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12月18日下午,上海东部突然降雪,出现雨、雪片、霰、冰粒等多种形式的降水混合而下,当地罕见。
02未来三天,中东部地区依然会被干冷天气所主导,但12月20日起,大气环流将发生新一轮调整,中东部地区有望迎来雨雪天气。
03由于冷空气的南下影响,南方地区也将维持晴朗干冷的天气格局,但这一干冷形势不会持续太久。
0412月23日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雨雪天气将进入高峰,多个省份有望迎来今年冬天的初雪。
05随着冷空气与南支槽联手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圣诞节前后可能是这轮过程的尾声,南方地区的降雪或降水将逐步结束。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一、上海东部突降雪等各种东西,在当地属实罕见
12月18日下午,冷空气的威力再一次展现其强劲势头。一股强烈的冷空气平流自东北南下,当它路过黄海、东海北部时,在海面上搅动出大片水汽让它们凝华成冷流云,这些冷流云在卫星云图上看起来如同一团团棉絮,形态分明。这些棉絮云随后随着气流飘进江苏和上海的上空,尤其是进入上海浦东地区后,部分冷流云显得特别肥硕发达。不少浦东的朋友抬头看到北边天空黑压压一片,景象颇似盛夏时分的局地阵雨,但事实上这正是带有强烈对流性质的冷流云在发挥作用。
这些冷流云中包含大量冰晶、雹胚等颗粒,彼此碰撞结合后,最终形成各种降水形态。在上海浦东上空,便出现了雨、雪片、霰、冰粒等多种形式的降水混合而下。最为特别的是,此时地表温度依然高达7℃甚至8℃,在如此偏高的气温条件下依然能够观测到雪、霰等固态降水,确实是一个罕见的现象。这种情况说明,这次进入浦东的冷流云对流发展极为旺盛,云层结构强健,降水粒子在高空得以充分发育,并能在降落过程中抵抗高温部分的融化作用。
到接近傍晚时候,上海东部地区的这种混合降水现象还在继续,但由于地表温度和近地面气温依然较高,因此即便出现了雪或霰,也难以在地面形成明显积雪。这也意味着,即使在晚高峰期间,上海的交通状况大概率不会因为降雪受到太大影响。但无论如何,这一现象也是上海天气里的罕见奇观。这说明冷平流源源不断补充南下的力度足够强。
二、中东部干冷仍维持,周末起或转湿冷
未来三天,中东部地区依然会被干冷天气所主导。本轮冷空气的影响仍未完全结束,干燥和寒冷的特征将在大范围内持续。相对湿度普遍较低,空气干燥,天干物燥的情况下,需要注意补水和防范火灾隐患。此外,由于冷空气的南下影响,南方地区也将维持晴朗干冷的天气格局。不过,这样的干冷形势不会持续太久。
从12月20日开始,大气环流将发生新一轮调整。随着上游南支西风能量频散,印缅地区的南支槽逐步加深并东移,将为我国中东部地区带来一股新的雨雪天气过程。超级计算机的最新预报结果显示,这股南支槽带来的湿润空气将在西南地区率先抬升,雨雪天气的“号角”将首先在云贵高原吹响,随后一路北上、东扩,影响范围逐步覆盖整个长江沿线。
12月23日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雨雪天气将进入高峰。包括湖北、湖南、安徽在内的多个省份,届时有望迎来今年冬天的初雪。这一轮降雪不仅是冬季节奏的体现,也可能成为区域性天气影响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初雪的出现不仅仅依赖于冷空气的强度,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水汽配合。而这次印缅南支槽的活跃,恰好弥补了水汽不足的问题,为中东部地区降雪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三、长江沿岸初雪或大范围,湿冷将持续至圣诞节
不过,模式对于降雪范围的模拟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目前来看,欧洲模式(EC)和美国模式(GFS)在对南支槽水汽输送路径的预报上仍有分歧。欧洲模式更倾向于降雪范围偏西,安徽、湖北、湖南一带可能成为主要影响区域;而美国模式则认为南支槽东移更快,长江中下游东段的江苏、浙江地区也可能加入初雪的“队伍”。这些差异意味着,未来几天还需要密切关注预报模型的调整情况以及南支槽的实际路径变化。
可以肯定的是,南支槽和冷空气的配合将为我国南方带来明显的湿冷天气。随着副热带高压逐步东退,冷空气与南支槽的联合作用将进一步显现,长江沿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气温将在降水的作用下快速下滑。这种“湿冷魔法攻击”虽然常见于南方冬季,但每一次的表现都有其独特之处。而对于即将到来的这轮过程,我们不仅要做好防寒保暖,还需特别注意雨雪天气对交通的影响。
随着冷空气与南支槽联手的影响将逐步显现。随着12月下旬的临近,天气形势也将逐渐复杂起来,南方的湿冷天气或许将短暂再现。从目前的预报来看,圣诞节前后可能是这轮过程的尾声,届时南方地区的降雪或降水将逐步结束。而北方则可能依然维持冷空气接力的状态,气温反弹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