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11日,济南市举办全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现场观摩活动,观摩的14个区县(功能区)、42个重大项目中,有一些“老树发新枝”项目,令人印象深刻。
发展循环经济
产业链延伸“柳暗花明”
12月9日,观摩团来到钢城区里辛街道,进入“金山矿产”厂区的一角,看到的却是展台上一袋袋的乳白色粉末、机器上瀑布流泻般“奔跑”的塑料地膜。这是由山东蓝海晶体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山东蓝海高纯单晶体纳米级纤维”项目,今年8月刚刚试运行。
12月9日,在山东蓝海晶体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工人们正在生产全生物降解地膜。由于添加了高纯单晶体纤维,这种地膜的保水保温性能、强度、韧性大大提升。□记者杨学莹报道
蓝海董事长高一鸣介绍,蓝海晶体和莱芜金山矿产资源有限公司同属一个母公司。蓝海项目产业化的技术来源正是金山矿产技改时攻克的技术难题之一,他们利用金山废弃资源、富余蒸汽、系统余热,生产一种用途较广的高性能增强增韧剂“高纯单晶体纳米级纤维”。金山和蓝海组建了30余人的研发团队,用5年时间成功实现了单晶体纤维的工业化生产,寻得了一片前景广阔、竞争有序的“蓝海”。
“这种单晶体纤维可以提高多种基材的韧性和强度。将其加入全生物降解地膜基材中,可提升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保水保温性能、强度、韧性,满足多种环境的应用需求;且在3-6个月就能降解,被微生物‘吃掉’,变成有机肥料,在根茎类作物上增产最显著,可增产10%-20%。”高一鸣指着车间东侧项目二期说,二期建成后,蓝海可年产单晶体纤维6万吨、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20万吨,产值15亿元。届时,蓝海新产业和金山老产业将并驾齐驱,挑起未来发展大梁。
设备为主工人为辅
“把子肉”从这里香飘齐鲁
“把子肉原来是这里做的!”12月8日,观摩团在槐荫区腊山街道的济南正泰恒综合加工中心项目现场看到,长长的车间里是一台台设备,流水线这头,一扇扇“三肥两瘦”的五花肉放上传送带;那头,煮熟焖好的把子肉热腾腾地出了锅。清洗、斩条、焯水、脱脂、煮制、焖制,主要都由设备完成,工人只需辅助。
“这是第五代中央厨房。我们通过智能设备再现传统工艺,用自动化、智能化提高效率、确保菜品口味一致,又能传承传统美食。”超意兴总经理张超说,他的曾祖父张书翰于1912年,在济南老商埠创立“正泰恒饭铺”,主营济南特色美食把子肉;他的父亲张延鑫于上世纪80年代初,相继开设“欣欣餐馆”和“鑫泽园饭庄”,并培养了一众弟子;1993年,在父亲的帮助下,张超传承祖业,和师兄弟们一起开了第一家“超意兴”快餐店,把子肉仍是招牌菜,开始了第四代传承人的事业。如今,超意兴已走出山东,开到了京津冀,初步发展成为一家集门店运营、人才培养、食品供应链于一体的综合性餐饮食品企业。
为什么升级中央厨房?张超说,为了保证产品品质、口味一致,2003年开始陆续建设中央厨房。2014年,超意兴建成了集加工、储存、冷链配送于一体的第四代中央厨房,支撑了企业快速发展。2023年,超意兴调整发展战略,提出“精耕山东、辐射京津冀”,今年12月刚刚投入试运营的这处综合加工中心,规模更大、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更高,年可加工猪肉产品等3万余吨,可辐射周边600公里,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龙头企业发力前沿领域
生物药化学药“比翼齐飞”
12月11日,观摩团来到济南高新区孙村街道齐鲁制药厂区,参观总投资超过26亿元的齐鲁制药生物药超大规模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在真核原液车间,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介绍,“超大规模”是指培养细胞的最大罐体单罐容量突破了2万升,体现了我省在国内生物医药制备领域的技术与工艺水平的领先地位。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企业国内单体产能最大、总产能全国第一的“双领跑”,对我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示范带动作用。
真核原液车间里,大大小小的不锈钢罐、管子、泵,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这里‘干活’的是一个个活的细胞,每个细胞就是一个小‘加工厂’,生产出对人类治病有用的活性蛋白。要给细胞扩繁提供适宜的环境、营养,分离走它们的代谢物,都需要精密的控制。”李燕说。
齐鲁制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紧跟国际医药前沿,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即开始布局生物医药领域。近年来,按照山东省关于大力培植十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公司进一步强化生物医药布局,已上市包括1类新药——全球首个双功能组合抗体“齐倍安”、全国首个贝伐珠单抗“安可达”、中国首个出口欧盟的眼科药品雷珠单抗等在内的14个生物药品,40多种生物医药项目在研。李燕说,这个项目投产后,可承接20多个大分子组合抗体药物、一类新药、生物类似药的三期临床及商业化生产,产品涉及抗肿瘤、自身免疫疾病、血液系统及眼科疾病等临床急需治疗领域。届时,齐鲁制药生物医药板块的产能将得到快速提升,形成与化药“比翼齐飞”的局面。
来源: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