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乍看之下,意思不言自明,即夜晚来临。但通过旁听老师之课,再查询资料方才知道,夜来有多重含义,不过有的含义目前只存在于一些方言之中。比如其中一个意思,夜来指的是昨日。
查阅可知,《红楼梦》中“夜来”一词只出现了一次,这里应该如何理解呢?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商务印书馆版《古代汉语词典》对夜来的解释是:昨夜;昨日。《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昨天;夜间。
再看最普遍的理解,即昨夜(或之前的某个夜晚亦可)。例如下面两首脍炙人口的诗词:
春眠不觉晓,处处为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东坡《江城子》
我在阅读钱锺书先生《槐聚诗存》时,还遇到一处类似用法:
如膜妄心应褪净,夜来无梦过邯郸。——《赴鄂道中》
那么按“昨日”解出自哪里呢?在文献中也不鲜见。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正是出自《古代汉语词典》的引用:
李寿卿《度柳翠》二折:夜来八月十五日,你不出来,今日八月十六,你可出来。
我们再从几处明清小说来看:
王进听得,慌忙出房来,见太公施礼,说道:“小人起多时了,夜来多多搅扰,甚是不当。” ——《水浒传·第二回》
次日天晓,去后堂前面,列了金钱纸马,摆了夜来煮的猪羊、烧纸。 ——《水浒传·第十五回》
做娘的问道:“这东西那里的?”李安把夜来事说一遍。 ——《金瓶梅·第一百回》
与《水浒传》等小说不同的是,《红楼梦》中夜来只出现了一次:
那尤二姐原是花为肠肚雪作肌肤的人,如何经得这般磨折?不过受了一个月的暗气,便恹恹得了一病,四肢懒动,茶饭不进,渐次黄瘦下去。夜来合上眼,只见他小妹子手捧鸳鸯宝剑前来说……——《红楼梦·第六十九回》
根据前后文,此处按照现代汉语以及我们读者最直接的理解,是夜晚来临时尤二姐合上眼,这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是跟随着作者叙述的上帝视角和时态一步步进入情节。
不过,如果根据古代汉语及后面情节推断,也可理解为“昨日”或“昨晚”的意思:
这二姐惊醒,却是一梦。等贾琏来看时,因无人在侧,便泣说:“我这病便不能好了。我来了半年,腹中也有身孕,但不能预知男女。倘天见怜,生了下来还可,若不然,我这命就不保,何况于他。”贾琏亦泣说:“你只放心,我请名人来医治。”于是出去即刻请医生。 ——《红楼梦·第六十九回》
按“昨晚”含义很好解,那么可否用“昨日”解呢?我以为这里是可以说通的。
尤二姐病了已有一月,且是精神和身体上双重打击。这种情况下,病人往往会失眠,而白天则在痛苦和乏困中迷迷糊糊入睡。尤二姐梦醒时,尚在昨日白天,所以贾琏才会在了解病情后即刻请医生。因此,如果《红楼梦》各种校注本要在“夜来”处注释,我的意见为:昨日。
根据伽达默尔解释学,曹雪芹原意我们不必深究,作为艺术品,就如大自然美景一样,各花入各眼,读者或欣赏者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理解。
不过“夜来”不仅存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目前一些地区的方言仍然在使用。读研的同学中有几位来自山东,她们都说“夜来”指的是昨天。山东省济南历城区文化馆在其公众号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济南老话:“夜来”是一个古汉语词》,文章说:在济南口语中,“夜来”是昨天的意思。其实,该词是个古汉语词,用“夜来”表示昨天,至少可推溯至唐宋时期。
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语言结构制约着思维模式。此话用在“夜来”上看确实有效,既然古汉语词“夜来”可以指昨日,那么必定有一套思维模式,只不过按照今天对其字面意思的理解,我们已经很难与昨日挂钩。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各地方言的巨大意义也就不言自明了,它可以成为我们链接过去的桥梁,并进而通过语言去分析古人的思维模式。
本文的写作缘起及所用部分理论,来源于去年旁听关丙胜教授的《民族学理论》,课上他提到《红楼梦》中的“夜来”,引起我特别注意。课后我便向红学家马经义教授及李宝山博士、杜佳佳、王瑞珍、王怡晴等同学请教讨论,并在钟禹同学的帮助下查阅文献。向诸位谨致谢忱并抛砖引玉,愿得到大家赐教。
俞平伯在《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序言中讲了一处他校改的例子,此处《红楼梦》原文为:
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阎君,拘都鬼,延请地藏王,开金桥,引幢幡;那道士们正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禅僧们行香,放焰口,拜水忏;又有十三众青年尼僧搭绣衣,靸红鞋,在灵前默诵接引诸咒……十分热闹。(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
俞先生认为,此处“应佛僧”可能出于原稿,但是错了,各本或作“应福”“应付”,皆误。并根据他童年在苏州的亲身经历,讲解了应赴僧和禅僧的不同功能,因此他改为“应赴”,“但作者已写错了,依存真的标准原不能改,我却以为择善居先,既知道得比较确实,便依我的意思改了。”(见《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序言)
因在导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我正在做脂砚斋评语中的佛教思想整理,故对有关佛学话题异常敏感。于是翻出了家中的周汝昌校订批点本和邓遂夫校本,此处脂砚斋没有留下评语,二位学者也未作说明,似乎并不是一个问题。
不同的是《蔡义江新评红楼梦》,蔡先生给“应佛僧”作了一个注解:
应佛僧正开方破狱:应付佛事的和尚正演说佛法,超度亡灵脱离地狱。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08版《红楼梦》亦作出注:
也叫“应付僧”、“应赴僧”,专门支应佛事的和尚。
这样看,似乎应赴僧、应佛僧都可以,或许是发音不同所致,相对来说,应佛僧还更好解释。但俞先生既然专门点出这个问题,应当不容忽视,于是我查阅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确实只有“应赴僧”一词条:
《禅宗记》曰:禅僧衣褐,讲僧衣红,瑜伽僧衣葱白。瑜伽者,今应赴僧也。
但,《红楼梦》作为一部清代通俗小说,并非学术著作,其或许不严谨或许引用民间词汇,如果径直修改似有不妥?
于是,我将上述材料发在朋友圈,以求教于诸位贤达。不久前在连云港参加西游记研讨会认识的东北财大雷翼鸣兄台,自幼便醉心于明清小说戏曲,又多从民俗、僧道等角度切入,有洞幽烛远之明,他提醒我:
应赴僧与应佛僧为一词,也称“应福僧”“应付僧”,就是应民间法事但并不落发的和尚。《西游记》等其他作品也有出现,可查看《中国民俗辞典》,有相关条目。
随后,他就发来了《西游记》两处出现的“应佛僧”,一处是金平府,一处是寇员外。我翻阅书房中的那部李天飞校注《西游记》,对应佛僧也有一处注释:
应佛僧:专门支应佛事(如超度、祈福等)的和尚,又称“应付僧”、“应赴僧”。
我推测,“应赴僧”是准确称呼,因为各地发音不同(如某些地方四川话H、F不分,飞机发音灰机,花花发音发发等等),所以有的地方读为“应佛僧”,听者就记录下这个读音了。
综上,俞先生读书敏锐、细致,发现此问题已可见功力不浅,不可等闲视之。但经过一番分析,此处修改并不准确,还是遵从原文“应佛僧”为佳。
我喜欢做一些细微的源流梳理工作,有小径探幽之乐。或以为无聊,但引用唐代张公彦远之语: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只可惜,上半年准备对《高僧传》等作注,今只完成一节,就留待2025年吧。
2024年冬至前夕于蜀中绵州碧水寺旁
【相关阅读】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