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长宣布一个新目标!“全球唯一”无可比拟的大机遇,2个大趋势来了!

 



深圳又宣布一个全球新目标:全力全速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12月18日,以“深AI赋能 圳启先锋”为主题的深圳市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建设推进大会暨产业推介招商大会成功举办。华为、腾讯、荣耀、深智城等企业作交流发言。

深圳市长致辞称, 深圳正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培育壮大人工智能等“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充分发挥完善的创新生态、深度链接全球创新网络、机电一体化融合发展等独特优势,积极构建超智协同、异构融合、普惠泛在的可持续训力供给体系,深化拓展“千行百业+AI”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和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视频致辞说,深圳是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是全球唯一能够将智能设备制造、软硬件研发、供应链整合,多项服务聚合聚集的城市,全产业链优势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潜力

此前,11月23日,在香港科技大学学位颁授典礼上,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发表演讲后的互动中表示人工智能对中国和整个大湾区而言,都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原因在于,这个区域在机电一体化领域,即机械与电子技术的融合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他说:“如果你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大湾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机电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在其他地方,这种情况并不存在。另外两个机电工业强国是日本和德国,但遗憾的是,它们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远远落后,真的需要迎头赶上。而在这里,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机会,我会紧紧抓住这个机遇。”>>黄仁勋香港发声,全球科技巨头点名深圳!大湾区唯一,100万倍的机遇来了

深圳梦在文末特别推荐首位华人图灵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在“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上的关于人工智能的科学视角》的主旨演讲

深圳全力全速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12月18日,以“深AI赋能 圳启先锋”为主题的深圳市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建设推进大会暨产业推介招商大会成功举办。市长覃伟中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视频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罗智泉等300余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企业家和投资人参加活动。

覃伟中代表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深圳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培育壮大人工智能等“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充分发挥完善的创新生态、深度链接全球创新网络、机电一体化融合发展等独特优势,积极构建超智协同、异构融合、普惠泛在的可持续训力供给体系,深化拓展“千行百业+AI”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和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我们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加快构建算力供给最普惠、场景应用最开放、产业生态最健全、创新创业最便捷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全力支持全球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和优秀人才来深发展,在双向奔赴、相互成就中拓展合作共赢新空间,抢占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为我国打造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姚期智对大会举办表示祝贺,并感谢深圳市一直以来对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及其交叉学科发展的鼎力支持。他说,深圳是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是全球唯一能够将智能设备制造、软硬件研发、供应链整合,多项服务聚合聚集的城市,全产业链优势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潜力。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深圳市一定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领航者。我们将充分运用自身的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经验,助力深圳培养更多人工智能顶尖人才,为深圳科技创新和人工智能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会上,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宣讲《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发布第四批“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全市“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已近200个。南山、龙岗、光明推介产业政策和产业空间。华为、腾讯、荣耀、深智城等企业作交流发言。会上还进行了国家人工智能生态源头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千亿基金投资生态共建倡议、深圳人工智能语料联盟、深圳“模力营”AI生态社区第二批企业入驻等签约活动。

市政府秘书长卢文鹏参加活动。

(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记者:徐兴东)


姚期智院士最新演讲:人工智能的科学视角


图片


本文分享首位华人图灵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在“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的演讲



在过去二十年间,人工智能的应用从早期的面部识别扩展到了棋艺竞技,如今正向着更广泛的领域迈进,涵盖了文本生成、图像合成乃至视频创作,甚至能够在接收到剧本后自动拍摄出高质量的影视作品。这一演变表明,人工智能正朝着更加灵活、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有望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

2024年度“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日前在深圳市隆重举办。活动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杰出青年科学家与行业领袖,共同探讨科技创新的未来方向。在这一背景下,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首位华人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姚期智受邀发表了一场题为《人工智能的科学视角》的主旨演讲,深刻剖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引发了广泛热议。


姚期智院士首先描绘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未来图景——一个由人类与机器人和谐共处的社会。他坚信,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人将在未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数量甚至有可能超越人类,成为社会结构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机器人可以呈现出多种形态,它们将不再是冰冷的机械体,而是融入日常生活,与人类紧密互动的智能伙伴。


姚期智表示,人工智能最明显的趋势有两个,一个是怎么样从“弱智能”走向通用智能;另一个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本来就相当明显学科交叉的工作,变得更加活跃、更加重要。


具体来看,在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方面,姚期智谈到,“从20年前的人脸识别,到后来的下围棋,这些单一的,人类觉得困难的工作,人工智能可以做到超过人类。近年来,伴随大模型的出现,人工智能在语言能力上表现出非凡的智能,我们现在都感觉到,最好的大模型确实比普通人,甚至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显得更加聪明。”


在学科间的交叉赋能方面,当前生物科技、医疗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来寻求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已经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并且可以看到一些突破性的成果。姚期智认为,这个趋势将来一定会深化,它一定会改变整个科学的面貌。


姚期智判断,目前人工智能的水平还有非常多的欠缺,但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一个人与机器人相处的世界,机器人可以有各种样子。“我相信,将来机器人的数目会比人更多,会变成社会上重要的一分子。所以怎么把这件事情做好,它一定是一个核心产业,这是一个制高点,不能不争取。”


此外,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安全性问题仍值得关注。姚期智指出,一方面,AI算法先天存在缺陷,易被攻击;另一方面,在AI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伦理冲击。“不过,理论上,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也提供了国际合作的契机,在这个问题上,全人类都是站在同一边的。”


以下为演讲全文:


今天我想谈一谈大家都很关心的议题,就是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会是什么样子。


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社会、产业等各个方面牵动着世界的前途。今天的演讲,最主要介绍的是我所熟悉的一部分,那就是从一个纯科学的角度来讲,人工智能领域现在正在进行以及将来最有希望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人工智能领域最明显的趋势有两个,一是怎样从弱智能走向通用智能;二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本来就已经相当明显的学科交叉工作变得更加活跃、更加重要。我会在具身智能、AI+量子、AI仿生、人工智能新的基础理论以及AI安全等方面各给大家举一些例子。


第一个趋势是从弱智能走向通用人工智能。


20年前的人工智能可以做到人脸识别,到后来可以下围棋。这些单一的、人们觉得非常困难的工作,它能够做到超过人类。近年来出现的ChatGPT,在语言能力上表现出一种非凡的智能。大家都能感觉到,现在最好的大模型确实比普通人,甚至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显得更加聪明。


当下一个重要趋势,就是走向更通用的智能,让人工智能能够处理更多的事务。具身多模态的通用智能,是大家关心的正在研究的一个对象。怎么样让将来的AI系统或者说机器人,有机会能够了解物理的世界,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智能,就像人所能够做到的那样。


第二个趋势是学科间的交叉赋能,从单一学科走向交叉化,在生物科技、医疗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已经有一些例子,在寻求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也已经看到一些突破性的成果。这个趋势将来一定会深化,且将要改变整个科学的面貌。


其中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是AI和生命科学的交叉。Alphafold的最新版本展现出非常可观的能力,它就是用AI算法来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甚至是动态的结构。我们普遍认为它的影响非常深远,提高了医学病理研究以及新药研发技术的水平。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AlphaFold的开发者Demis Hassabis 和 John Jumper去年获得了拉斯克奖(Lasker Award)。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奖项,说明人工智能在交叉上确实做出了非常了不起的工作。


接下来谈谈我们在中国做了一些什么事情,我想举五个例子。


第一个,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第一步,就是具身智能,或者用通俗的话来讲,我们想要产生一种具有通用智能的机器人。


这当然是一个主流的方向,因为它不但在科学上重要,在产业上也有无可估量的重要地位。它把已经在国计民生上重要的机器人这个传统产业,与新兴的人工智能产业,通过智能机器人结合在一起。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一个人和机器人相处的世界。机器人当然可以有各种样子,但是我相信,将来机器人的数目会比人更多,会变成社会中重要的一分子。所以它一定是一个核心产业,一个制高点,不能不争取,要考虑怎么把这件事情做好。


通俗来讲,很多工厂现在都使用了机器人,能够做一些相对重复、简单的工作,它需要比较有力量,但不需要太多智能。我们怎么给它一个大脑,让它能够走出工厂,从事更多其他事情?这是一个很重要、很艰巨的任务,它的进步是可期的。


这完全是实力的比较,人工智能领域水准越高、人才越多,做具身智能就一定能走在别人前面。这也是一件相当严峻的事情,如何提升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的强度、数目,是我们不能不关注的问题。


还要考虑如何让机器人能够从事各种复杂的任务,应对不同场景。传统的机器人在工厂里做得很好,不出乱子,但那是在一个单一环境,是用控制论做的传统技术,没有本领应付突发事件,或者面对稍微复杂一点的场景。但是新的大模型,把大脑放在机器人里面,让我们第一次感觉到这件事情是可以做到的。这和自动驾驶也是相关的。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陈建宇团队做的一个机器人,看上去和普通的机器人区别不大,但它有两个特点:第一,它能做一些传统机器人没有办法做的事情;第二,这是在清华大学的研究院开展的,它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我们研究院里面至少有七八个做具身智能的老师,陈建宇特别会做的是硬件,其他的老师有些是专门做视觉的,有些是专门做触觉的,他们有各种不同的感官研究专长,这些人都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有这么多专家在同一个地方,能够对这样的计划做贡献,这是非常难得的。


所以我说,这种基础的、高水平的研究,一定要在学校里面做。也许美国的情况是一些大公司可以做,但中国的普通公司,没有可能雇到这么多在学术前沿做贡献的人才。这件事情是需要各种人才的汇聚才能做到的。


第二个例子是AI和量子物理的结合,通过AI赋能量子物理。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邓东灵老师团队做了一个工作,首先实现了拓扑的时间晶体。拓扑的时间晶体是在理论上可以建构,但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的。我们如何在一个量子系统,或者量子计算机里面,构造出这样一个自然界没有的系统,实现这个崭新的观念?人工智能就使得这件事情变成可能。


这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凝聚态物理的交叉学科。这件事情重要的原因是这个观念非常新颖,大概十多年前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Frank Wilczek提出。空间晶体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虽然自然界的物理对于地点是有对称性,但是晶体打破了这种对称性。Frank Wilczek就想到,时间上的对称性是不是也可以被打破?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受到物理学界注意的观念。


这种拓扑的时间晶体,就是一种特别的具有拓扑性的晶体,此前没有人能够实现它,直到邓东灵团队才实现。人工智能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呢?因为要做这件事情,其中一个关键是需要设计出一个好的量子模拟线路,这就是人工智能能够大显身手的地方。


第三个例子对我来讲更加新颖,就是AI仿生。


如何从自然界得到灵感,来帮助设计出一个我们想要设计的工艺产品?大家都知道,我们看到鸟飞,使得人类想到,是不是也可以做一架飞机,让我们像鸟一样飞翔。自然界给的灵感非常重要,我相信如果世界上没有鸟,我们人类社会将不会产生在天空飞翔的观念。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的杜韬老师,看到翅果在自然界能演化出上百个不同的模式,它的种子传播是靠一种旋转的物理过程,让它在空中能够停留久一点。大家猜测,它留得久,种子传播的范围就大一点。将大自然的奥妙放到工程上应用,就产生一种有特殊性质的飞行器。


杜韬团队收集了50余个翅果的样本,用三维扫描重建几何模型,再用这些几何模型作为AI学习的基础。这是从自然界走到AI设计的方向。你可以用某种方法看翅果自旋的速度,然后得到一个设计。杜韬团队就用纸张来制造一个新的翅果模型,并用物理模型做实验,结果他设计出来的翅果的自旋,相比于自然界最好的翅果能加速30%,有利于它飘得更远。


杜韬不是把一般的AI技术原封不动地拿来做研究。其中有AI本身的技术研究,因为这是一个小样本的学习,只有50多个翅果,如果用普通的方法来做,得不出好的结果,必须在科学上利用物理的性质,使得AI的学习能够成功。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有些研究一定要在高校做的原因,因为只有在高校,大家能够有这个能力,有这种高质量的人从事研究。


第四个例子,讲一个崭新的AI基础理论。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袁洋老师的团队运用了一个数学上的高级理论,叫做“范畴论”,用它透视并且改进大模型。因为范畴论不像普通的代数或者几何,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系统,范畴论是非常高端的,在所有领域都能用到的一种语言,他用范畴论来透视并且改进大模型。图灵奖得主霍普克罗夫特看到这个研究,他评论说“这个工作给AI基础理论带来机遇,将来一定会发展成为重要的方向”。


我稍微讲一下他用范畴论能做什么事情,如何从范畴论的角度来看大模型。大家对大模型常常有一种误解,认为要有无穷多的资源,比如要有数据、算力、参数、完美的训练,模型可以学习到任何事情。但是没有人讨论,这个模型,是不是即便有这些条件也做不了?


这就是科学研究当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不要老是在已经有的方法上跟人家拼,买更多的算力卡来应对。范畴论有一个对比学习或者叫遮挡学习的方法,就像ChatGPT在文本上做的学习,还有在语言模型中的学习,用范畴论来刻画预训练的算法,它可以刻画出模型的边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是非常漂亮的数学工作。


最后,提一下AI安全。


我提这件事情,是因为国内对于新的理论一般跟进得太慢,大都等到别人在这个领域作出了基本的创作工作之后,才有信心跟进。所以我们面临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能够注意到世界上出现的新趋势?


这个安全性的工作有很多人在做了,但还是在“治标的“大模型的管理方向上做。现在,已经有人提出了几个非常了不起的方案,看怎么能够制造出一个独特的人工智能系统,否则等到别人已经做出来了,我们再追赶就晚了一步。


安全性方面,首先是AI算法先天有缺陷,使得它容易被攻击;另外一个是AI的应用,看起来是好事情,但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伦理上的冲击;还有就是在别的科技大进步中也会出现的问题,比如生物的基因编辑或核反应等突破性的科技变化,对整个世界可能会带来灾难。在人工智能领域,这种灾难是更加危险的,因为它无所不在。所以AI安全是一个新的交叉领域,也值得我们国家的研究人员注意。


AI安全这件事也有它的机遇,就是提供了国际合作的契机。现在AI的国际合作确实比较困难,但在安全问题上,全人类都是同一边的。所以在理论上,这提供了一个契机,大家可以在AI的安全上合作。有一个叫IDAIS(International Dialogues on AI Safety)的会议首先由发起人在英国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今年3月在北京举行,9月在威尼斯举行。大家进行了一些交流,提出了一些宣言,以供世界各国政府考虑。


总结来说,人工智能在各方面发挥了催化作用,包括促进各领域加速交叉,促进科学与工程互动,在科学上也创造了新的领域、新的契机,它的前景辽阔。


现在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跟5年前完全不一样。我们现在也可以创造一些别人还没想到的东西。这5年的变化非常大,我们也引进了不少人才,也让他们成长了一段时间。现在的中国,已经有一些地方可以产生出世界一流的,能够和伯克利、斯坦福相比的AI毕业生。以后的若干年,每年会有10个、20个能够和世界一流高校的博士生相比的毕业生。我们本土产生的人才,可以分布在中国各个好的高校,就像是种子一样,经过5年、10年,中国的一流高校会能够出现和世界一流AI高地同样的人才。这些人才你打着灯笼都难引进的。所以现在我们国家在培养AI人才方面,比5年以前大大进了一步。


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科学探索奖”是在另外一个层面,能够使得中国的一流人才聚集起来、凸显起来,在推动国家科技项目的评审、提供科学建议方面,我觉得这是一个了不起、划时代的贡献,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新基石科学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