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3的融合造车论 如何撬开个性纯电的百万消费力?

AI划重点 · 全文约3754字,阅读需11分钟

1.iCAR品牌首席产品官苏峻推出第2款产品V23,旨在打造个性化品牌,满足消费者对工具与玩具的双重需求。

2.V23在造型设计、智能辅助驾驶等方面具有竞争力,售价9.98万起。

3.除此之外,iCAR V23共配备了24个扩展接口和60多个螺栓接口,以满足用户的改装需求。

4.尹同跃对智米团队表示全力支持,认为这支年轻团队值得拥有快速融入汽车行业的机会。

5.随着V23的上市,iCAR品牌正步入融合造车的深水区,释放更多可能性。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大卫奥格威说,就像一个人!品牌的个性既是特殊的也是永续的;杰克韦尔奇说:没有差异化是一个品牌最大的危害。在《文化战略》的指引下,iCAR品牌首席产品官苏峻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规模化的汽车市场要如何突破一下自我?新能源时代汽车又该如何用消费者懂的方式讲好一个品牌的故事?汽车究竟要如何像宗教一样打造品牌?

一年前,苏峻带领的智米团队与奇瑞iCAR品牌的融合解决了纯电新能源方盒子在又好又便宜的问题;一年后,iCAR品牌用第2款产品V23试图向外界展现,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个性化品牌,不仅能解决有没有更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12月16日,9.98万起售的纯电方盒子iCAR V23上市。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这台规模化市场里的孤品所吸引,iCAR的风格与性价比,让所有看到这款车的人都为其兴奋叫好。

苏峻的眼里,新能源时代赋予了汽车很多意义,但汽车带给人的感知更多是工具而非玩具。如何让用户真正意义的在新能源时代“玩儿”起来?在他眼里是时代留给像他一样的极致热爱者们一次巨大的机会。就像V23,在这个圆润的SUV时代要做棱角分明的独立者、在这个功能普适的时代要做使用的定义者、在这个极度同质的时代V23还要做好不脱离用户的创新者!

如果说首款产品03的火热,帮助iCAR品牌围绕产品制造销售服务跑通了方盒子的流程,今天得V23的问世也代表了iCAR这支融合的团队正式拿出了如何打造个性化品牌的核心与精髓。


老杨头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网络


1



玩具造车论如何激发出的百万汽车消费力?


当其他企业用普适性思维做汽车设计的时候,iCAR另辟蹊径的选择方盒子,如果说iCAR 03跑通了市场的可行性,那么V23的任务则试图满足一次个性化消费的普适性。因此,当其他企业用配置堆料的时候,V23选择功能的实用主义;当其他企业拿着订单大讲特讲的时候,V23为生产铺足准备,尽全力保障上市即快交付…很多人用消费思维理解今天iCAR的融合造车学时,殊不知在苏峻和章红玉的眼里,造车还是朴实的方法论,要从结果导向上给用户以最好。
图片
从预售当天3万张订单,到上市当天9.98万起售,「不做传统意义的跟随者」是用户看中V23的核心特点。兼顾复古与时尚的造型设计,是自四轮四角、前后翼子板突出搭配悬浮式『小书包』带给人的科技感冲击;也是155千瓦双电机,8155芯片叠加4颗毫米波雷达,带来L2++智能辅助换回的科技平权;还是67%的得房率,744L储物性换来的实用主义。
截止今年11月,国内10~15万纯电消费市场占据新能源汽车总量已经超过50%,而个性化的消费趋向占比规模化市场的总量大约在10%~30%,即便我们以最低的参考值作为计算,V23面对的也是一支个超过60~100万总量的消费市场。这是为什么苏峻想告诉用户,科技平权究竟如何为年轻人带来一台好看好玩的纯电产品。
图片
作为iCAR品类创新的代表产品,V23不仅意味着没有对标的对象,也意味着没有对手。这样的好处是,围绕创新的消费需求,V23今天所构建的一切都是新的。iCAR没有必要盲目的跟随谁围绕功能和局部的技术创新去做缝缝补补的改进,在规模市场有多少愿意向个性化消费倾斜的用户,iCAR品牌未来就有多大的市场。苏峻在这场超过三个小时的分享上,不是在和谁打擂,而是要告诉别人V23是谁,让这支创新融合的品牌能够基于自己的风格走自己的路,让V23在纯电方盒子市场就是唯一的标准。
为了满足用户后续的改装需求和拓展潜质,V23共计配备了24个扩展接口和六十几个螺栓接口。让用户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改装出一台只符合自己审美和需求的纯电产品。据悉,官方会将这些配件数据开放配套厂商,让热爱者用成本最低最简洁的方式来把v23玩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是苏峻对汽车的另一种思考:汽车产品没有垄断者,就像人不会统一着装。只有让一台车具备了工具和玩具双重概念,消费的需求才能真正得到激发。
图片
严格意义上,V23不是一台给汽车行业造的车,而是一台能够满足个体消费独立需求的产品。对消费者来说,工具是一台车,作为消费品的前提,但“取悦”则是这款产品打动具备购买决策人的秘密武器。

2



别怀疑智米的合作韧性


从真正意义的规模消费到个性消费,苏峻把如何围绕规模市场走差异路线的答案留给了V23去做填补。不会背离市场,但也绝对不脱离用户,就是iCAR品牌用玩具思维造车的关键方法论!

图片

但发布会上,很多人还是在怀疑这场非股权投资的“融合创新”接下来的合作深度,以及究竟会面临着哪些隐患?人们甚至带着“窥探欲”试图在苏峻与章宏玉的对谈中,找到些蛛丝马迹,去解构这场消费主义、精致主义的互联网基因与传统造车思维的碰撞,寻找双方在某些问题和看法上去同存异,甚至本就不可调节的地方。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其实小看了一个最为关键的要素,那就是尹同跃本人对于智米团队的重视和知遇之恩。这也是为什么在iCAR V23的上市发布会上,激动的苏峻上台后,首先感谢的不是用户的认可,而是尹总的重用。
可以肯定的是,相比其他玩票的新势力创业者,苏峻带领的智米团队对造车所流露出的热爱和执念一定是更符合尹同跃的“口味”的。在这一点上,或许从尹同跃第一次见到苏峻的时候,就在这位年轻的汽车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图片
时间拉回到2000年前后,为了搞懂汽车的底层制造逻辑,奇瑞曾花重金从海外引入了一条二手发动机生产线,带着手下员工,尹同跃一边对设备精心养护,一边从源头拆解研究。一栋栋“小草房”中,尹同跃经常兴奋地给同事“讲课”,哪里是起动装置、哪里是冷却、哪里是进排气系统……而20年后的今天,苏峻和他的团队其实也做了类似的事情。2021年,秉承“产品即教程”经验,智米开始孵化造车团队,通过购买大量的汽车去研究、溯源,最后定调在要造的车除了得好用,还得好看、好玩,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同样的初创团队、同样的对于汽车本质的逆向溯源,对于理工科出身,对技术、创新有着天然的热爱和追求的尹同跃来说,苏峻身上对技术与设计的感悟力、对市场与用户的洞察力以及对商业与品牌思考的描述感,决定了在他的眼里,这支对汽车怀有热爱的年轻团队值得拥有快速融入汽车行业的机会。
图片
尤其是深刻地经历过造车路上的摧残,缺乏产业纵深力的智米在未来周期性市场中可能存在资源有限、打不出牌的困境,尹同跃也愿意去帮一帮这个跟自己很像的年轻人,为“后来人”撑把伞。因此,当2022年来北京出差的尹同跃第一次看到智米科技做出的汽车雏形,并在与苏峻初步交流后,就当即表态,“全力支持苏峻团队对于iCAR品牌的赋能,要人给人要物给物”,并表示支持其长期运营。
更为决定性的因素是,尹同跃在奇瑞内部实际上越来越成为一个具备“领袖气质”的灵魂人物。特别是站在当下这一发展阶段,可以看到的是,尹同跃对于企业的把控和思想的渗透已经到达了一个“成熟期”,整个体系高度认同尹同跃的思维和创新理念,越来越相信尹同跃说的话,相信尹同跃的决策和判断,但凡尹同跃认可的人和事,奇瑞上上下下都会不遗余力地把事做好。
不可否认的是,在将奇瑞与智米这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主体进行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和堵点,但与此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忽视一个灵魂人物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支撑作用和凝聚力。而围绕着人、围绕着利益分配,尹同跃如何两股不同角度的创新思维攒在一起,对于全行业而言,也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课题。



3



融合造车来到规模化的产出期!


通常来讲,成功的商业并购和体系融合大都会经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磨合期,主线是“信任建立”,非核心业务和技术在这个阶段会实现初步接洽;第二个阶段则是协同发展,双方在战略、资源、业务进行全面的深度整合,以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第三个阶段才是真正意义的全面协同,围绕着既定规划向纵深发展,全面提升合作内容和主题的市场竞争力和整体价值,最终带来竞争格局和市场端的连锁反应。
回到这场合作中来,对于经历首个融合造车完整年的iCAR品牌来说,这支由强消费感知力的智米团队与精耕制造的奇瑞团队融合而成的最具创新力的新体系,围绕首款产品iCAR 03的上市、交付及其在市场中掀起的“方盒子热”,不仅基本跑通了有关汽车从定义到研发、生产、制造、服务一整个全流程,更在内部建立起初步信任,在不断调整、适应、磨合的过程中找准了契合点。如今iCAR V23的上市,既是双方协同发展落地开花的重要成果,也预示着双方已经围绕渠道、研发、管理,围绕既定合作的进一步的全面协同做好了准备。
图片
事实上,从尹同跃的视角来看,对于iCAR V23这款车的认可和重视也从未掩藏。作为一家大型自主品牌掌舵人,过往尹同跃为单一品牌站台的身影并不多见,但在iCAR V23这款车上,从立项之初,到亮相、预售、再到正式上市的每一场发布会尹同跃都从未缺席。甚至在上市发布会上,尹同跃还笃定地表示,“这款车一定会成为爆款,不只是国内卖爆,还要卖爆全球,成为海外生产基地最多、海外上市国家最多的国产车。”这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内外部的信心,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iCAR品牌下一步的野心。
从尹同跃的话中也可以清晰地感知到,从这款车开始,iCAR品牌遵循的已经不再单纯的所谓低价策略了,而是通过与智米团队的合作,围绕技术优先、质量可控、全面领先,去做进一步的战略转型,从而带动整个奇瑞在个性化规模市场的全新发展。尤其在电动化这条赛道上,开始从原来的“孤品市场”,进入到一个体系化、规模化的产品输出阶段。
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奇瑞实际上为iCAR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从前端到后端的体系化产品输出机制。在前端,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加强市场推广,通过递进式、节奏式等营销打法持续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后端,以“瑶光2025”战略为核心,奇瑞又实现了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智舱、大卓智驾、银河生态五大技术领域的全面进阶,构筑起一整条面向新时代用户的技术价值创新链。
总而言之,iCAR 品牌的战略转型,不仅是对市场变化的积极响应,也是基于内部变化的应势而动。随着iCAR V23的正式上市,这支新老融合的团队正在步入融合造车的深水区,也在向外界释放出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