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印度教圣地,为什么会在巴基斯坦境内呢?今天来聊在巴基斯坦境内的一组印度教神庙群,名字叫卡塔斯·拉吉(katas raj)。
与前面讲到过的克乌拉盐矿(美丽的喜马拉雅粉盐,是被亚历山大的战马舔出来的?)、罗赫达斯堡(探秘巴基斯坦一座从未被攻打过的军事城堡)一样,这个美丽的印度教圣地也位于首都伊斯兰堡和旁遮普省会拉合尔之间,在山地和平原的交界处,波托哈尔高原之上。
放大地形图可以看到离克乌拉盐矿也比较近,虽然开车也得走挺远的山路。
远远地看到古意盎然的外墙,我们就到了。
门口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个景点不需要买门票,但需要他给我们开门,结束之后付一点小费即可,我们欣然答应。
一、Katas——湿婆的“泪眼”
进门之后径直往前走,就是这个神庙的灵魂,一汪碧绿的水池——卡塔斯(katas)。
卡塔斯的意思是“泪眼”,这既是指这一汪碧水的形状,也是指它的由来。
这是谁的“泪眼”呢?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湿婆。传说,湿婆的妻子萨蒂去世后,湿婆伤心地在地上流浪,他流下的两滴泪珠变成了两个圣泉,一个在印度拉贾斯坦邦阿杰梅尔的普什卡,另一个就是katas。katas源自梵语单词kataksha,意思是“下雨的眼睛”。
巴基斯坦人似乎尤其偏爱这种小湖泊。在北部巴尔蒂斯坦中心城市斯卡杜的香格里拉(北部行记⑤ | 斯卡杜掠影),那也是一个湖,周围围着一圈的度假酒店,其中有一块巨石上竟然有几千年前的岩画,可以想见那里从古至今就为人们所钟爱。不过话说回来,中国人也一样。
工作人员说,卡塔斯这里5000年前就有人居住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建筑都是公元前建的,而是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这里集合了佛教、印度教、锡克教三个宗教的遗迹,其中有一个佛塔,就是阿育王时期建造的。
他告诉我们,这个池塘的中心水有20英尺深(大概3米),水来自于地下的泉水。他说,印度人把这个水池视为圣地,当印度人来这里朝拜的时候,他们会在水里进行圣浴(Ishnan)。
这里是旁遮普地区的印度教第二大圣地,仅次于喜马偕尔邦的Jwalamukhi Temple,这里也是巴基斯坦非常少见的写有印地语指示牌的景点。
可惜的是,1947年印巴分治之后,先后打了三次印巴战争,印度教徒很难跨过国境前来朝拜。1974年,印巴双方签订宗教朝圣联合协议,从1982年开始,巴基斯坦政府开始颁发一种特别护照,允许少数印度教徒在12月-2月宗教节日期间,通过指定路线前来朝拜。
之前池塘的水很满,水位很高。
后来由于附近建了几个大型水泥厂,大量使用地下水,导致水池的水位下降,几近干涸。2018年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审理此案,要求水泥厂另寻水源并支付罚款。
池塘旁边立有一个标牌,上面写着BESTWAY水泥厂在最高法院的要求下清理了池塘。这个水泥厂可能在巴基斯坦还比较大比较有名,因为我不止一次在路上看到他们的车和货。
二、湿婆庙
沿着水池往右走,就来到了湿婆庙。
说实话湿婆庙不大,打开门,里面是一龛小小的房间,供奉着林迦和一尊披着金边红纱的湿婆雕像。我们学着工作人员的样子,用水瓢在旁边的水桶里舀水,倒在林迦上方一个有孔的钵里。可以看到旁边摆放着梵天、萨蒂女神、象头神等人的相框,估计也是一同供奉的。
工作人员说那就是印度人崇拜的shivling,是丰盛、生育的象征,我谷歌了一下,这个单词应该也就是林迦,具体的区别可能需要懂印度教的朋友来解释了……
三、在莫卧儿风格的凉亭里听歌
出了湿婆庙,我们来到了一个小亭子,名字叫baradari,bara的意思是十二,dar的意思是亭子,这种建筑一般是四方形,每一面都有三扇门,一共十二扇门,这种亭子就被称作baradari。
这是莫卧儿时代非常流行的一种建筑,在巴基斯坦非常常见,拉合尔堡、沙利马尔花园都能见到。因为通风良好,一般用作夏季凉亭,也是欣赏歌手和舞女们表演的好地方。
之前在沙利马尔花园,中间一排又一排的喷泉,四面和水池中间建有baradari,我看到一种说法说,这其实就是最原始的水空调,喷泉的水洒在空中,风就变得凉快了。这就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在大巴扎看到好多商家旁边都有一个铁皮笼子,四四方方的,好像里面还塞了东西,好奇地问那是什么,本地朋友告诉我那是水冷空调。
正说着baradari是欣赏表演的好地方,果然表演就来了。凉亭内有一位大哥坐在地下的席子上,腿上放了风琴,音乐随风而起,带我们参观的工作人员坐了下来,开始唱歌。(视频字幕就不用看了,我把唱歌部分单独剪辑出来了。以及后面那个视角也不是凉亭视角,是我搞混了~~)
虽然听不懂,但还怪好听,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首歌成了我的洗脑歌。我好奇地询问他这是什么歌。他说,这是一首宗教歌曲,讲的是沙赫巴兹·卡兰达尔(Shahbaz Kalandar),一个苏菲派的诗人。
这让我想起来南亚有一种传统音乐很有名,被称作卡瓦里(Qawwali)音乐,起源于苏菲派在圣人墓前的吟唱,至今依然可以在巴基斯坦的一些餐厅里听到。
四、罗摩·占陀罗神庙
水池的对面据说是锡克大君兰吉特·辛格的别墅,不过我们没有过去。接下来来到水池的左边,这里是罗摩·占陀罗(Ram Chandra)神庙。
罗摩·占陀罗是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的主人公,毗湿奴的第七个化身,是为了解救众神免于罗刹国王罗波那的暴虐而下凡的。
屋内非常荒芜,只剩下了光秃秃的墙壁。上二楼,天花板上的花纹基本还在,甚至在一面墙上还有稀疏的壁画残存。
已经不太能想象这座神庙完好时的模样,但二楼有三个雕花门,可以俯瞰远处的风景。
五、锡克将军的堡垒和haveli
继续向前,是一座锡克将军的哈维利(haveli)。哈里·辛格·纳尔瓦(Hari Singh Nalwa)是锡克帝国兰吉特·辛格时期的传奇将军,他征服了阿托克、木尔坦、克什米尔、白沙瓦等地,将帝国的边境拓展到了开伯尔山口。
工作人员蹲下来,原来门锁在底部。巴基斯坦传统的门锁与中国不同,中国人一般放在门中间,但这边不是在底部就是在顶部,一边是一条链子签过来,一边是锁,讲究的是不对称的美。
院子分成两进,前面是男士,后面是女眷,就是内院。
六、印度教寺庙与阿育王佛塔
继续往前,沿着小路拾级而上,可以看到好几座类似于佛塔的建筑,应该是印度教的建筑,多为白色。进去看的话,里面的空间很小,最早可能是供奉用的。
这座是克什米尔特色的印度教寺庙,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佛教昌盛的犍陀罗崩溃后,大约从公元七世纪开始,印度沙希王朝建立,印度教逐渐得到重视和推广,推断就是在公元七世纪到十世纪期间,建立了这些印度教寺庙。
这群塔的正前方,有一个巨大的土堆,巴基斯坦有很多这种大的土堆,看多了你就会知道,这就是佛塔的遗迹。根据英国考古学家坎宁安的调查,这座佛塔是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建造的,中国的法显和玄奘都曾经提到过这里有寺庙和佛塔。
由于天气太晒,我们逛到这里就结束了,但这里应该还有一座神猴哈奴曼神庙,其中有残存的壁画,只能等下次有缘再见啦!
本文转载自“春野渡”微信公众号2023年10月1日文章,原标题为《南亚耶路撒冷:印度教圣地,为何在巴基斯坦?》。
本期编辑:俞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