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世界首部!这段历史现在终于……

当埃及、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相关题材图书也大量推出的时候,“苏美尔”三个字似乎仍带有一丝神秘色彩。作为一种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苏美尔文明的兴起远远早于那些更为人熟知的古代文明,但也正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相关图书较少,“方尖碑”近期推出的一本新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乌尔军旗


图片




“历史始于苏美尔”


苏美尔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公元前4000纪末,苏美尔文明兴起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南部(今天伊拉克境内),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它在政治、宗教、文化、文学、艺术、法律、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后世诸多文明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图片

  苏美尔文明地域图



20世纪50年代时,美国亚述学家克莱默写了一本题为《历史始于苏美尔》的书,出人意料的是,这本题材看似冷门的作品畅销一时,也让苏美尔文明进入了更多大众读者的视野。克莱默列举了大量由苏美尔人首先取得的文明成就:最早的历史著作、最早的学校、最早的社会改革、最早的成文法……



图片

        乌鲁卡基那改革泥椎铭文



苏美尔人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字——楔形文字,这些文字被刻写在泥板、石碑的载体上,流传数千年,成为后来人破译苏美尔文明密码的关键。恢宏精彩的史诗文学,记录严谨的经济文件,逻辑清晰的法律条文……大量文献保存至今,并被一代代研究者翻译、释读,它们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苏美尔人令人惊叹的智慧。



图片

古地亚圆筒铭文A

上面以楔形文字刻写了目前已知篇幅最长的苏美尔文学作品


我国顶尖苏美尔研究专家执笔




大家也许会注意到,“方尖碑”以往推出的都是翻译类图书,这本《苏美尔文明》是“方尖碑”第一本由国内学者撰写的著作。



图片

 
《苏美尔文明》
(摄影by狮子林



对这本书的作者拱玉书教授,想必大家也并不陌生。



图片
本书作者拱玉书教授



拱老师是北京大学教授,是我国在苏美尔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他在国际亚述学研究的重镇德国慕尼黑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之后长期致力于这门“冷门绝学”的研究与推广。他能够翻译并解读楔形文字,深度研究了大量两河流域流传至今的一手文献。在2022年,拱老师因从楔形文字直译并评注了苏美尔文明的重要作品《吉尔伽美什史诗》荣获“金翻译家奖”。



图片

拱老师与编辑团队录制《苏美尔文明》推广视频




首部全面深入研究苏美尔文明的中文专著



作为一位接受了最严格、专业学术训练、精通楔形文字的专家,拱老师在《苏美尔文明》一书中展现了其严谨的学术写作与文献整理特长,涉及楔形文字文献解读、苏美尔文明考古及研究历程概述、苏美尔社会文化介绍等多方面内容,既对国际上前沿、主流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汇总,也发表了自己的原创观点,堪称一部苏美尔文明的“百科全书”。

这本书清晰地为普通读者梳理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亚述学”与“苏美尔学”的命名、研究范围及诞生背景,“亚述”“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苏美尔”之间地域与时空的关系,等等。



图片

苏美尔文明的标志之一:塔庙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拱老师充分发挥了释读楔形文字的能力,通过大量一手文献,生动还原了苏美尔时期的社会生活。比如通过“医生文献”,拱老师还原了巫医和医师之间的区别,也让我们能生动、直观地想象到,当年的医生竟然也有所谓“职业造型”。尤为珍贵的是,拱老师还在书中首次译介了如《乌尔娜玛法典》等一批关键性的楔形文字文献,让这本书在学术价值、学科发展史价值之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资料价值。



图片

  苏美尔时期的教学泥版,右侧空白处供学生练习书写使用



方尖碑此前推出了英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史蒂芬妮·达利的《空中花园》与《巴比伦城》两部作品,拱老师很早就与达利教授有过学术上的交流,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也提到了达利作品中的一些内容,对世界古代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也是非常美好的“梦幻联动”。



图片
图片








作者、设计师、编辑协力共创



这本书依然由方尖碑长期合作的设计师iggy设计,在组稿、编稿的过程中,iggy曾多次与编辑团队一起拜访拱老师,在深入研读文本、了解作者设计诉求的基础上,以视觉呈现延展图书内容。



图片

设计师iggy与编辑一起,与拱老师沟通设计方案



看过之前推文的读者也许会注意到,为了设计《空中花园》和《巴比伦城》两本书,iggy系统学习了楔形文字和两河相关的历史知识,在设计《苏美尔文明》的过程中,她又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些iggy在这本书设计手记中提到的内容,让大家从另一种视角,感受作者、设计师、编辑共同为这本书倾注的无尽匠心。

以下内容为iggy的设计师手记:

在一场《苏美尔文明》的新书分享会上,拱老师用这样一句话进行了开场:“这是一个不断书写自己同时又不断埋葬自己的文明”,我想这句话可以概括出我们团队为这个人类历史上最早文明做书时候,所遇到的所有惊喜、困难、疑惑与期待。



图片

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苏美尔文明》新书分享会



这本书的诞生是不同寻常的。作为图书设计人员,本该处于新书生产环节的末端,但这次却从选题确立之初就深度参与其中。方尖碑似乎创造了一种很新的做书模式:作者、社里的美编与印务老师、科班出身的专业外援、编辑,还有负责图书及相关周边设计的我,与这本书有关的每个环节、每一个人,从一开始就以团队的形式在工作,即便经历了文稿和画稿的无数次修改,全程始终都以一种和谐快乐的氛围流畅运作。

就像历史上著名的“斯巴达幻境”那样,经过时间尘封的文明过往,考古事实与后世的认知接受历史,也许存在种种解读误区,甚至在历史不同阶段还会得出各种相左的研究结论。而苏美尔文明的尤其艰难之处,在于它距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这又是一个以脆弱泥土为主要信息载体的文明。

为了搜罗那些可以帮助苏美尔文明现出原形的细节,在本书设计过程中,我十分珍惜每一次可以与作者老师见面交流的机会,从南到北,辗转北京、南京、苏州、上海,抓住一切机会刨根问底,向拱老师请教过关于安祖图像的生物原型、其形象从正面到负面的意义转向、界碑的程式化图案、两河天文学、两河地区古朴文字从象形到楔文的发展、两河人书写字符与阅读方向及其转变等涉及图书设计元素正确使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也体会到拱老师的严谨,讨论一切问题,都要基于我们现有的考古材料,杜绝主观臆测,要求做到有多少材料就实事求是地展现多少内容。



图片

设计师iggy练习楔形文字



正因为亲身经历了对苏美尔文学泥板文献、经济材料文献(包括苏美尔人的诸多表格)、宗教文献、法律文献、战争纪功碑图像、界碑图像、神庙图像、宗教仪式图像、两河物产资源、苏美尔王室贵族的滚印及珠宝等一系列内容的搜集整理,才真切感受到其中的不易。尤其当自己缺少足够的西亚史知识架构,又受限于有限的外语能力之时,再读拱老师的《苏美尔文明》,便越发感受到这本的可贵——这是一本材料扎实,论证严谨,包含多角度学术分析,但语言浅显易读的书,维持了工具书与可读性的平衡。

从学科发展到历史研究,从考古发现到传世文献,在这本厚重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苏美尔文明地缘、王朝、神祇、文字、文化、历史、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从五千多年前的泥板,到五千多年后的学科发展,这本书将一把解锁时光的钥匙,传递到了读者手上。



相关图书



  《空中花园:追踪一座扑朔迷离的世界奇迹》







《巴比伦城:神话与奇迹之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