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名人给孩子打“增高针”带偏了节奏

【来源:北京青年报】

图片

唐传艳

近日,随着某奥运冠军自家孩子打生长激素的消息传出,“打针增高”再次成为网友热议话题。

打针增高算不得新鲜事。此前就有报道称,有家长下决心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现在孩子确实长高了几厘米,这让他们觉得“罪没白受”“钱花得值”。一些家长因为担心孩子长不高而时常焦虑,于是通过网络查询、口口相传,最终选择“打针增高”。

孩子的身高问题受到家长们的普遍关注,四处打听如何给孩子增高的家长不在少数。由于奥运冠军具有名人效应,他们的行为更容易引起社会对打“增高针”的关注与热议。据报道,近年来一些地方“增高针”滥用现象比较突出,有些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甚至不管孩子是否真的矮小,就随意给孩子打生长激素针“催高”。在“身高焦虑”日盛的当下,需要特别警惕名人效应诱发普通人效仿,导致“增高针”滥用现象更加突出。

在上述案例中,孩子在被注射生长激素针前,已经过了医生的严格诊疗,确定孩子具有打生长激素针的适应征,医生才开始实施针对性治疗。“增高针”的全称是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对于生长激素缺乏症、染色体异常、特纳综合征、SHOX基因缺陷、努南综合征、小胖威利综合征以及特发性矮小症(ISS)等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这类疾病十分专业,诊疗需要经过严谨、严格的过程,家长切莫自行判断,认为自家的孩子也需要来“催一催”。

据专业医生介绍,需要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疾病的情形并不多见,而导致身材相对矮小的原因又很多,假如给一个并不缺乏该生长激素的孩子注射生长激素,该激素就几乎毫无正面作用可言,而毒副作用却一个都不会少。近年来,因滥用“增高针”而导致孩子患病的案例并不少见,家长理应了解更多与身高和生长有关的医学知识,尤其要对生长激素的适应征与副作用作全面了解,即使有必要干预孩子的身高,也要遵循医嘱,切不可自行其是。

“增高针”的使用范围不能泛化,虽然确有孩子通过“增高针”实现了增高,但这并不能说明这种增高方式具有普适性。家长在看待“增高针”时,要认识到事物皆有两面性,如果只看到有利的一面,忽略不利的一面,难免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尤其当一种药被宣传得神乎其神,甚至社会上有人草率效仿时,就更应警惕其背后的风险,切莫被名人效应带偏了节奏,跟风给孩子打“增高针”,最终可能增高不成,反而让孩子付出健康受损的代价。

漫画/王铎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