求愈发迫切起来。
最终解决的问题的是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今天的叶卡捷琳堡)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厂。
乌厂在1942年底即承担了T-34底盘中型自行火炮的研发和生产任务,是SU-122和SU-85的唯一总装工厂,拥有丰富经验。
乌厂下属第9炮兵工厂的彼得罗夫设计局基于B-34身管,拿出了尺寸、重量均符合要求的D-10——这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的极其优秀的战车搭载火炮!
D-10可谓是拿来主义的典范:身管来自现成的海军舰炮,炮架、炮闩甚至是高低机则移植自D-25。通过对现有技术的优化组合,俄国人就在短时间内诞生了如此杰作,令人拍案叫绝。
在对SU-85的设计进行了局部修改后,搭载D-10的新式自行火炮样车在1944年2月即开始测试。
SU-100就这样诞生了。1944年9月,SU-100在进行多次设计修改后投入量产。苏军的中型坦克底盘终于有了在远距离摧毁德军“虎”“豹”的能力。
100毫米炮口径虽然小于122毫米加农炮,但得益于高初速,穿甲能力并不比后者差。因为口径相对较小,炮弹更轻,拥有比122炮快得多的射速(作战射速根据部队报告为4-5发每分钟),更加适合打击移动的装甲目标。
必须要指出的是,SU-100的研发初衷并不包括摧毁“虎王”。因为在其定型之时苏军根本不知道“虎王”的存在。从火炮威力来说,D-10仍很难在正常交战距离内正面打穿虎王(库宾卡测试中,100毫米炮在500米距离射击“虎王”仍无法保证贯穿),但却足以在远距离威胁“虎王”的侧后。
SU-100沿用了SU-85的整体设计和相当一部分零件。重大改进除了为搭载更重的100炮加强了前部悬挂、更改弹药架布局以外,就是大幅加厚了战斗室正面装甲:由T-34、SU-85的45毫米加到了75毫米。
但这样的装甲在面对战争后期威力大增的坦克炮时仍十分脆弱。其防护能力不仅远低于同等火力级别的“猎豹”歼击车(正面100毫米),甚至也低于吨位更轻的四号坦克歼击车(正面80毫米)。
9.SU-100原型车进行爬坡测试,其过分突出车体的修长炮管给机动带来了不便
SU-100在机动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底盘设计造成的。为迁就T-34发动机、变速箱均后置的布局,苏军中型自行火炮只能选择战斗室前置。
这种布置在搭载短身管的122榴弹炮或者重量较轻的85炮时问题不算严重,但搭载重量增加的100毫米炮却让车体前部受到重压,哪怕进行了结构加强,也导致负重轮、悬臂等零件寿命减少。
长身管的100炮因为前置战斗室大幅突出车体,给转弯、下坡造成巨大不便,稍有不慎就会损坏炮管。但这一切都是拿来主义必须要做出的妥协:为维持产量,对T-34底盘的大幅修改是不可接受的。
10.1944年秋开始,部队开始接收乌拉尔重型机械厂全新的SU-100自行火炮
11.换装SU-100的部队正在开往前线
在妥协之余,因为拥有相对宽裕的设计时间,苏联设计师还是尽可能对SU-100涉及人机功效的“软件”进行了优化。SU-100在战斗室顶部使用了全新的双排气扇,令车内通风条件改善不少。
苏军因为通讯器材缺乏(战时在得到租借法案大量援助后仍是入不敷出),再加上其相对僵化的战术思想不鼓励下级主动性,所以直到二战后期仍只有连和连以上的指挥员座车才配备无线电收发装置,往下的战车多数只有无线电接收机。
但SU-100却基本做到了每辆车都配发无线电收发装置。“虎王”则沿袭了德国装甲兵的通讯优势,有完整、质量优秀的无线电收发机和车内通话装置。
二.生产、编制与战术
“虎王”沿袭“虎”式坦克的编制方式,主要装备独立重装甲营。
一般而言,德军重装甲营下属3个重装甲连。连拥有3个装甲排,每排4辆坦克,加上连部2辆,连总计拥有14辆坦克。
重装甲营部拥有3辆坦克,全营合计45辆坦克。到战争后期,这样的标准编制已经很难达到。但党卫军第501重装甲营(以下简称SS501营)在阿登战役前、509重装甲营在开往匈牙利以前,通过补充新车都罕见地达到了满编。
战争后期,因为空袭压力增大,部分重装甲营增加了自己的防空单位。如SS501营的第4装甲连即为装备四号底盘防空战车(单管37毫米高炮的“东风”和4联装20毫米高炮的“旋风”)的防空连。当然了,大多数部队没有党卫军一等主力那么“有钱”,用不起奢侈的防空战车。
13.1944年8月,苏军在桑多梅日桥头堡第一次缴获了“虎王”
因为工艺复杂,“虎王”从1943年11月投产到1945年3月停产近一年半的时间内,只生产了492辆。亨舍尔的厂房只不过是总装厂。“虎王”的车体和炮塔主体都是由克虏伯生产的,而生产这些大件所需要的装甲钢板又是由更下一级的工厂制造。
苏军的100毫米火炮在1944年上半年面临“有炮缺弹”的尴尬。火炮身管可以从海军舰炮上“拿来主义”,但舰炮却没有适合打击地面坦克的穿甲弹,所以配套炮弹得从头开始研制和生产。
BS-3是基于B-34的一系列100毫米陆军火炮中最先投产的,硬是因为缺乏穿甲弹被拖到1944年底才少量装备前线。不过到1944年秋天,100毫米穿甲弹的产能已经逐渐跟上。
14.使用SU-100车体搭载D-5 85毫米炮的SU-85M。此举是为了在新的100毫米火炮产能不足时充分利用生产出来的车体。
SU-100面临的情况还要复杂一些。D-10作为一种新炮,工厂完成转产、形成足够产能也需要时间。
缺乏主炮导致SU-100在1944年9月投产后产量并不高——当然这个“不高”是相对苏军而言,SU-100在1944年的最后4个月就生产了近500辆,与“虎王”总产量相当。
乌拉尔重型机械厂为了利用空余的车体产能,还在SU-100车体上装载85毫米炮,制成SU-85M,与装载D-10的“正牌”SU-100并行生产。
最初的SU-100用于装备后方训练学校。11月,苏军决定让最高统帅部预备队下属的中型自行火炮团换装SU-100。
中型自行火炮团(下文不专门点出“中型”二字)在SU-122和SU-85服役后即组建,换装SU-100后编制并没有发生变化。
一个自行火炮团下属4个连,每个炮连拥有5辆自行火炮,加上团部一辆,全团共21辆自行火炮。团还下属高射机枪连、冲锋枪连、维修分部等附属单位。为更集中地使用大威力自行火炮,苏军统帅部在1944年底决定建立自行火炮旅。
自行火炮旅下属3个自行火炮团,全部装备SU-100,旅部还有额外的3辆炮车,总计拥有65辆SU-100,可谓是一支威力骇人的劲旅。从1944年12月到1945年1月,苏军总共组建了第207、208、209三个自行火炮旅。这3个旅被全部投入了抗击德军巴拉顿湖反击的战斗中。
1945年春,第4个自行火炮旅——第231旅组建完毕,不过该部没来得及参加欧战。1945年8月,该部配属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翻越大兴安岭,参加了摧毁盘踞在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的作战行动。
15.SU-100的防护性较差,容易被摧毁
16.SU-100必须进行伪装,并利用树林等地形保护自己
从3个参加匈牙利战斗的自行火炮旅的实际情况来看,旅部并不是像纸面那样拥有3辆SU-100,而是采用1辆SU-100加两辆T-34/85的配置。
拥有炮塔的坦克比自行火炮更加灵活,也更适合指挥任务。旅下属的支援单位还包括一个侦察连。
208旅的侦察连拥有3辆SU-76自行火炮、3辆BA-64轻装甲车、10辆美制M3轮式装甲车。207、209旅的侦察连则装备了3辆SU-57坦克歼击车和多辆M3轮式装甲车。
所谓“SU-57”,即通过租借法案获得的美制T48坦克歼击车。它在M3半履带车上加装了一门英国血统的57毫米反坦克炮。
三个自行火炮旅均下属一个防空连,拥有10余辆美制M15A1半履带自行防空车。M15A1利用M3半履带车底盘搭载了一个半开放的箱型战斗室,炮架上有一门37毫米高炮和两挺12.7毫米大口径机枪。
装载机枪一方面可增加火力密度,另一方面可发射曳光弹帮助高炮校准、节约炮弹。由于美军自身拥有强大的空中优势,M15A1产量并不大,有限的产量中有100辆通过租借法案援助给了苏军。
苏军的自行火炮旅反映了其坦克机械化部队的典型现状:大型战车中自产产品无疑是主力,但辅助车辆却极其依赖西方的租借物资。如果没有西方的卡车、吉普、半履带车、火车车厢甚至是铁轨,苏军在战争中后期进攻战役中的兵力调动、物资补给将受到巨大阻碍。
“虎王”坦克的运用方式沿袭了“虎”的传统。苏军通过实战经历、缴获文件和俘虏口供对德军重坦克的战术进行了十分准确的概括:
德军独立重装甲营一般配属装甲师作战,目标是摧毁、压制敌人的装甲目标和反坦克火力。在进攻战役时,“虎王”一般与15—20辆中型坦克组成战斗群,利用自身厚重的装甲和强悍火力充当矛头或“肉盾”(即德军所谓的楔型或倒楔型队列)。撤退时则正面对敌倒车以掩护友军。
在巴拉顿湖之战中,党卫军第1“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以下简称“警卫旗队”师)的派普战斗群将多次在泥泞平原上运用这样的战术。
许多德军指挥官还喜欢一边用重型战车从正面吸引苏军火力,然后利用相对灵活的中型坦克、甚至是搭载掷弹兵的半履带车从侧翼攻击敌人阵地。
17.SS501营的“虎王”在阿登战役中与美军俘虏反向而行。不过该部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18.1945年初,在匈牙利的509营“虎王”正在进行战前准备
19.1945年1月,509营参加了旨在为布达佩斯守军解围的“康拉德3”行动
20.春醒战役前,德军“虎王”和掷弹兵正在泥泞的道路上行军集结
因为装甲较为脆弱,苏军无法将SU-100当做德军的突击炮或者拥有封闭战斗室的坦克歼击车那样使用,一般将其部署在二线或进行伏击作战。
苏军严格规定了各种武器射击德军战车时的开火距离:坦克在600-800米时开火;中、重型自行火炮在1000—1300米开火;轻型的SU-76在200-500米距离开火。这样的战术实在过于教条,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根本无法适从。
有经验的指挥官或许可以因地制宜,但如果是没有经验的新手则可能被束缚住手脚。苏军还要求SU-100部队利用地形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如利用高地反斜面、森林等。因为长炮管对机动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再加上缺乏自卫机枪,SU-100十分害怕近战和敌人步兵攻击。
22.苏军的T-48坦克歼击车。摄于战争最后阶段解放布拉格期间。
23.美国制造的M-15A1自行防空炮车,平射具有相当强悍的威力
三.作战计划与参战部队
德军的巴拉顿湖反击战代号“春醒”。巴拉顿湖—韦伦采湖间的狭窄区域将是德军装甲部队突破的主要地段,其攻势的整体方向将由西北至东南展开。
巴拉顿湖—韦伦采湖之间被同样是西北—东南走向的萨尔维兹运河(Sarvlz)平均地切成了两半。萨尔维兹运河随后又与西—东走向的希欧运河(Sio—Csatorna)垂直交汇,构成了一个倒“T”字。
德军在最右翼的巴拉顿湖畔展开了第1骑兵军,其下属的两个骑兵师将得到匈牙利突击炮部队的支援。往左是党卫军第1装甲军(以下简称SS第1装甲军),下属“警卫旗队”师和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以下简称“希特勒青年团”师)。
该军将沿萨尔维兹运河西岸冲向希欧运河,最终目标则是跨过希欧运河打到多瑙河畔。
在萨尔维兹运河东岸是党卫军第2装甲军(以下简称SS第2装甲军),下属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以下简称“帝国”师)和党卫军第9“霍亨施陶芬”装甲师(以下简称“霍亨施陶芬”师)。
该军除了沿运河向东南攻击外,还要攻击更偏东方向的沙罗什德(Sarosd)以掩护两个党卫装甲军的左翼。
第6集团军麾下的第3装甲军部署在整个突破区域的左翼。其将在韦伦采湖以南地区向东和东南方向发展。下属的第1、3装甲师将狠狠撕咬苏军第26集团军和近卫第4集团军的结合部。
德军突破区域当面主要部署了苏军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第26集团军。萨尔维兹运河以西、SS第1装甲军当面主要是步兵第135军;萨尔维兹运河以东,SS第2装甲军和第3装甲军当面主要是步兵第30军和近卫第1筑垒地域,纵深区域则布置了充当预备队的第27集团军。
苏军机械化兵团全部纵深布置:第30步兵军后方部署了近卫机械化第1军和坦克第18军。坦克第23军则属于第27集团军。近卫骑兵第5军部署在更靠后的希欧运河后方。顶在一线的装甲兵力主要是一些自行火炮团和部分步兵师属的轻自行火炮营,他们将与牵引反坦克炮一起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尽可能消耗德军的进攻锐气。
独立坦克第118“德维纳”坦克旅在1944年12月接到命令,换装SU-100,并改编为自行火炮第208旅。
1945年2月底,该部在格奥尔基·萨哈罗夫上校的指挥下来到匈牙利,随后隶属于坦克第18军。该部在德军进攻发起以前已经对可能的作战区域进行了侦察,并修筑了发射阵地。
独立坦克第1“列宁格勒”旅在1944年被改编为自行火炮第207旅并换装SU-100,指挥官是尼古拉·伊万诺夫上校。
坦克第122旅在同月被改编为自行火炮第209旅,并在亚历山大·卢基亚诺夫上校的指挥下做好了战斗准备。1945年2月中旬到3月初,两支部队来到了匈牙利并被配属于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直到“春醒”开始后才被转隶乌克兰第三方面军救急。
伊万·鲁西亚诺夫中将的近卫机械化第1军下属自行火炮第382、1453、1821团装备了SU-100。该军下属的一个坦克旅、三个机械化旅拥有的坦克团则装备美制M4A2“谢尔曼”坦克(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是使用长管76毫米炮的型号)。
值得一提的是,自行火炮第382团和1453团是目前有案可查的最早投入作战的SU-100部队。在1945年1月初抗击德军解围布达佩斯的“康拉德1”行动时,1453团曾与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的“黑豹”坦克交火。
而第384团则在为步兵提供反坦克火力支援时遭遇了损失:前线步兵面对德军坦克群士气崩溃,丢下自行火炮作鸟兽散。SU-100被迫卷入了最危险的近战,被摸上来的德国步兵用燃烧瓶和反坦克武器收拾了一番,损失9辆。
24.庞大的“虎王”正在行军
德军参加“春醒”行动的两个重装甲营:SS501营和国防军 509营均全部换装“虎王”。SS501营配属SS第1装甲师的派普战斗群作战。509营配属第1装甲师行动。
SS501营在阿登战役前得到优先补充,为了让“虎王”达到满编甚至“截胡”了509营已经到手的装备。但比较尴尬的是,阿登的山路森林完全不适合这种超重战车发挥,故障频发且笨重的“虎王”又偏偏被配属给了向敌后穿插的派普战斗群。除了留下了一堆“名照片”外,“虎王”基本没有发挥作用。派普战斗群失利后,SS501营许多故障或受伤的“虎王”根本无法回收,只能丢弃。
在“春醒”以前,SS501营又得到了一些“虎王”补充,其保有数量接近40辆,但可动数只有4辆。许多车辆等待维修恢复战力——这是复杂重型战车面临的顽疾。
SS501营有一群身经百战的精锐装甲兵,带领他们的则是党卫军中校海因茨·冯·威斯特哈根。他在全营拥有极高威望,甚至在“警卫旗队”师中也享有盛誉。“春醒”反击失败后他的解职和自杀至今仍是难解之谜。
26.SS501营的指挥官海因茨·冯·威斯特哈根。他的自杀原因一直成谜
27\28 正在匈牙利村庄季节的509营“虎王”
509营在1943年秋成军,随后一直在东线的乌克兰地区作战,1944年秋返回本土换装“虎王”,并在1945年1月来到匈牙利。该部随后被配属党卫军第3“髑髅”装甲师参加了为布达佩斯解围的“康拉德3”行动。
面对苏军的密集火力,拥有厚甲的“虎王”也遭到了惨重损失。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战役是SU-100与“虎王”的首次交手。
近卫机械化第1军在抗击德军进攻时将自行火炮第384、1453团拉到前线与敌人坦克对轰,双方互有损失。3月初,509营总共拥有35辆“虎王”,其中可动32辆,状态相当不错。
在“春醒”开始前,长期担任509营指挥官的汉斯—于尔根·布尔梅斯特上尉被“调离”岗位。临阵换将的原因很可能是老布口无遮拦的性格把上级得罪了。他认为在509营在“康拉德3”行动中遭受巨大损失完全是因为上级不顾实际瞎指挥所至。而将一个国防军重装甲营置于武装党卫军的“外行领导”下更是错上加错。
他的攻击矛头直指第3装甲军司令布莱特,把上司狠狠批判了一番,甚至把口水官司打到了古德里安那。营长把军长给告了,这在等级森严的军队中也算是奇闻一件。
高层日理万机,自然没工夫去管这闲事,既然无法解决问题,那为了平衡关系只能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了。官僚体系的运转逻辑就是如此,布尔梅斯特这样的前线军官在政治面前还是太年轻、太简单。
新就任的509营营长是约翰内斯·柯尼格上尉。他同样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有能力和信心带领部下应对“春醒”的挑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