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7万平方米!杭州“悬浮”新地标,太震撼!

近日,大运河畔,一座“悬浮”在半空中的建筑悄然而起——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名)二期工程已进入装饰装修阶段,预计2025年年底全面完工。


一艘“悬浮”于运河之上的“船”


图片

效果图


远远望去,这座造型独特的博物院形似一条“悬浮”于运河之上的“船”,在层层水波间航行。这条“船”正承担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大城北运河文化创意示范区建设”的使命。


图片

效果图


坐落于杭州大城北地区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名),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级标志性工程,该工程以“城市新地标、文化新平台、市民新乐园”为定位,旨在打造展现大运河文化内涵、文旅融合的世界级体验式博物馆文化综合体和文旅目的地。


图片

效果图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名)二期工程用地面积约5.7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7.56万平方米,包括运河博物馆、运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多功能会议中心等。


高难度工程创新打造出彩外观


作为运河畔的地标性建筑,外观出彩和文化出彩同样重要。


博物院的设计师(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的设计师),以大运河水道为设计灵感,设计充分贯彻“还河与民”的理念,塔楼叠石成山,主馆“悬浮于空中,四周立面建筑似“玉带”环绕如水,与环形的博物馆和竖向高度70米的椭圆形主体塔楼形成“依山面水”的格局。


图片

效果图


博物院的展览空间被高抬于13米的空中,下部最大程度地减少落地元素,形成开放的市民广场,用于城市文化功能和活动。这一设计既确保了公共空间在视觉上的通透感,又使抬高的博物馆像一个具有城市尺度的大型挑檐,构成了一种有遮盖、避雨、遮阳的新型市民空间。


博物院的外立面采用深蓝色的映水琉璃材料,琉璃表面肌理与波光粼粼的运河水面交相辉映,在阳光的照耀下,会呈现出“悬浮的博物馆”的独特效果


图片

效果图


“山型塔楼外筒柱通过建筑“层层错台、层层叠退、上下层不同断面(柱)”来呈现“层峦叠壁”“叠石成山的效果,外饰面由大型清水砼挂板(UHPC)组成,其几何形态及砼的表面木纹机理从材质运用与视觉构建上更突出了山的厚重感。整体建筑造型十分复杂,施工难度较大。


杭州市商旅集团(市运河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为完美呈现层层向上、叠石成山、玉带环绕的视觉效果,工程创新使用了不少关键技术


图片


“不同于传统建筑,本项目结构即建筑,结构融合于建筑造型,博物院塔楼整体结构是一大一小不断向上搭接,同时为了体现‘玉带悬浮’的效果,整个建筑靠5个核心筒及部分钢柱支撑起2.8万吨的钢结构,十分考验结构施工的稳定性。”项目负责人介绍。因此,项目参建团队极具创新性地采用了叠层空腹桁架主动控制变形关键技术。


7240块蓝色琉璃板营造“流动之美”


在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建设团队对美的追求也尽力做到极致。


图片

图片

效果图


“博物院与大运河相交融,整体设计采用蓝色调性。为了让这一抹蓝更加完美地绽放,我们在幕墙材料的选择上也做了不少功夫。”项目负责人说,博物院裙房采用琉璃复合板幕墙,是国际上首次将大尺寸琉璃大规模应用于建筑外立面上,整个建筑的琉璃复合板幕墙总面积达1.78万平方米,由7240块精心铸造的蓝色琉璃板巧妙拼接而成,像是给建筑穿上一件华美的艺术品外套。


图片

效果图


可以预见,明年项目完成建设后,晶莹剔透的琉璃板将在阳光下与大运河泛起的涟漪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一幅流动的光影画卷,运河文化将在这里再次“流动”。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依傍着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杭州大城北正书写更多“更新”篇章。根据批复的《大城北地区国土空间规划(2023—2035年)》,大城北以京杭大运河为轴带,把城市北部长达27公里运河两岸及辐射重点区域全部纳入规划范围,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最美段、经典园”。

“启动新一轮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我们积极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相关项目,计划三年实施32个项目,包括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等。”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引领,自南向北打造“历史传统段、新城多元段、郊野生态段、名镇水乡段”四大主题段落,建成27公里大运河文化带“最美段落”,充分擦亮运河文化“金名片”。


资料/市商旅集团(市运河集团)、市建委、拱墅发布

编辑/毛梦莹、焦秋利、李俪

责编/姚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