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A股上市公司掀起一波“A+H”上市热潮,如迈威生物、三花智控、海天味业和恒瑞医药等公司公告拟赴港上市。
02今年已有19家上市公司筹划整体或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其中5家公司最新市值在1000亿元以上。
03进行国际化业务布局、获得增量资金是A股上市公司选择上市的重要原因,政策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港股IPO市场回暖。
04然而,部分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在港股中较难融到资金,双重上市需要同时遵守两套标准,增加合规成本。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A股上市公司,正在掀起一波“A+H”上市小高潮,最新的例子是迈威生物。
迈威生物12月15日公告,公司拟在境外发行H股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将在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内,选择适当时机完成H股上市。
与迈威生物一样,随着“A+H”上市升温,近期已有三花智控、海天味业和恒瑞医药在内的3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拟赴港上市。而今年年内,已经有19家上市公司筹划整体或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
与以往相比,今年筹划或已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体量均相对较大,有5家公司最新市值在1000亿元以上。
“A+H”上市热度为何持续攀升?第一财经梳理发现,进行国际化业务布局、获得增量资金是A股上市公司选择上市的重要原因。此外,政策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港股IPO市场回暖,吸引更多A股公司赴港上市。
“A+H”上市热度升高
今年港股的“含A量”还在提升,据第一财经初步统计,年内已有三花智控、海天味业、恒瑞医药等19家上市公司,筹划整体或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
不少A股上市公司拟赴港上市的进程,已有实质进展。目前,三花智控、海天味业、恒瑞医药、均胜电子、安井食品、剑桥科技、盛新锂能等12家A股上市公司,已公告筹划发行H股股票。其中,顺丰控股、龙蟠科技、美的集团已成功实现在港交所上市。去年同期只有1家A股上市公司在港上市。
今年筹划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体量均较大。记者据Choice数据梳理,今年拟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市值合计为1.8万亿元,其中有5家公司最新市值在1000亿元以上,有14家企业市值在100亿元以上。
其中,不乏行业龙头公司。如美的集团,目前最新市值为5672亿元,为家电行业龙头企业。该公司9月17日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IPO全球发售了5.66亿股H股,每股H股发售价为54.8港元,净募资额超300亿港元,成为近三年港股市场最大的IPO。
无独有偶,物流行业龙头顺丰控股也于11月19日赴港上市,拟全球发售1.70亿股H股,预计募资金额约为56.61亿港元。
从上市方式上看,今年拟“A+H”上市的企业中,大多为整体赴港上市。但也有企业选择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
如歌尔股份,就在9月13日披露,拟分拆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歌尔微”)赴港IPO。该企业是歌尔股份体系内唯一从事MEMS器件及微系统模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
与歌尔股份分拆王牌业务不同,南山铝业则选择分拆部分国际业务。9月底南山铝业公告称,公司旗下在东南亚从事氧化铝生产的子公司南山铝业国际正式递表香港联交所。
两大因素致升温
“A+H”上市热度为何持续攀升?记者梳理发现,多家公司拟赴港上市的公告,都提及了国际化业务布局。
如三花智控在12月13日的公告中称,为进一步推进公司国际化战略、提升公司国际形象及综合竞争力,经公司充分研究论证,拟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
海天味业在近期公告中也提到,赴港上市的原因为“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战略,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从多家公司的IPO募集资金用途来看,拓展海外业务也占据大头。美的集团在公告中披露,募资用途旨在拓展海外业务,主要是全球研发投入、智能制造体系及供应链管理升级,完善全球分销渠道和销售网络等;钧达股份则称,此次港股IPO募集资金将用于高效电池海外产能建设、海外市场拓展及海外销售运营体系建设。
一名港股分析人士对第一财经说,目前很多内地上市公司选择赴港上市是基于海外业务规划。港股市场存在更多国际投资者,可以方便地进行跨境资金的筹集和运用。此外,虽然港股市场目前估值相对较低,但机构投资者居多,更倾向于长期投资,估值会相对稳定一些。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此前也撰文认为,港股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通常较为规范,符合国际投资者对于企业透明度和规范性的要求,能够吸引大量注重长期价值投资的海外机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通常愿意投资具有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尤其是中国的优质高科技企业,受到国际专业投资机构的欢迎。
获得增量资金也是上述企业选择赴港上市的重要原因。以顺丰控股为例,记者注意到,在本轮港股上市前,顺丰控股已将前期在A股市场发行定增、可转债融入的300多亿元资金投入速运设备自动化升级、航材购置维修、陆路运力提升等项目,目前已几乎消耗殆尽。(详见《“快递茅”顺丰二次筹划港股上市,能否觅得发行良机?》)另一家拟赴港上市的企业迈威生物,也面临“烧钱”研发的局面。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9月,该公司净利润分别为-9.55亿元、-10.53亿元、-6.94亿元。同期,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分别为24.91亿元、16.51亿元、15.64亿元。
监管政策助推
“A+H”上市热度陡升,既有企业自身的业务拓展、融资诉求,也有着政策支撑。
今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其中就包括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 今年10月18日,联交所与香港证监会宣布将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对百亿市值的“合资格A股企业”赴港上市提供了快速审批时间表,即“合资格A股上市企业”提交完全符合规定的申请,香港证监会和联交所将分别只会发出一轮监管意见,在不多于30个工作日内完成监管评估。
业内认为,这意味着IPO审核确定性高,有利于企业制定确定性的上市计划。
政策力度加码,港股的投资者情绪也在改善。根据wind数据,截至12月18日,2024年共有95.24%的企业获得超额认购,同比增加约4个百分点。其中,共有11家企业获得百倍以上认购,而去年只有1家。
不过,一些企业赴港上市过程中也存在难点。华南一名律所合伙人认为,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在“A+H”两地上市。目前港股、A股的监管框架存在差异,公司要双重上市则需要同时理解并遵守两套标准,并涉及不同的会计标准,这也意味着合规成本将增加。
在他看来,目前港股市场的流动性相对仍较低,且市场资金集中在少数龙头企业上。部分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在港股中较难融到资金。
值班编辑: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